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學日 各種味道 智趣語文路 詞的味道,句的味道
無論是自己帶班上課,還是去聽別的課,我都特別關注一年級孩子的朗讀習慣,對唱腔、拖腔最為敏感。新課改以來,讓“感悟”成了語文教學的高頻詞,朗讀的訓練也更強調以理解感悟為基礎,尊重感情的自由抒發,那種純技巧的朗讀指導時常被打入批判的行列。如果你留意,現在的公開課上,哪怕是一年級,老師們都不敢說“具體什麼地方可以停頓一下”、“重音可以落在哪裏”、“速度應該如何把握”之類的,生怕被指為淡化了感悟理解,背上“純技巧指導”的罪名。其實,“技巧”原指“巧妙的技能”,肯定不是個壞東西。壞,可能是壞在老師過於枯燥乏味的灌輸,過於遊離文本的給予,純粹的技巧弱化了語文的味道。
《窗邊的小豆豆》中有一個經典篇章,巴學園裏小林校長從不說“請注意不要讓孩子養成偏食的習慣”,或者“請注意營養的全麵和均衡”之類,隻是拜托家長們:“請讓他們帶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今天,我就用“味道”的感覺滲透了朗讀技能的訓練。
今天學習《在家裏》,教材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八個詞語:沙發、茶幾、報紙、書架、台燈、掛鍾、電視、電話;第二部分是三句話構成的短文:晚上,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我給他們送上水果。爸爸媽媽笑了,我也笑了。雖然,先前的拚音教學中接觸過詞語和兒歌,但由於過於注重拚音的學習,朗讀的訓練確實沒有好好進行。短短一段時間,孩子們幾乎沒有什麼朗讀的感覺,拖音、不注意節奏等弊病在這一篇集中識字材料中非常明顯。
通過認讀拚音,結合插圖等方式,我們很快認識了前半部分包含的八個生字。然後,我告訴孩子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品嚐一篇課文的味道!”孩子們用奇怪的眼神注視著我,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盤子,接著說:“老師給大家上的第一道菜是‘字’(板書),怎麼讀才能讀出字的味道?聽老師——”我以幹脆利落的聲音,清晰地示範著,然後,我將一張張生字卡片擺放在盤子,讓大家像我一樣讀出字的味道。
“現在,字和字交上了朋友,他們就變成了一個個的詞語。”沒等我示範,好多孩子舉起了小手躍躍欲試,我請了幾位孩子進行嚐試,由於是個別認讀,好多孩子表現不錯。於是,我引導大家點評:“從同學的朗讀中,你覺得詞語怎麼讀才有味道?”
“響亮。”
“讀得重一點。”
“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讀得快一點。”
……
孩子有些稚嫩的表達顯然是一種不簡單的探索與總結,特別是“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就是對詞語味道的生動歸納,非常可貴地關注到了字與詞的區別。於是,我用孩子的語言提醒大家:“是啊,字跟字組成詞語,就成一家人了。我們要把這些字連起來讀,就像在叫別人的名字那樣。這樣,才有詞語的味道呢!”說著,我在黑板上畫了第二個更大些的盤子,在盤子上引導大家感受詞語的味道。
“那麼,一些字啊、詞語啊,組成了一家人,又叫什麼呢?我們一起看50頁上的課文。”
在小朋友自由認讀課文及生字的基礎上,我將三句話分行出示:
晚上,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
我給他們送上水果。
爸爸媽媽笑了,我也笑了。
讓孩子們發現“逗號”、“句號”,認識“句子”。這些都不難,難是難在體會“句子的味道”,我采用分步的方式進行引導:首先,尋找句子中的一個個詞語。然後,在詞語間畫分隔線,如,晚上/,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然後根據分隔線的提示嚐試讀出句子的味道。強化詞語的概念有助於降低句子朗讀的難度,不然,孩子們很容易沒有停頓地一字一字地進行唱讀。但同時,句子又不同於詞語,如果用讀詞的感覺去讀句,會非常生硬、呆板。孩子們也發現了這一點,都說這樣的味道不好!於是,我將部分分隔線去掉,如:晚上/,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電視。示範既有停頓又相對連貫的句子朗讀的味道,並讓孩子們在跟讀模仿及各種形式的訓練中進行強化。
最後,我又將三句話連回到一起,告訴大家,這樣就是一個自然段(發現開頭空兩格)。這篇課文很有趣,全文隻有一個自然段,以後,我們會學到更長的課文,那就需要好多個自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