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學日 隱藏的教學盲點 散步的蝸牛 因為我會穿鞋——跳跳的故事(十二)
上星期五,一年級新生舉行入隊儀式,這是中國孩子成長中經曆的第一個重要儀式。整齊劃一的隊伍,莊嚴肅穆的氛圍裏,我猛然看見跳跳脫掉了鞋子,愜意地東張西望著。於是悄悄接近他,沒來得及說些什麼,先俯下身幫助他穿上鞋子。這小家夥,居然像媽媽為他穿鞋子似的接受著,還笑著拉起我的手,旁若無人地大聲問:“今天,排在我後麵的人叫什麼名字呀?”
大家都轉過來看他,我連忙做了個“噓”的動作,沒聽到我的回答,他居然又旁若無人地大聲問了一次。我輕輕在耳邊告訴了答案。並試圖用最簡單的話語調整他的狀態:“跳跳,戴上紅領巾就是光榮的少先隊員了,少先隊員要知道排隊安靜!跳跳要知道保持安靜!”
這是第一次脫鞋事件。緊接著幾天裏,我發現每節語文課上,跳跳的桌子下總散亂著鞋子和襪子。因為近幾天似乎總有比解決這件事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完成,脫鞋事件一直被我草草擱置著。
今天,趁空餘時我單獨與跳跳談話:
“跳跳,怕茹老師嗎?”
“不怕?”
“為什麼?”
“因為學了a o e 就學i u ü ,後麵是b p m f d t n l g k h zh ch sh
r……還有複韻母……”我吃力地聽著跳跳說這些話的意思,想著這與不怕我有什麼關係,其實我一直擔心用尺子壓製跳跳會造成不良影響,所以以此為開場白跟他交流。誰知,他居然講了那麼一長段近乎自言自語的話。
我忍不住打斷他,說:“跳跳,大人問什麼,你要答什麼。”
“不怕!”他再次幹脆地重複,而後補充:“是教拚音的。”
我明白了:“是啊,茹老師是教拚音,所以不可怕。茹老師還會講故事,故事好聽嗎?”
他笑臉相迎,極其肯定:“很好聽!”比先前的“不怕”更真誠。
“跳跳,上課你為什麼要脫鞋子啊?”
這家夥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回答:“因為我會自己穿鞋子。”
因為會穿鞋子,所以上課我可以脫了鞋子,這就是跳跳式的思維方式。一般人無從理解。
我隻能慢慢地、慢慢地進一步引導他:“跳跳,上課時不能脫鞋子。有這樣幾個原因,你要好好聽:第一,脫了鞋子不文明。隻有動物不管走到哪兒都可以不穿鞋子,但人類比動物更聰明,更懂得文明。所以我們要像每天穿衣服一樣穿好鞋子。第二,脫了鞋子,有時還很危險。為什麼?你看,如果發生地震、火災,沒有穿鞋子的人就沒有別人跑得快。”
“哦!”跳跳表現出一副很認真的懂了的樣子。
“跳跳一直想得八百三十六分。(最近,隻要出現分數,跳跳就嚷嚷自己要得八百三十六分。他常常喜歡沒理由地說一些怪數字)現在你已經有一百分了,對嗎?”
“嗯,因為上課不離開座位。還要七百三十六分才是八百三十六分。”他的計算能力早在幼兒園就是超常的。
“那麼我們再來個約定,上課做到不脫鞋子,就再得一百分。”
“再六百三十六分就是八百三十六分了。”他馬上接著計算。
“對!但一定要做到才能得分。跳跳能努力做到嗎?”
“能!”鄭重的回答意味第一步意識的認同做到了。
對我而言,跳跳的身上存在著太多教育的盲點,那並不是一項項等待著我去完成的任務,而是一次次冒險的體驗。我不敢確信我的每一次做法都能對他產生正麵的作用。所以,我得一直提醒自己,陪伴孩子走出的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