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講話之心理失衡 信心是金(1 / 2)

應急講話之心理失衡 信心是金

直言現時

班裏有幾名後進生,他們在經曆了最初的幾次考試失敗後,就一蹶不振,心灰意冷。和他們談話,感到他們極度自卑。單單與同學比成績,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完全看不到自己的特長,看不到自己的亮點,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完全喪失了進步的信心。

談到打算,有的說想輟學打工,有的說得過且過,混一天少兩晌。

問及為什麼不靠自身努力,迎頭趕上,他們普遍搖頭,說沒有希望趕上。

麵對這樣的學生,班主任是努力挽救“拉一把”,還是簡單粗暴“推一把”,恐怕將決定孩子未來的命運。

直言無隱

【開場白】

同學們,大家好!

最近,我發現班裏有幾名同學對自己的學習喪失了信心,失去了進取的動力。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兩三次沒考好,隻是暫時的失敗,並不代表你永遠失敗。

下麵,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幾則小故事,相信同學們會從中找到“灌頂”之“醍醐”。

【故事引導】

2012年10月8日,諾貝爾醫學獎公布後,獲獎的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和日本醫學教授山中伸彌立即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這兩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可謂難兄難弟。

認識山中伸彌的知名人士橋本隆則於10月8日發表鳳凰博文《失敗的學生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學者山中伸彌》,向我們近距離介紹了山中伸彌的“失敗”成長史。作為醫生,山中做同樣的手術,別人20分鍾搞定,他2個小時還不能完全做完,被稱為“搗蛋醫生”。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9日報道,15歲時,格登在英國著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求學,當時在250名學生中,格登的生物科成績排在最後一名,其他科學科目的排名也非常靠後,被同學譏笑為“科學蠢材”。

在1949年的學校成績報告單中,格登被一名老師如是評價:“我相信格登想成為科學家,但以他目前的學業表現,這個想法非常荒謬,他連簡單的生物知識都學不會,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對於他個人以及想教導他的人來說,這根本是浪費時間。”這份成績報告單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時常用來激勵自己。

翻開諾獎史,“差生”獲獎者甚多。

2008年,摘得當年諾貝爾物理獎桂冠的日本物理學家——益川敏英,獲獎後,他寧願放棄去領獎的機會,也不願意用英語來談獲獎感言。為什麼?因為他是個對英語一竅不通的“差生”物理學家。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在大學時期就是一個“差生”。在他獲獎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小柴昌俊向人們展示了他的大學成績單。16個科目中,拿優的隻有2個,而且還是那種隻要去上課就能拿到“優”的實驗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