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講話之逃學厭學 你的眼光決定學習的價值(2 / 2)

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厄認為: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哲學家懷特海也有類似的論述:等到你的課本全丟了,筆記都燒了,為了準備考試而記在心中的各種細目都忘記時,剩下的東西,才是你學到的。

這“剩下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80多年前,夏丏尊在解答中學生產生的跟我們類似的困惑時談道:西摩鬆線、二項式和蒲公英鯨魚的知識,雖不能賣錢,但因此而表現的推理力、記憶力等是終身有用的。“一二三四”操練好,雖不能變銅子,但由此練就的好體格和敏捷、忍耐、有規則等的品性,是將來幹任何事業都必要的。中等學校教育的課程,隻是一種施行教育的材料,而不是直接應世實用的,諸君是借了這些材料去收獲發展身心能力的。

我認為,這種“身心能力”即是“剩下的東西”,包括認知能力、思維方式、人格品質、價值取向等,類似於“素質”或“綜合實力”。我讀高中時,也曾對學習有懷疑,現在重新反思,雖然高中學習的知識早已遺忘,但它確實促成了我上述實力的形成,而這些實力同時又影響了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所以,高中學習,你學的不僅僅是為了考大學或實用的知識,它是一種途徑,你可以通過它來練就自身的實力:一種清新、平和的內心狀態,一種有序、踏實的學習狀態,一種充沛、飽滿的精神狀態。

【結束語】

所以,請大家不要覺得學習僅僅是為了成績,僅僅是為了父母的期望,僅僅是為了考上大學,僅僅是為了今後的好工作。而要慢慢認識到現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對你而言的一大價值,即它是你練就自身實力的一種很好的途徑。以這樣的眼光看學習,你的內心會更平和,動力會更持久,自身成長會得到更全麵的關注。

作者針對學生“覺得學習沒意思”、“認為學習沒有用”的思想,精心設計了一次班會,引導學生從長遠眼光看待當下的學習,把當下的學習和今後的人生發展結合起來。作者通過給學習賦予意義,讓學生認識到看似簡單的日常學習背後蘊藏著的對人生發展的價值。

作者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其實就是在鍛煉自己,要跳出簡單的分數意識,在日常平凡的學習中鑄就長遠發展的實力。這樣的做法,其實也是滿足了學生關注自己發展的內心需要,能更好地得到學生的認同。

應該強調的是,既要誌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如果作者在講話中把學生長遠的眼光和當下的具體行動結合起來,講話將更富指導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