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小故事的啟迪 生活的邏輯:泡泡和棒棒糖
20世紀90年代,強生公司在中國做了大規模市場調查,問年輕的媽媽:在給寶寶挑洗發露時最看重什麼?根據什麼判斷哪家洗發露好?媽媽們的回答:泡泡多的洗發露就是好的。其實,泡沫劑對清洗頭發沒有任何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化學劑不產生泡沫。可問題是,媽媽們不懂這些(當然,大多數人都不懂),於是,泡沫劑成了廠商必須找到的和媽媽們之間由於信息不對稱而需要調和的中介。這樣,洗發露中既有必要的洗發劑,又同時有媽媽喜歡看到的泡沫,讓她們心裏踏實。兩方都得到滿足,取得雙贏。
生活中,另一個常見的嚴重信息不對稱現象,就是病人和醫生。病人往往無知,醫生往往又太專業。尤其當病人是嬰幼兒時,因此,在美國的一些兒童醫院裏,醫生往往備有棒棒糖和小玩具。當醫生看完幼兒,即使沒有問題,也給幼兒一個棒棒糖或小玩具,這個就是醫生與病者父母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調和劑。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具備信息的一方通常會主動采取行動以克服不對稱帶來的麻煩,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到調和中介,去盡量消除買賣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