以“uiiueiie”為例子。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女兒走過來:“看什麼呢?”“看故事。”於是,我給她講起了茹老師編的區分“uiiueiie”的故事,女兒聽後“咯咯”地笑了。我想茹老師的智慧在於讓枯燥的識記、學習上的難點變得妙趣橫生,使得乏味的冰冷的知識有了情感溫度,孩子們樂意接受。就像“uiiueiie”有了故事,就會永遠留在孩子們的記憶裏。
看了整本書之後,我認為,茹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裏:教學方法充滿了妙趣橫生的創意,真正是一位具有想象力的、有辦法的教師。
可信、可親、可行的背後是什麼
茹老師推薦的繪本《花婆婆》中的花婆婆選擇用魯冰花這種代表著奉獻的花來裝點世界。她在這本書裏播種的那麼多美麗的“鮮花”,用的是什麼樣的“種子”呢?
鐫刻著的“兒童為本”
小文的媽媽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排斥,茹老師直言不諱地指出:那是媽媽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問過孩子,不能想當然地判定為“被排斥”。給出的解決方案,更是媽媽自己的成人的方式。
無論是行為習慣的教育問題,還是安全教育,無論是課內教學,還是課外閱讀,茹老師的出發點都是“兒童的視角”。她將孩子看成是有獨立思想的生命體,而不是素不相識的等待加工的作品;麵對問題首先是觀察、交流、尊重,而不是想當然,自以為是;采取的策略最多的是如何“因材施教”,而不是強行命令、強加灌輸。她這種教育思想、方式選擇的角度是骨子裏的,這種骨子裏的東西決定了她作為一個老師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茹老師眼睛裏、心窩裏把兒童當作真正的人。
更令人欽佩的是,盡管茹老師的“兒童為本”的意識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但是,她並沒有盲目地認為兒童是萬能的。心平氣和,但是並不是不能生氣;尊重選擇,但並不是放棄引導;寬容,但並不是縱容錯誤;愛護,但並不是摒棄懲罰。
變化著的“我的故事”
跳跳這個學生在茹老師的書裏是貫穿始終的。麵對跳跳的種種不良“表演”,她沒有生氣,沒有憤怒。而是時時刻刻關注“表演”的背後,會有怎樣的“幕後”。千方百計與孩子交流,溝通多於強行規範。意在了解孩子所思所想,走進孩子的內心。思索孩子真正存在的問題。假如茹老師是醫生,一定是好醫生,因為“望聞問切”先於“對症下藥”。
首先欽佩於茹老師堅持跟蹤研究的那股毅力。其次,我們可以看到,茹老師總是分析原因在先,處理問題在後,課堂教學更是如此。正因為她有這樣的意識,我們才會看到簡單的“aoe”教學,三次教一年級,就有三種不同版本的教學;才會看到為了突破“bpdq”設計了富有創意的教具;才會看到因為被乖孩子的假象掩蓋真實,而感到深深的自責。這一切源於茹老師對不斷變化著的現象背後的“真實”的孜孜以求。
因此,我們看到創意的方法的前提,是茹老師對問題的洞察,以及對問題背後的形成原因的準確把握。可見,茹老師的教育感受、教學經驗,總是建立在具體的實例裏。不是條條框框,不是空洞的說教。因為根植現實的土壤,任何的教育教學方麵的理念、思想都是鮮活的。讀這樣的書籍,我們不會感到艱澀難懂。
(作者單位:浙江省縉雲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