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術冠軍,到機械廠工人、到武館教練、到武打明星、到劍術大師,於承惠一路風塵一路歌。於承惠起步於武術,得益於武術,從武術表演到武術影視,從武術影視到武術文化,一切皆源自武術。武術改變了他的命運,改變了他的人生,武術為他的靈魂提供了豐厚的精神營養。於承惠文武雙修,博覽群書,對武術文化、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於承惠練功之餘,嘔心瀝血14年研究出了失傳已久的 “雙手劍”,並著有《雙手劍》、《魚翅刀》等多部武學專著。於承惠茶餘飯後潛心研究書法藝術,將武術中的“武魂”,劍術中的“劍魂”,巧妙與書法藝術的“章法”相融合,以筆當劍,創作出的書法作品別具一格,似行雲流水,淩厲多變,氣勢恢弘,剛勁灑脫,“俠氣”十足。
從武術冠軍,到機械廠工人、到武館教練、到武打明星、到劍術大師,於承惠一生波折。於承惠從武術表演到武術影視,從武術影視到武術文化,一切皆源自武術。他是傑出的武術家,尤以劍術為最精,是以“武魂”為宗旨的德高望重的武學長者,他能在影視中全方位地展現其武學精髓及哲學思想。
於承惠先生說,他對武術的體悟是:“武術是一種生活方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人類最初的生存鬥爭、防身自衛、保家衛國到健身娛樂可以看出,武術滲透於人類的生存發展、生產生活之中。習武先習德,因為武術有很強的技擊實用性,所以每位德高望重的“師”在收徒授徒時,都重視對“徒”品德的考察與培養。門規戒律強調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反對爭強好勝、恃強淩弱,體現著修身養性的特點。於承惠說,師傅授徒是“得人、得時、得傳”,既符合收徒標準,又時機適合,就得傳,傳錯了人不行,得人得時而不傳便是保守,可能會使一些武術失傳。
關於現代武術在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於承惠先生認為:傳統武術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必須要進行改革。武術進入奧運會是武術發展的重要一步,而不是唯一的一步,使武術根植於廣大人民群眾當中才是其發展的基礎與關鍵。根據“人體動力學”原理,運動技術都有相似之處,但武術運動內涵豐富,為適應競賽要求,競技武術在規範化的同時,如何保持武術的“特殊內涵”不丟失,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現今武術理論落後於實踐,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今後武術工作者麵臨的重要責任與義務。
北京時間7月5日,中國武術界泰鬥,國家一級演員,山東人,著名武術家於承惠前輩與世長辭,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