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射雕處
《射雕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也是金庸的第一部超重量級的巨著。此前的兩部長篇《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都未臻成熟;還有一部《雪山飛狐》則是中篇,雖然寫法絕妙、扣人心弦,畢竟不夠淋漓酣暢;隻有到了《射雕》,金庸在武俠界的領袖地位才真正確立起來。
香港新武俠小說的發端,是1954年梁羽生借著澳門一場拳師比武的轟動效應寫出的《龍虎鬥京華》。由於武俠小說這一樣式廣受讀者歡迎,短短數年冒出了一大群武俠作家,在各大報的副刊上爭奪讀者,一時間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在57年,張夢還的《沉劍飛龍記》與金庸的《射雕英雄傳》曾一度招來式往,鬥到白熱化的程度,武俠史稱“雕龍大戰”。但是金庸,畢竟是武俠的真命天子,下筆如有神,越寫越漂亮,終以一部《射雕》橫掃千軍,一統江湖,登上了武林盟主的寶座。
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有“七上八下”之說,“七上”是指七部寫得特別好的,其中“射雕”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這六部是公認的,第七部則不一定,有人喜歡《俠客行》,有人看好《連城訣》,有人偏愛《飛狐外傳》。不管怎麼說,如果把這“七上”比作武俠史上緊密連綿的七個標點符號,如果把《天龍八部》和《鹿鼎記》比作兩個大大的驚歎號,那麼《射雕》,無疑就是一個著重加粗的:冒號。它向文學宣告了一代大師的真正崛起,向世人預示了驚歎號們的必然到來。
當然,所謂“上下”隻是在金庸小說之間相比較而言。金庸寫得最差的小說,跟其他武俠作家比起來也是超一流的。
有意思的是,雖然台灣武俠小說創作欣欣向榮不輸香港,但新武俠小說的四位代表人物,除了台灣本土的古龍外,其餘金、梁、溫三位在台灣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梁羽生是左派作家,小說被禁理所當然;溫瑞安曾在台北領導街頭運動,被逐出島也不奇怪;那麼金庸呢?
毛=澤東的詞裏有一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偏偏金庸也寫了一部《射雕》,偏偏《射雕》裏也寫到成吉思汗--好家夥,串通了共匪來毒害台灣青少年,那還不禁!
其實“射雕”一詞由來已久,史載北齊斛律光校獵時於雲表見一大鳥,開弓一箭正中其頸,如車輪般旋轉落下,原來是隻大雕,時人稱斛律光為“射雕手”。此後“射雕”一詞被廣泛用於形容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英勇善射者,在曆代邊塞詩詞裏多次出現,漸漸地成了一種象征符號。最著名的當然是王維那首《觀獵》:“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此外如雍陶的“射雕青塚北,走馬黑河西”,杜牧的“日暮拂雲堆下過,馬前逢著射雕人”,張昱的“馬上毳衣歌剌剌,往返都是射雕兒”,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成吉思汗既然是蒙古族流芳百世的一代雄主,冠之以“射雕”一詞是很正常的事,相信除了毛-澤東和金庸外,肯定還有別人用“射雕”來形容過他,隻是沒有金、毛二位那麼出名而已。何況《射雕英雄傳》裏的“射雕英雄”主要是指郭靖
,他在小說裏名符其實地“一箭雙雕”過。退一萬步說,即使郭靖從未射雕,從小說命名的角度來看“射雕英雄”一說仍然是成立的,因為大俠郭靖從小在蒙古草原上長大,完全可以用“射雕”這一符號來象征。
後來這部小說改名《大漠英雄傳》,才得以在台灣出版。隻是這麼一改名,原本所帶的文化底蘊就喪失殆盡了。小說的主要故事並不是發生在大漠,要說“大漠”有什麼象征含義麼,又很牽強,所以這個名字不僅是索然無味,簡直是文不對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