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一本上小學必讀手冊——讀《開學三十日——小學一年級新生適應期教育智慧手記》有感(1 / 3)

附錄 一本上小學必讀手冊——讀《開學三十日——小學一年級新生適應期教育智慧手記》有感

林 順

先前,茹老師來我縣上課,我走進了她的課堂……

後來,我去了城南小學,走進了她負責的學校……

現在,我看著這本教育手記,走進了她的班級……

可信的閱讀建議

深知閱讀的重要性。每次家長會我都會講到這一點,可是當家長問我讀什麼書時,我也僅僅隻能說出那麼三四本。自己心裏也滿是疑問:推薦哪些書好呢?每次看到孩子對漫畫手不釋卷時,心裏的疑惑更盛:哪些書是孩子們喜歡的呢?這個時候,往往會求助於網絡。但也僅僅隻是知道一些,好像看來看去就那麼幾本。

當看到茹老師推薦的三十多本繪本,著實吃了一驚:很多還沒有給自己的女兒讀過。而且,茹老師不僅僅是停留在讀故事這樣的層麵,更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故事為教育所用。

她的書目來自哪裏呢?

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在第十三學日,她講到“我用兩年的時間為他們講述了不下三百本經典繪本”;在其他的學日裏,我看到她常提到很多教育家的名字以及他們的著作;在第二十一學日,我還看到了她提及自己閱讀的《旁觀者》,這是一本社會管理方麵的書籍。

滕春友老師在“閱讀與師生發展”論壇上提出:“自己不閱讀,不指導兒童閱讀的語文老師是不合格的語文老師;自己喜歡閱讀,善於指導兒童閱讀的語文老師是優秀的語文老師。”假如,我們像茹老師一樣,能廣泛地閱讀各類經典,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海量閱讀,何愁找不到推薦的“好”書目呢?

而且,為了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茹老師與家長溝通做得也很好:通過多種方式,告訴家長如何選書,如何共讀,如何養成習慣;強調興趣的重要,強調“聽”讀的重要……

因此,我想說:有理由相信茹老師的閱讀建議是完全可信的!

可親的教育求索

在家也好,在校也好,我們往往陷於孩子教育的泥潭。看了茹老師的教育故事,更深知教育兒童是一門很有技術含量的活。

遊戲,遊戲,從遊戲開始。書稿的第一日就特別強調“靜”對於一年級孩子的重要性,並詳細介紹如何從一年級第一堂課開始就養成孩子良好的“靜”的習慣。正如書稿所說,“靜”有兩種:迫於壓力、害怕、懲罰的安靜;源於自主主動思考的安靜。我們需要的是外力約定俗成的秩序,還是需要發自內心的靜心的思考?答案顯而易見。可是,顯而易見,像認真聽、嚴禁跑等等課不是學生喜歡的課程,我們慣常的做法是極力要求,甚至不惜大聲責罵。那麼茹老師如何做到讓孩子們感興趣,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樂意的呢?

比如:保持安靜,將自己想象成一塊石頭;排路隊將之設計為“捉蟲”遊戲。對於這些學校常規,我們往往說不出為什麼要這樣做,隻是一種冷冰冰的製度,是一種無條件的約束。如何讓孩子們接受並認同呢?茹老師很智慧地將之擬人化,這樣學生就極其有興趣接受了。讓習慣有了種種的有趣。

茹老師清楚地知道:一年級孩子,思維是形象化的,還沉浸在種種幻想與童話的世界裏,因此,遊戲就是他們的課程,那是他們的世界。

“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安靜也好,排隊也好,課前準備也好。茹老師並不是站在講台上,下達命令,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將要養成的習慣視為要達到的目標,然後,將這個大目標細化,在細化的基礎上分步進行,彰顯著有序、易達成。這樣“小步子”循序漸進的辦法,茹老師不僅用在了平時習慣的養成中,更體現在她的教學中。比如,眼、耳、口三步教學法分步強化去尾音;分步養成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一年級孩子,控製力、元認知還是初始階段,因此讓他們一蹴而就地完成一個目標,是不切實際的。他們適合目標小、時間短、易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