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與《紅樓夢》的往事和新事 五、寧波人的紅學研究成果(1 / 3)

寧波與《紅樓夢》的往事和新事 五、寧波人的紅學研究成果

據紅學研究機構1990年統計,被稱為紅學家的人有253個,除生平事跡不詳者外,浙江最多,有38人,所以紅學家徐恭時先生曾說:“紅學始盛於浙西。”土默熱在《土默熱紅學新突破》(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中用過這一說法,稱:“周春、戚蓼生、舒元煒、袁枚、苕溪漁隱等最先抄錄、研究、記載《紅樓夢》的文人,不僅都是浙西人……”其實,這些人中有的並非浙西人,而是浙東人。古代說某人是何處人,都是按其籍貫說的。按這一傳統表述,戚蓼生是餘姚人,袁枚是慈溪人。加上姚燮(鎮海人)、王治本(慈溪人)等都是浙東人。近代、現代、當代對紅樓夢文化作出重要貢獻者,浙東絕不亞於浙西(蔡元培、魯迅、壽鵬飛、高陽等等都是浙東人)。實事求是地講:“紅學始盛於浙江。”我們這裏僅說寧波人,寧波籍的紅學家就超過十人。這在全國各省市中是僅見的。茲按他們生年先後簡介如下:

戚蓼生(1730—1792),字念功,號曉堂、曉塘。

胡適、俞平伯等紅學大家都曾研究過戚蓼生作序的《紅樓夢》的幾種版本,但卻沒有弄清楚他的籍貫。後經周汝昌考證,確認其為餘姚籍,餘姚《戚氏家譜》中不但有文字記載,而且有戚蓼生畫像。不過,直到現在為止,寧波人對這位紅學大家的生平及其在紅學史上的卓越貢獻均知之寥寥,幾乎無人談論。

戚公隻比曹雪芹小15歲,曹雪芹去世時,戚蓼生才30出頭。他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進士,乾隆四十七年起在四川、江西、福建等地為官。乾隆五十七年冬卒於福建任上。戚氏為人灑脫,不修儀表,好酒,理政能力強,是一個有獨特個性的人物。

戚蓼生於1762年,赴京應試期間,在書肆中意外購得《石頭記》80回早期抄本一種,打開一看,極為讚賞,遂撰寫了一篇十分精彩的序言,茲抄錄如下:

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見也。今則兩歌而不分喉鼻,二牘而無區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牘,此萬萬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嘻,異矣!……夫敷華掞藻,立意遣詞,無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睹,故不具論。第觀其蘊於心而抒於手也,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譎而正,似則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有曲筆。試一一繹之:寫閨房極其雍肅也,而豔冶則滿紙矣;狀閥閱則極其豐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淫佚貞靜,悲戚歡愉,不啻雙管之齊下也。噫,異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遷乎?

這篇序不但見解獨到,而且文采斐然,因之後來隨《紅樓夢》廣泛傳播,成為後世紅學研究者無不稱道並不斷加以引述、闡發的名序。在序言中,戚蓼生不僅對《紅樓夢》的藝術成就、寫作技巧作出了精辟評述,而且對如何閱讀和鑒賞這部文學名著提出了導讀意見,對後世研讀《紅樓夢》者亦深具啟迪意義。比如他寫道:“作者雖有兩意,讀者當具一心。”“如捉水月,隻挹清輝,如雨天花,但聞香氣。”“必得是意,以讀是書,乃能得作者微旨。”“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作轉語,而萬千領悟,便具無數航矣。”因戚序本隻由戚蓼生自己獨自密藏,當時並不為人所知,所以,在戚氏生前,其《紅樓夢》序在讀者中並不彰顯。周汝昌先生考證了戚氏原籍,但關於戚氏研究《紅樓夢》之始末,以及他為什麼能寫出如此精彩的序言,至今仍是一個謎團,他的著述亦待發掘。這就有待後人探究了,寧波學者是應擔當此任。

戚蓼生的另一重要成就在版本方麵。

在《紅樓夢》版本係統中,有一個重要的版本分枝“戚蓼生序本”,簡稱“戚序本”、“戚本”。書前邊有戚蓼生序言的,獨自形成了一個係列。據現有研究成果簡介如下:

(一)戚張本,即張開模舊藏戚蓼生序本。

(二)戚正本,也稱“有正本”,係“有正書局石印戚蓼生序本”之簡稱。它是脂評本中最早的印本。因有正書局用攝影製版印刷,所以它能反映底本戚張本的麵目,是其他過錄本無可比擬的。這個本子出版發行後,有正書局又將其縮印成小字本,研究者稱原石印本為大字本。魯迅當年研究《紅樓夢》,就是以這個版本為主要底本的。

(三)戚寧本,係“澤存書庫舊藏戚蓼生序本”之簡稱。此本由南京圖書館收藏,南京簡稱“寧”,故有“戚寧本”之稱。此本的文字更接近戚張本,與戚正本有小異。

因為有4種版本,所以受到胡適、俞平伯、周汝昌等研究家的重視,胡適在研究過程中還有過反複(參見本書《胡適紅學著作中的寧波人》)。

劉赤江(1760—1851),鎮海人。此公不但是寧波文化“達人”,而且是一位《紅樓夢》傳播與研究方麵的“紅人”。但是,這位前人已被埋沒草野240多年,除了他的晚輩同鄉姚燮在《今樂考證》一書中著錄過他的傳奇劇《一片心》之外,後人幾乎一無所知。現代著名學者、戲劇家莊一拂的《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在介紹劉赤江時說:“劉赤江,未詳其名,鎮海人,生平未詳。”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亦沒有劉赤江的條目。其實,在《(光緒)鎮海縣誌》及劉赤江做過縣、州官的地方,該地誌書中均有劉赤江的生平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