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我看到雹子打破了汽車的玻璃,果子被打下來了,荷葉也被打斷了。
生2:我看到雹子的破壞力很強,汽車的玻璃那麼硬也能打破。
生3:雹子打下來的力量真大啊,看來我想讓果子更甜的願望也實現不了了。
師:是啊,那可是還沒成熟的果子呢!多可惜啊!誰來讀讀寫雹子的句子?
指名讀。
師:你發現了嗎,雹子是怎麼下來的?捏起小拳頭做個動作吧!來讀出這種感覺來。加上動作再讀讀。(打)
再指名讀,齊讀。
師:幸好像北京這樣持續幾十分鍾,而且個兒那麼大的雹子非常少見,(鬆口氣),咱們跟著水娃娃當一回小雪花吧。
(二)關注理解朦朧處
語文的許多知識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確實,很多內容我們也沒有必要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我這裏所說的“朦朧”是指一些學生自以為已經理解,但事實上理解有偏差甚至有錯誤的這些情況。這種似懂非懂的知識點就有必要引導學生加以關注,並糾正理解。
比如人教版第二冊《小猴子下山》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老故事了,筆者曾在各地多次執教該課,發現至少有90%的學生都在學習這一課文前就聽過這個故事了,而且都自以為能講述這一故事。然而,在多次課始時讓學生複述的過程中,都發現了一個共性的問題,學生在描述小猴子每到一個地方所做的事情時,往往無法用準確的動作加以闡述,亂用、錯用動詞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有的學生一個“弄”字代替了所有動作,有的則每到一個地方都是“采”了一樣東西,一“采”到底,因此,筆者在教學該課時將“能認讀並準確理解和區分動作”這一目標作為重點進行了落實。
[教學實錄]
師:小猴子看見玉米,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這樣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啊課文裏還有很多呢!大家趕快到第二至四自然段找找吧!找到了用筆圈一圈。(學生找動詞)
師:請你說說找到了哪些動詞?指名說(打亂順序隨機貼在黑板上)
多種方式認讀,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動詞可以分為兩類進行識記:
跟手有關的動作:掰、扛、抱、摘、捧、扔。
跟腳有關的動作:追。
師:這些詞語你也能幫它們貼到合適的位置上嗎?(之前的環節中,黑板上已按照小猴子下山的路線貼好了相應的圖片: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討論要點:
(1)區別: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應該扔了三樣東西。老師把這些動作都貼到了。
讀兒歌:“小猴子,下山來,掰玉米,摘桃子,捧西瓜,追兔子,見了一樣扔一樣,空著雙手往家走。”
(三)關注理解泛化處
理解的泛化不同於理解的朦朧,“朦朧”是相對精確性而言,而理解的“泛化”是相對缺乏理解的深度和個性化而言的。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曾經走入人文過度的誤區。那麼過度是不是就說明我們在人文內涵的感悟方麵做得很充足、很有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更多的課堂,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人文感悟,最終也隻不過停留在貼標簽式、喊口號式的表麵層次而已,那種人文感悟就是典型的理解“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