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學日 目送成長 散步的蝸牛 接送孩子是門課程
昨晚,接到小含姑姑的電話,她向我講述孩子接送出現的問題,並由此向學校提了一些建議。事情是這樣的:小含的父母都是忙碌的中學教師,離我們學校較遠,而且下班時間也晚得多。姑姑則是在我校附近的一所中學教書,所以,有時父母脫不開身就由姑姑負責接送,就像昨天。結果臨放學時學校突然通知召開會議,小含姑姑竟然把接侄子的事兒給忘了,到五點半才猛然想起,她瘋了似的跑到學校門口,哭著喊著小含的名字,幸好孩子非常聽話,安靜地坐在路邊的石凳子上等待。想到傍晚的天氣已涼,天已黑漆漆,孩子足足等了兩個多小時,姑姑心疼自責得不得了。在自我檢討的同時,她想到了學校。於是給我來電,希望學校在安全方麵能夠考慮得更周全,提出可以由值周教師加強放學後對校外的巡視,發現這類問題及時幫助。
首先,我非常理解家長的這種心理。同時,我也讚同學校在安全方麵要盡量細致,事實上,為了應對這類情況,學校已經在校內建造了一個向學生開放的“閱讀長廊”,孩子們可以安全地停留在校園內等待。今天,向班主任了解了情況,關於這一點幾個一年級的班主任早就進行過提醒教育,而且聽班主任說,因為大人們沒有協調好接送事宜,小含出現這類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隻是這次更嚴重。
因此,我好好地跟小含姑姑進行了交流,首先再次說明學校在放學後為學生開放的等候區域的相關情況,同時對其提出的由值周教師加強巡視的建議,表明在現實中缺乏操作性。最重要的是,跟她交流了建議背後隱含的家長的教育心理:孩子走在成長的路上,難免搖搖擺擺、磕磕碰碰,當你看著心疼,尤其是像小含姑姑那樣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失職而內疚的時候,很容易扮演張開翅膀護著雞仔的母雞的角色,於是在問題麵前,不是積極地教孩子應對的方法,而是想著如何保護得更嚴密、更謹慎、更細微……事實上,“搖搖擺擺、磕磕碰碰”的時候就是教育的契機啊!在向孩子道歉,對其受傷的心理進行嗬護的同時,作為小含的姑姑或是父母,都應該與小含一起討論: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怎麼辦?其實有很多種選擇,第一,可以返回相對安全的學校,在校內等待。這一點,與其被動地讓學校專門指派一批值周教師去校外巡視,不如主動教育孩子自己學會處理。第二,可以打電話。學校傳達室有提供學生使用的電話,校園內也安裝了憑校訊通卡可以撥打的電話機。第三,其實姑姑的學校離我們學校隻有兩百米左右,雖然路上車輛較多,但也不至於走不到,對孩子進行走路培訓也是一種選擇。
每天,不同城市、不同學校的門口都在上演著“中國式接孩子”的劇目。家長因為孩子太小、路上不安全等因素,主張親自接送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何避免親自接送造成的孩子事事依賴家長、不獨立、性格軟弱、對外界戒備心理鬆散等連鎖弊端值得思考。作為學校和家庭都應該加強此類安全問題的教育和模擬演練,尤其是家長,不要讓接送演變為一種純粹的車接車送的保護,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嚐試步行接送,把與孩子一同走上、放學之路作為最生動的實踐課堂,因時因地一對一地加強獨立應對能力的培養。比如幫助孩子了解上學路線該怎麼走,如何遵守交通規則,路上無證攤販的東西不能亂買亂吃,哪些地方不安全不可以逗留,碰到陌生人該怎麼辦,遇到問題可以向誰求助,等等。當孩子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後,隨年齡的增長,家長還可以嚐試保護幾米遠的距離跟在孩子後麵走的方式,隨時觀察孩子的行為,再學著慢慢放手。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目送》)家長,請學會目送孩子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