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課件出示圖片:屏幕上方是大量小魚困死在沙灘上的情景,屏幕下方是新課引入環節中出現過的多幅人們忙著救助大型海洋動物的圖片)同樣是被困的海洋動物,它們的遭遇有什麼不同?
看上下兩組圖,交流,討論,小結。
當時,我在網上查小魚擱淺的圖片資料,結果百度中輸入“擱淺”兩個字,跳出的全是大型海洋動物的新聞圖片,而且幾乎每一幅都有人類在救助。你看,正如哲學的觀點,生命是不可能絕對平等的。而文中小男孩最讓人感動和震憾之處,就在於他以“生命平等”詮釋了這一單元“珍愛生命”的主題,這就是該課具有個性價值的人文內涵啊!如何滲透和感悟呢?我將文眼定在了一個“困”字上,讓孩子們經曆了從“發現—受阻—探究—洞悉”的學習過程。同時,還融入了字典的使用,進一步明確同樣的漢字在不同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義。
字形·個性
曾經聽一位優秀教師教學“喜、重”兩個字,這是《父親和鳥》(人教版第三冊)一課要求書寫的漢字。教師將“喜、重”這兩個生字通過課件放大,並將生字的橫畫用紅色顯示,引導孩子們發現它們在字形上的共性特點:橫畫多。然後指導孩子們在書寫時注意兩個要點:(1)“橫多距離等”,一個字中有多個橫畫,排列的距離應當大致相等;(2)每個字中隻能有一個長橫(可以沒有)。我們都知道,橫畫可以說是漢字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筆畫,引導孩子寫好橫畫多的字,可以使學生遷移運用,寫好一大批這樣的漢字。
字音·個性
林西莉在《漢字王國》中非常生動地講述了“卜”字讀音的來曆:古代這個字讀“噗”——當甲骨裂開時就發出這樣的聲音。
問卜的人磨光一塊骨頭,通常是一塊牛的肩胛骨或龜的腹甲,在上麵挖一排一排的深槽。他們大聲地向祖先喊著商王的問題,同時將一根燒得通紅的桐棒放到槽裏。由於太熱甲骨會出現裂紋並發出清脆的響聲——人們稱甲骨“說話”。
漢字雖然不是表音文字,但也有非常有趣的字音現象。尤其是前後鼻音、平翹舌音的區別,多音字,輕聲變調的規律等等,都是值得關注的難點。比如《鬆鼠和鬆果》(人教版第二冊)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光摘鬆果,不栽鬆樹,總有一天,一棵鬆樹也沒有了!”平翹舌音在同一句話中高度密集,是我們江南地區孩子的難點。為有效突破,我在一開課時便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出示鬆鼠的貼圖)看,這是——鬆鼠,誰來親熱地叫叫它?(提醒區分平翹舌音)
師:誰能給“鬆”字再找個朋友?
生:鬆樹(出示鬆樹貼圖,練讀:鬆樹)
生:鬆果(將鬆果圖貼於鬆樹上,練讀:鬆果)
師:鬆鼠、鬆樹、鬆果之間有著親密的聯係呢,你能先擇其中兩樣連起來說一句話嗎?(鬆鼠愛吃鬆果;鬆樹是鬆鼠的家;鬆樹能結出鬆果。)
師:隻有栽下鬆樹,才能摘到鬆果吃哦!(強化練讀:栽鬆樹、摘鬆果)
在很多次的向初高中語文教師的調研中,我們總聽到一個他們共同的希望:沒有別的,就希望小學老師教好常用字,減少孩子的錯別字。是啊,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任務!作為漢字啟蒙教師的我們,真的應該努力提高對漢字的認識,引領孩子去觸摸它們生動的個性,從而使孩子們愛上漢字,愛上祖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