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節(1 / 3)

陛下英明。”

“卿家可還有事?”

“無事,”汲盎所行目的達到,近日來一直處於憂患的心寬了不少,陛下到底顧忌著他們忠心,她並非真的任性到不管不顧,對大臣而言,這便是最好的答複,恭恭敬敬地施禮:“臣告退。”

孟脩禕一點頭,汲盎便直起身,後退幾步,而後轉身離去。吏部尚書目瞪口呆地望著汲盎瀟灑的背影,心下直呼,汲相,您是不是忘了什麼事兒了?還沒乘勝追擊,規勸陛下立後的事呢!

“卿還有事?”孟脩禕強忍著煩躁問道。

剛才惹惱了陛下,再單槍匹馬的往槍口上撞一次,吏部尚書萬萬不敢,惶惶道:“臣告退。”

孟脩禕揮揮手,目光隨意落在一處,眼神如在籠中掙紮的困獸,焦躁不安。

待吏部尚書也退下,孟脩禕起身,往後殿去。

適才宦官來報,上卿來了。

礙於暮笙,皇帝不得不忍耐住了自己湧動的暴戾。

她知道,暮笙不會喜歡看到她如此對待大臣。她要冊她為後,是想能光明正大與她攜手,也是要給她驚喜,若是因在過程之中反倒惹得她不快,豈不是舍本逐末?

孟脩禕是皇帝,大權在握,因她的身份,她對生命有種矛盾的看法。她愛民如子,天下蒼生她皆多有愛護,竭力為百姓謀利;但,就因她的目光是放在整個天下,她有一種誰都比不上的大局觀,故而,在麵對某些人的性命之時,即便明知他們無辜,但為大局計,犧牲在所難免。

這回,雖非為大局,為她個人之事,她亦是如此。強勢的帝王大多不喜大臣染指他私事,她要立後,是她的事,與人過一生的是她又非大臣,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但大臣不會這樣想,皇後為一國之母,擔當的是皇家顏麵,豈能有誤?

矛盾便在於此。

孟脩禕是鐵了心了要做成這件事,不計得失。但,暮笙不知便罷,若是知曉,勢必不會安心地在那裏等著,坐享其成。

走進後殿,暮笙站在那裏,看到孟脩禕進來,她跪下,行了一個鄭重大禮。

孟脩禕看了看她,什麼話也沒說,彎下`身,欲扶她起來。

暮笙搖了搖頭,紋絲不動:“陛下,臣有話要說。”

“先起來,再說。”孟脩禕固執地攙住她的手臂。

暮笙垂眸,道:“陛下,收手吧。”

孟脩禕沒想到她一開口,就是這麼一句,她苦笑:“連你都這樣說,那我又為的什麼?”

暮笙心下一酸,她自然知道陛下為的什麼,可是,這何其艱難?世人奉行的是陰陽相合,千百年來從未有變,人倫如此,所需如此,常人要變都不易,何況是萬眾矚目的皇帝?

她想要軟聲勸幾句,便聽孟脩禕溫柔地在她耳旁說道:“是我操之過急了,緩緩的來,必能成的,我要你能在天下人前站在我身旁。”

說到此處,孟脩禕頓了頓,她目光堅毅:“若是與所愛坦蕩相守都做不到,我何必再當這個皇帝!”

☆、第八十四章

說服宗親,這事便已成了一半了,大臣再反對,到底是外臣。

暮笙退卻,是因不願皇帝名聲受損。

皇帝不肯退,既是從心底想做成這件事,也是不能退。一旦退了,緊接而來的便是議立皇夫,到時,她就會極為被動。

承平一朝的悲劇,絕不能在她身上重演。

皇帝想著自己太過激進,太想快速將這事定下來了,這強勢的態度反惹了大臣不悅,如此,正該緩下態度才是。隻是,必得著手去辦,不可擱置。拖得越久,越助長大臣的氣焰。朝堂上,不是臣強主弱,便是君貴臣輕,她哪兒能容得下大臣對她的私事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