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與《紅樓夢》的往事和新事 五、寧波人的紅學研究成果(2 / 3)

劉赤江年輕時就撰寫過一部傳奇劇《一片心》。但書稿被友人丟失了。中舉之後,在多處做官,直到晚年辭官返鄉後才發現《一片心》殘稿。為使此劇傳世,他仿照乾隆時期的大型戲曲選集《綴白裘》的體例,選編了幾種劇本,連同《一片心》殘本,編成《續綴白裘新曲九種》刻行於世。署待化老人輯。集中共收入傳奇劇9種,首先收錄的是紅豆村樵的《紅樓夢傳奇》。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戴雲先生在一篇論文中告訴我們:劉赤江編輯的這部戲曲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戲曲文獻”。

劉赤江為《紅樓夢傳奇》寫了題辭,抄錄如下:

西廂之妙,妙於草橋驚夢;紅樓之妙,妙於寶黛之生死合離。夫寶玉固情種也,其專心致誌惟黛玉之一人,乃竟不遂其心,而黛玉於是死矣。黛玉死而寶玉可以披緇入道矣。情之苦莫苦於斯,情之真亦莫真於斯。紅樓之獨出冠時者,以此也。然用於歌台舞榭,燈紅酒綠間,則人皆唏籲太息,且有泣數行下者矣。紅豆村樵取前後編而合譜之……又自成一部妙文。令人神往情移,欲歌欲泣,使季紮聞之,亦必觀止之歎也。蛟門七餘散人題。

紅豆村樵是《紅樓夢傳奇》的作者仲振奎。蛟門是古代對鎮海的代稱。七餘散人是劉赤江晚年的另一個別號。

由這篇題辭,我們可以窺見劉公對《紅樓夢》及其傳奇的理解和評價是比較明徹、正確的。對寶玉和黛玉的悲劇也抒發了正確的情感,文筆也很簡素流暢,不失為一篇題辭佳作。這對於《紅樓夢》讀者,尤其是《紅樓夢》的改編者,應是很有參考價值和啟迪意義的。

戴雲先生在2005年第2期《學海》中發表的《劉赤江和他的〈續綴白裘新曲九種〉》,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學術參考資料,寧波文獻研究專家張如安教授向我們推薦了此文。謹此向戴、張兩位致謝,並希望寧波學人能覓得更多劉公的著述資料。

姚燮(1805—1864),鎮海人,號大某山民。在文學藝術創作和戲曲研究方麵均卓有成就,是著名評點派紅學家之一。署大某山民的評點本《紅樓夢》刊本,在清光緒年間曾十分流行。民國時又多次翻印。在姚燮之前,人們還隻是在《紅樓夢》書上寫一點零散的讀書心得、感言,而姚燮則已不同,他不僅在《紅樓夢》書上寫出批語評語,而且試圖建立一個係統,這促使他寫下了紅學著作《讀紅樓夢綱領》。

姚氏不但給予曹雪芹以極高的評價,而且嚴肅認真地把《紅樓夢》作為一種學術研究對象進行探討,在人物形象的評論、人物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小結藝術結構方麵,均有獨到見解。姚燮將永遠在紅學史上占有一個席位(詳見後文)。

徐時棟(柳泉)和陳康祺。徐時棟(1814—1873),字定宇、同叔,號柳泉,浙江鄞縣人。清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兩試不第,後以輸餉授內閣中書。一生酷好讀書、藏書,是寧波著名藏書家,曾於寧波月湖畔建煙嶼樓,藏書達6萬卷。徐氏著有《煙嶼樓文集》《煙嶼樓詩集》等。他的學生陳康祺(1840—1890),字鈞堂,浙江鄞縣人。博學廣識,尤熟清代掌故,著有《燕下鄉脞錄》卷五和《郎潛紀聞二筆》。書中寫道:《紅樓夢》是“故相明珠家事”,“寶釵影高澹人(餘姚人),妙玉影薑西溟(慈溪人)”。陳康祺記述的是徐氏的話,後來在索隱派紅學家中產生過很大影響。徐時棟、陳康祺成為早期紅學索隱派人物。

這寧波兩位前賢關於《紅樓夢》的一些話,為後來索隱派紅學家和考證派紅學家著述並大加發揮,直到1986年5月2日,依然有人在《團結報》上撰文說:《紅樓夢》裏薛寶琴的形象是影射明末清初東渡日本的餘姚鄉賢朱舜水的。

在現代文藝科學理論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對“妙玉影西溟”“薛寶琴影朱舜水”之類說法,隻宜當作趣聞、逸事,作為休閑談資,以取其趣(王蒙稱劉心武的《紅樓夢》揭秘為“有趣”)。但應避免過度誇飾與發揮,以免以訛傳訛,越訛越遠,貽害後人。

至20世紀,寧波相繼出現了幾位紅學家,而且越到後來成就就越高。茲介紹如下:

陳詔(1928—),鎮海人。曾任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上海市紅學會副會長。著有《紅樓夢與金瓶梅》(與孫遜合著)、《紅樓夢小考》、《紅樓夢談藝錄》、《紅樓夢群芳圖譜》(由戴敦邦繪圖)、《紅樓夢鑒賞詞典》。有紅學論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