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自”是一個鼻子,難怪“鼻、息、臭”裏都有一個“自”。追根溯源,發掘的不僅僅是漢字的豐富內涵,更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這讓我想起了《數星星的孩子》(人教版第四冊)一課的“漢”字,我們都知道了張衡是漢朝人,漢朝的“漢”便是這一課要求識記的生字之一。那麼這個簡單的“漢”字你曾關注過嗎?為什麼我們被稱為“漢人”,寫的字叫“漢字”,說的話叫“漢語”,這跟漢朝有關係嗎?在查閱了百科資料後,果然發現,原來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疆土遼闊,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大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而到漢武帝時期,大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當這些故事內容以富有童趣的語言被我穿插入“漢”字的教學中時,孩子們記住也就不再是一個枯燥的文字符號了。
字義·個性
記得前幾年,我參與編寫一套華文教材的初級本,在其中一篇文章正麵設置了一題“量詞訓練”,被專家認定為過難。其中一位專家講了一個關於老外學量詞的笑話:
在解釋“一條好漢”時,老外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一條好漢,意思是一個瘦而高、相貌好看的男人。”因為他們把“一條”理解為長而直,當然是瘦而高,至於好漢,理所當然是好看的男人了。老外還常常把一條褲子說成“一對褲子”,理由是褲子都有兩條褲腿,兩條即為一對,因此沒錯。
當然,此類量詞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隻是習慣的口語而已,根本不算難題,但這樣的笑話起碼從一個側麵指出了漢字“字義”的豐富性,值得我們在教學中引起關注,尤其要關注“不同的漢字可以有相同的意思,相同的漢字卻可以有不同的意思”等等字義的個性表現。以下是我在《淺水窪裏的小魚》(人教版第三冊)中一個“困”字的教學片段:
(在小魚形的卡片上鞏固生字學習生字,並將小魚圖片隨機貼在黑板上)
師:這就是小魚擱淺在沙灘上的情景啊!課文是這樣寫的:他們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齊讀)
師:“困”是我們第五課學過的生字,當時課文是這樣寫的,出示:“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齊讀)引導複習“困”在這裏是“困倦,疲乏”之義。並在課件中出示字典中該字這一義項的放大圖。
師: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裏是指它們累了,想睡覺了嗎?(邊說,邊在黑板的小魚圖片上畫一個個淺水窪)
生:不是,是被包圍住了,回不去了的意思。
生:這個困字裏的木就像是小魚,方框兒就像是淺水窪一樣。
第二次出示字典放大圖,讓學生懂得“困”其中一項字義就是“被包圍住”。
師:“小魚僅僅是被包圍住了嗎?”
精讀第一自然段,品讀小魚的孤獨、難受,麵臨生命危險的句子。再來理解“困”在此句中真正的意思。即“陷在了艱難和痛苦裏”。(再次出示相應的字典義項放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