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與《紅樓夢》的往事和新事 四、 寧波在《紅樓夢》傳播中的貢獻(2 / 2)

柴小梵(1893—1936),慈溪掌起人。柴氏1917年曾東渡日本,從事教學,也講過《紅樓夢》。1924年回國後,遊曆南北各地,是一位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曾為黃缽隱主編的《紅樓夢叢鈔》寫過序,著有《梵天廬叢錄》。

在紅學史上,曾有一些人以韻文評說《紅樓夢》,從《紅樓夢》的第一個讀者脂硯齋到當代,代有傳人,各有佳作。在寧波地區則以柴小梵貢獻最巨。

《梵天廬叢錄》第十二《紅樓夢詞》,輯錄了王芝岑的《題紅詞》10首。在小序中,柴小梵稱:“《紅樓夢》一書,前人但知為言情之作,今則漸有知其為與清史有關之書者矣。讀之可以明理,可以悟道。”在後記中,柴小梵又介紹說:“紅樓詞,予所見者,都十六種,俱皆藻思軼群,綺芬溢楮 。”他列舉了他所見到的有關《紅樓夢》的詩、詞、賦、文、曲概況。

柴氏輯錄的詠《紅》詩詞,功在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始資料,尤其是浙東地區的一些人的詠《紅》的作品尤為難得,是文化史研究的珍貴資料。

徐進(1923—2010),慈溪人。1942年開始越劇編輯事業,先後在“芳華”“玉蘭”等越劇團(院)任編劇,曾任上海越劇院副院長。他將《紅樓夢》改編為越劇,並攝製成彩色影片,在《紅樓夢》普及中獲得巨大成功,為《紅樓夢》走向廣大群眾作出了突出貢獻(詳見後文)。

蘇青(1914—1982),鄞縣人,原名馮和儀,字允莊。1935年開始在《論語》等雜誌上發表隨筆,多談衣食男女。1943年在上海創立天地出版社,出版《天地》雜誌,發表過周作人等人的《紅樓夢》研究文章。成為上海市民讀者心中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女作家,和張愛玲一起被譽為“孤島時期”上海文壇“雙璧”。1951年進入上海戲曲界工作,1952年將《紅樓夢》改編為越劇《紅樓夢》(後更名為《寶玉與黛玉》),共8場,由芳華越劇團演出,尹桂芳、李金鳳主演(詳見後文)。

寧波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胡建能自2003年起,開始其大型圓木雕《紅樓夢》百人形象。他開創了又一個以《紅樓夢》為題材的藝術創作新領域。這是寧波人對《紅樓夢》傳播的又一大貢獻(詳見後文)。

寧波出版社出版一種《紅樓夢》和《蔡義江論紅樓夢》。

寧波高校學報發表《紅樓夢》研究論文頗多,發表論文最多的是《寧波師範學院學報》,季學源的“紅樓女性人物研究係列”論文,有三分之一發表於這份學報。《寧波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與其後更名的《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發表《紅樓夢》研究論文亦多。《寧波大學學報》也發表過紅學方麵的論文。這三份學報發表的紅學論文曾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的《紅樓夢研究》選刊多篇,被中華書局出版的《紅樓人物研究百家言》係列叢書選錄多篇。

寧波的草根紅學也是很值得關注的。

呂愛銀是一位民間刺繡愛好者。她少女時即愛好十字繡,常繡一些小品贈人。年逾古稀之後,她重拾舊藝繡出金陵十二釵,廣受讚譽,榮獲《寧波晚報》舉行的“發現晚霞之美 尋找年輕心態老人”活動的“最佳巧手老人獎”。呂愛銀老人還繡了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並計劃繡《清明上河圖》。

一位在寧波打工的22歲男青年利用業餘時間,也繡了一幅《紅樓群芳圖》,十字繡的針法尚稚嫩,但構圖新穎。他的鍥而不舍精神深得人們誇獎。

寧波越劇團曾多次成功演出《紅樓夢》。

另外,還有幾位退休老人以工筆小楷書寫《紅樓夢》全文,亦被傳為佳話。

寧波市一個居民社區還以紅樓夢人物紫鵑為社區命名。

切莫忽視、小視這些草根紅學現象!隻有《紅樓夢》這類文化經典廣泛傳播到了民間,人人都積極閱讀——創造性的閱讀,使其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財富,寧波才能建成現代文化強市,中國才能建成現代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