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學日 隱藏的教學盲點 智趣語文路 古詩拚圖
今天開始識字了,第一課是古詩——《一去二三裏》。課前,我就發現許多孩子都已經會背了。語文課上,類似這樣簡單的古詩在老師未教之前就會背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比如《靜夜思》、《春曉》等等。對於學前孩子進行的,不認字隻背詩的做法,好處有多少我不敢妄言。但起碼有一點影響是存在的:那就是孩子自以為這些古詩都會了,注意力很難再集中到詩中的漢字上來。他們會念經式地、念順口溜式地背出古詩,但卻不會“讀”!因為他們大多根本無法將字音與字形聯係起來,更不用說是漢字或古詩的意思了。他們也沒興趣“讀”!因為這是孩子沒有新鮮感的內容,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要求認讀對孩子來說是種折磨。
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把學習的力量轉移、集中到構成古詩的漢字上來呢?瞧,我跟孩子們玩起了“古詩拚圖”。
上課伊始,當得知今天學習《一去二三裏》,不出所料,孩子們便自覺自動地背誦起來。我照例先承認了大家的學習起點,給予他們肯定和表揚:“孩子們,你們真不錯,老師還沒教,古詩都能背了!老師這裏有一首不聽話的古詩,瞧,詩中的漢字到處亂跑,你們能幫我像玩拚圖那樣拚回去嗎?”
在這樣的任務驅動下,孩子們賣力地讀起了書上的古詩,為了順利完成拚圖,他們都極自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漢字上。於是,在大家的幫助下,我重新把《一去二三裏》拚了起來。接著,我又將詩中要求認讀的漢字擦去,說:“第二個任務來啦!完整的拚圖現在又缺了幾塊,原來它們都跑到生字卡片上了,小朋友們讀一讀,想辦法記一記,等下我們再把它們補回去吧!”
采用古詩拚圖的方式,有效實現了引導孩子們專注於“漢字”的學習目標。諸如此類孩子們自以為已經會了的知識,事實上存在著認知斷層的教學點,可以形象地稱為“盲點”。盲點,原本是醫學上的一個名詞,指每個人眼睛裏存在著沒有視覺細胞的一個區域,這個區域看不見任何東西(百度上有許多盲點測試動畫,可以有效地測出每個人眼睛裏的盲點),但因為我們的眼珠總在不停地轉動,所以在通常情況下人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眼睛裏有這樣一個看不見東西的盲點。如果把盲點這個詞應用到語文教學上的話,一些難以引起師生注意、思考不到位或思考難以全麵,從而導致語文知識掌握的缺陷與思維能力培養的斷層等,就可以形象地被稱為語文知識上的盲點。那麼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怎樣找尋和挖掘教學上的有價值的盲點呢?
(一)關注感知空白處
某些教學內容,因為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知識積累的限製,會處於完全不懂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感知上的空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當碰到這樣的感知上的空白點時,就很難成立。像有些古詩文,如果不借助一定的注釋,無論讀多少遍,對其實質上的內涵學生理解起來還是非常困難的。關注學生感知上的空白點,將此作為教學內容,就是對學生積累經驗、拓展思維的一種提升。
人教版第三冊《我是什麼》一文介紹了水的各種變化,而其中的雹子是比較少見的自然現象,因此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可以將雹子作為一個認識重點來細化處理,比如我在教學時采用了以下步驟:先將典型的雹災圖片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使其仿佛身臨其境,然後在這樣的氛圍場景中描述雹子過後的景象,既有話可說,又使其自主地發現了雹子的特點。最後在理解的基礎指導朗讀,同時理解動作“打”的用法。
[教學實錄]
師:(課件播放相應的圖片)比起雨點兒來,雹子可沒那麼溫和了,看,這是去年北京下雹子的情景,這樣的雹子連續下了幾十分鍾,最後還有雞蛋大的雹子打下來呢。雹子過後,看,汽車的玻璃,沒成熟的果子,碧綠的荷葉……你看見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