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置莫臥兒的工匠,是由長史府那邊草擬詳文,例由內記室歸檔呈遞。看到綠痕,雷瑾自然想起這事。
“已經送來,爺馬上要看麼?”
“那倒不忙,明天再看也不遲。”
雷瑾擺擺手,看著沙盤,說道:“莫臥兒是個不錯的地方,就是當地人耕作不得其法。可耕地如此廣袤,墾殖田畝數也遠超我中土,但從諜報上看,地力卻遠遠不如中土,每年都要將大量耕地休耕拋荒,實際可耕田地三分之二都不到。作物在當地本可常年生長,但絕大多數耕地一年隻種一季,極少複種。當然了,莫臥兒隻有春、夏、秋三季,氣候酷熱的‘夏季’不適合下地耕作也是原因之一,在夏季耕作、複種是很困難的,夏曆四五六月的酷熱可以熱死人;而雨季洪水泛濫,也不利耕種;但是一年種一季,還真是浪費啊。”
綠痕指了指沙盤,道:“在東印度的三角洲平原,地勢低窪,雨季極易洪澇。應當興辦水利,治理水患,疏浚河道,加固堤岸;地勢低窪之地,當築堤圍田,修建圩田。東印度出產的水稻、黃麻、茶葉,都能獲大利。
北印度地區,多是農牧兼作,以旱地、鹽堿地為主,多種小麥、雜豆、油菜,較少種植稻穀。這裏芝麻、甘蔗、油菜都是好東西,產量很大。
南印度地區的棉花、花生都大有可為。西南印度的糧食以水稻為主,但盛產腰果、胡椒、生薑、木薯、椰子、豆蔻等,還產杏蕉和茶,也是好東西。”
雷瑾點點頭,卻是歎息:“當地婆羅門等宗教視牛為‘聖獸’,隻準飲其『乳』,不準食其肉,老牛往往飄遊至死而人不能以之為食,實在是大浪費之事。人尚不飽,何以貴牛哉?如此國度,焉能不被強梁所役?治國之道,以人為貴,所謂民惟邦本是也。婆羅門諸教以此說誤國,簡直與邪教無異。以後各總督區,宜當抑製婆羅門諸教,扶持我西北所認可之佛道諸教門立足於南。
不過,婆羅門諸教在當地影響甚深,我西北也不好冒然行事。吾意,似可將其地牛隻外輸北方及緬地,另盡快將重型耕馬、重型挽馬以及騾驢等輸入役使,北印度的旱作區如果可能,可以馬耕取代牛耕,隻保留水田耕作區的耕牛,這樣稍可緩和與婆羅門諸教的衝突矛盾,以利治理。你看怎樣?”
這時,西北畜牧放養的牛都是役肉兼用,要說專門用途的‘菜牛’、‘『乳』牛’,隻是權勢富豪之家少量畜養。而中土的牛肉來源,就是各種勞作役用的牛隻,比如鹽池作為畜力使用的牛隻,比如礦山使用的馱牛,磨坊、油坊、棉紡工場等役用的牛隻。西北因為畜牧興旺,正當年的壯牛自然不會隨便殺來吃肉,但是一旦力衰病殘,就會轉賣出去,而這些被轉賣的牛隻,就很少會用來役使了,多半是宰殺吃肉。從另外一方麵來說,耕牛適合於三十畝以下小塊不成片田地的精耕細作,但是換作數千畝以上的大塊連片田地,尤其是平原旱地,要想搶時間在較短時間內一氣完成耕作,馬耕的效率就遠遠超過牛耕了,而其飼養維持成本,分攤到每一畝田地中,也至少不會比牛耕更高,因此在農牧場,馬耕成本在平攤之後並不很高。以西北的習俗,老牛殺了吃肉也沒啥好忌諱的,就是在不許無故宰殺耕牛的內地,中原和江南的牛隻,在其老病之後宰殺吃肉也是被允許的,因此雷瑾自然是看不慣莫臥兒那些不許任何信教徒,乃至不許任何人殺牛吃肉的霸道做法,你自己信仰婆羅門教不殺牛吃肉是你自己的事,但是強加於人就是你的錯了。如果不是考慮到婆羅門等教派在當地影響很大,雷瑾甚至會考慮直接將那些教派鏟除,現在卻隻能想著能不能將當地牛隻轉輸外地,而在當地引入重型耕馬等役畜,推行馬耕代替牛耕。
“可以試試。可以保持壯牛耕種,老病的牛隻則轉賣到北方和緬地。”『『138看書網』』稠密,水源充沛,勞力充足,稻穀一年可種三季,布拉馬普特拉河穀、下恒河平原以及馬哈納迪河沿岸,水稻畝產相當高,牛耕比較適宜。
南部,終年高溫,雨水充沛,一年亦可三季,不過稻種似與東印度不同,亦需以牛耕為之。
西南海岸地區,雨水充沛,以植稻為主,亦是牛耕。
而在中印度,雨水較少,梯田較多,似以旱作為宜,但其地塊狹小,還是牛耕為好,但不妨引入馬耕看看。
北印度地區,溫涼少雨,大都依賴灌溉,大片旱地種植小麥,可用馬耕。”
綠痕的話,等於變相駁了雷瑾。
雷瑾思忖片刻,又說道:“如果莫臥兒大多是種植莊園、農牧場,又將如何?馬耕比牛耕快好幾倍,如果是種植莊園的話,還是比較適合的,牛耕的效率就差了馬耕不少。
不過,你說得也對,稻作區的話,就沒辦法用馬耕。”
“旱區和半幹旱區還可以用駱駝耕作。”綠痕補了一句。
“啊,確實。”雷瑾笑道,“這還真是。分田分地,真就是個大麻煩。”
莫臥兒已是西北囊中之物,期間出了錢的,出了力的,賣了命的,出謀畫策的,奔走效力了,這時節都要分甘同味,且從這一塊大餡兒餅上分割一塊兒。說白了,大家夥這是翹首以待,等著大秤分金銀,大碗兒喝老酒,大塊兒吃肉的時刻,這都急切的坐等著分贓呢,至於雷瑾這當國的公爺,當權的大將軍,西北的土皇帝,也要盡速兌現諾言,務求皆大歡喜。
說到分田分地,西北官田自然占去了大頭,其次便是公府名下的田地,餘下的田地,因為分潤者眾多,說起來能夠分配賞賜給私人的田地也還是有限的。
合計下來,出了錢的帝國五大錢莊,哪一家都是西北的債主,哪一家都得給幾分麵子,哪一家都得分割一塊好處;
軍功將士乃是此番南征賞功的重頭戲,雲南經略府轄下將士的‘軍功賞賜授田份地’(俗稱‘功勞田’‘賞功田’)皆以北印度、中印度、西南印度田地給之;南寧經略府轄下將士的軍功賞賜授田份地,則多以東印度田地給之;不管分田分地能給分到哪個地方,最小的份地都相當於一個自有莊園,且‘軍功賞賜授田份地’在三代以內不許買賣交換;至於采邑、食邑之類,不管虛封實封,名義的還是實領,那都是獲得爵秩的武勳貴族才可以得到分封領地;另外,官田地權股份對軍功將士要酌情多賞賜一些,以酬庸南征軍功。這兩者總合一處,便是軍功將士在田地一項上能夠得到的賞賜,金銀浮財、勳勞榮譽之類另計。
而省、府、縣的官吏亦各有獎賞,慰其勞績,不須細說;
西北各大宗教、各大商社以及先期進入莫臥兒的開拓墾殖移民、‘委任戍邊勳官’、‘委任屯守散官’、各種民爵士等各『色』人等都得有所賞賜,並且對他們已經占據的土地再次加以官方的正式確認,給以契券、官文憑並錄名‘稅號簿冊’,發給‘稅貼’,以待他日征稅;
莫臥兒當地原本就有一些個降順西北的土邦王公、行省總督、部落酋長,也得有點千金市馬骨的優遇,雖然這些人都是要遷地為良的,但是分田分地什麼的,也不能少了他們的份;
至於平虜公府名下田畝,自不須多說;而整個西北在南征大獲全勝,很快就將凱旋還師的情形下,自然也是人人有賞,就是與南征幾無瓜葛的一般平民也會得到一些米麵肉蔬,這就是利益均沾。
這種分田分地,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分割和交換,自然需要多方醞釀,多方權衡,是各方利害彼此妥協的結局,這已經足夠讓任何當權者頭疼了,何況雷瑾還要關注軍隊的均衡,兩大經略府從現在起,即行籌備各項遣散移交準備事宜,各部換防駐紮之事也在部署,都是繁瑣磨人的公務,他偏生還不能隨便丟開手去不理,自然是不能早早安歇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