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武俠雜談6(1 / 2)

(八)、武林爭霸

寫下“武林爭霸”這個標題,就不禁想起台灣的那個同名遊戲。那是個純粹的打鬥遊戲,雖然場景有諸多切換,這一場在武當山打,下一場在丐幫打,但本質和傳統的“打擂台”並無二致。若是真要在武林中爭奪霸權,豈是打打擂台那麼簡單?

這裏就得說到“爭霸”的含義。如果爭奪的是“天下武功第一”的頭銜,那麼很自然,隻要打敗了所有的對手,就算成功了;在這種情況下,武功是一種神聖的藝術。可是世間諸多野心家,夢寐以求的不僅是這麼一個空虛的名號,更是統治別人的實權;於是武功就不再是藝術,而是一種暴力鎮壓和威懾的工具了。

練武的目的是什麼?去問任何一個武術教練,第一個答案都是“強身健體”。不過對於武俠小說而言,這一點並不那麼重要:有許多武功練了不僅不能健身,反而會傷身,諸如七傷拳、天魔解體大法等等;更有“葵花寶典”那樣的武功,以殘害身心作為練武的先決條件。若沒有功利性的目的,誰肯練這樣的東西呢?

其實古今中外其理皆同。開展體育運動本是為了增強人民體質吧,可是你看世界上所有那些動手動腳的體育項目的職業運動員,除了打太極拳的以外,哪個不是帶著一身傷病退役的?可見體育這東西,一旦變成一種爭取飯碗或榮譽的手段,就必然走向最初健身目標的反麵了。

在武俠小說裏,正派人士練武功是為了行俠仗義、除暴安良,邪派人士練武功則是為了欺壓良善、稱霸武林。也有少數是象老頑童那樣純粹為藝術而藝術的。

至於正邪如何劃分,就不那麼容易說清楚了。正派嘛,往往是指少林、武當之類曆史悠久、來曆明白的名門大派,以及跟這些大派相交好的幫派。而跟這些正派作對的那些不明不白的幫派,就被稱作“邪派”。明教之所以被稱做“魔教”,主因之一便是教中人行動詭秘,不為外人理解。同時幾乎所有的武俠小說都認為,個人的正邪並不取決於他的出身,而是取決於他的行為,正派中可能有壞人,邪派中也可能有好人。

邪派也分兩種,一種是自認邪派,從不辯解真理在自己這一方,宣傳效果便如“我們是害蟲”。這種邪派若要在武林中爭奪霸權,就隻能靠血雨腥風的高壓手段,無法依靠人民戰爭。另一種邪派則本身擁有一套能說服人的理論,隻因為這套理論不能見容於主流社會,就被目為邪派。因為有理論,就可以爭取群眾,凝聚人心,乃至發動“聖戰”。

顯然後麵這種邪派並不好寫,武俠小說為了簡化矛盾,寫的多是前麵那種。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裏所寫的明教是後麵這種邪派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