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又名徐皓峰),1973年出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現就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導師。中國內地男導演、編劇、武俠小說家。
1997年開始文學創作,其《逝去的武林》開創了中國武俠紀實文學的風氣之先,武俠小說《道士下山》更使得硬派武俠小說重新占據文學市場的一隅之地,引起巨大反響。徐皓峰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風靡中國文學界。
在電影領域,2011年,其首執導演的古裝武俠電影《倭寇的蹤跡》,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該片入圍威尼斯和多倫多兩大國際電影節,並斬獲多個獎項。2014年,憑借《一代宗師》榮獲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同年,首次涉足商業電影,執導拍攝“武林傳奇”巨製《師父》。
逝去的武林,為李仲軒先生口述,徐皓峰整理的一部的關於中國武術界的故事,作者以中華武術黃金時代的最後一個見證者身分,以七十餘年的武術實踐向您口述最真實動人的武林故事。
李仲軒(1915~2004),名軏,字仲軒,天津寧河縣人,形意拳大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的弟子,武林名號“二先生”。其父係和母係均為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的門規,放棄做官機會。34歲自武林退隱,晚年在北京西單的一家電器商店看門為生。因遵守與尚雲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於《武魂》雜誌上發表係列文章,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和拳理,被譽為“中華武學最後一個高峰期的最後一位見證者”,在海內外武術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李仲軒先生年輕時,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師門下,後退隱幾十年,未曾受過武術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擾,他所見證的三位大師的生活、功夫造詣,令人窺見了原汁原味的中華武學。
李仲軒先生生於書香門第,被唐維祿悉心培養,被尚雲祥、薛顛破例收於門下,三位大師看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質。果然,一個甲子過去,人間經過又一個輪回,當三位大師的徒弟一輩人盡數凋零的時候,李仲軒憑借他的文化素質,給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師的言行和武學。
收李仲軒為徒,是三位大師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師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為很高,卻深陷無法表達之苦,李仲軒能留下文章,是中華武術的一次險勝。
李仲軒的三位師父唐維祿、尚雲祥、薛顛是民國武林的巔峰人物,其在武林的地位與當時張大千與徐悲鴻在美術界的地位相當。
第一,他見證了三位大師的生活、功夫造詣,令人窺見了原汁原味的中華武學。”
第二,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武林風貌,紀錄了許多武人武事。
第三,書裏有技術、有經驗、有做人的道理,其立意很高,傳達了中國武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
第四,武術來源於道家文化,但當今往往練武是練武、道學是道學,武術失去了上通道學的途徑, 此書則把兩者溝通在一起,說出了武術的無限進境。
第五,明清之際,一個叫姬際可的人無意在一破廟發現了半卷《武穆遺書》,並由此創建了內家拳的第一個拳種——形意拳。此後,這半卷《武穆遺書》一直作為形意拳的鎮派之寶被傳下去。金庸在他的名著《射雕英雄傳》裏就用了這個典故,《逝去的武林》一書刊登了現存的《武穆遺書》的習武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