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講話之心理失衡 母女吵架
直言現時
班上王同學是一個心思敏感、脾氣倔強的女孩子,由於是後來轉入我班,顯得尤為沉默寡言,不太敢袒露自己的心聲。開學後不久的一個周末,她留宿在校,後得知不是因為家離學校太遠,而是和母親吵架不願回家,甚至母親親自來接她,都不願回去。後經我慢慢地疏導,循循善誘,終於改變了她的想法,母女之間關係也有所緩和。
都說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影響和教育,不管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對於孩子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所以當班上學生和家長產生矛盾時,身為老師也有責任幫助學生解決其與父母之間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加成熟冷靜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父母與孩子之間本該是最親近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產生了誤解,讓彼此的心漸行漸遠,因此雙方之間更應該互相體諒和寬容,嚐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也許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因而,我覺得有必要在全班範圍內開展一堂名為“感謝親恩”的班會課。
直言無隱
【故事引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想先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故事的主人公叫陶非。有一天,陶非和母親因為意見不合大吵一架後跑出了家門,她生氣母親怎麼如此煩人、不可理喻,簡直沒辦法溝通。此時,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都坐在一起享受著晚餐。看著這一幕幕,她愈發覺得委屈,肚子也餓得咕咕叫了起來。走著走著,她來到一個小巷口,看見一位大娘正在賣餛飩。她也好想吃,可是由於剛才匆忙跑出來,身上根本沒有帶錢。那位大娘似乎看出了陶非的心思,“小姑娘,是不是餓了啊?”陶非點了點頭,怯怯地說:“是的,可是……可是我沒有帶錢。”“沒關係的,我請你吃。來,快坐下。”當陶非吃著熱氣騰騰的餛飩時,眼淚情不自禁地掉了下來,她被大娘的善心感動了。當大娘問起她為什麼這麼晚了還在外麵閑逛時,她說出了和母親之間的爭吵。大娘聽完之後笑了,語重心長地說:“傻孩子,我隻是給你吃了一頓飯,你就感動成這個樣子,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母親無怨無悔地為你做了十幾年的飯,難道這一切你都忽視了?”陶非聽了之後,頓時醒悟過來,趕緊起身回家,在家附近看到母親慌亂的身影,於是,她朝著這個略顯疲憊的身影狂奔而去……
【引導啟發】
同學們,這個故事講完了。不知大家有何想法?陌生人的一碗餛飩就讓陶非感動不已,可她卻忽略了母親對她每天的付出。仔細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像故事中的她那樣,把父母的愛當成是一種理所當然,以至於漸漸麻木,不再懷有感恩之心。現在讓我們好好回憶一下,父母為我們做過的曾深深感動過我們的事情。
【看圖——憶往昔】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父母教你用筷子和勺子吃東西,教你穿衣服、洗臉、梳頭發,教你做人的道理……如果有一天,當他們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的時候,請你緊緊握住他們的手,陪他們慢慢地走,就像當年他們牽著你一樣。同學們,人生就像是一個圈,我們長大的同時,無可逆轉的是父母的老去。他們越來越需要我們的愛與關心,不要等某一天突然發現你的父母蒼老了,其實已經錯過了很多關懷他們的時光。在他們為你付出那麼多的同時,你又為他們做了些什麼呢?我們總說,等我們長大後,會賺很多很多錢去對他們好;等我們長大後,要給他們買很多很多東西;等我們……就這樣我們總是對以後的生活充滿期待和憧憬,經常會說:“等到……的時候,再……”但是這些期待和憧憬往往荒廢在各種變數中,幸福也隨之流逝。對父母盡孝,讓他們因為有我們而感到幸福,這是一種動力,不要等到真正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才意識到失去的是對我們如此重要的人。我們無法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可以牢牢抓住今天,不讓生命留下一絲的遺憾,“孝順著”永遠比“要孝順”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