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與《紅樓夢》的往事和新事 二、 曹雪芹、曹寅到過寧波嗎?
有人說到過了。
20世紀80年代伊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發表過《紅樓夢與磐陀石》一文,其後,寧波便不斷有人傳說曹雪芹祖父曹寅曾到過寧波,經寧波去普陀山。他麵對普陀山西山的磐陀石,深以為奇,作了實地考察,並留下詩篇,表達“平生愛此一片石”之情懷;又說曹寅曾奉康熙帝之旨為觀音菩薩造像,觀音像完成後,曹寅和杭州織造署孫文成親自送像至普陀山;並稱曹雪芹“少年時曾聽曹寅言及普陀山磐陀石”;又稱孫文成是曹寅之母孫氏(做過康熙帝奶娘)的後人,曹寅曾“遊越五天”,由此展開,證明曹寅曾不止一次來浙江探親、遊覽。回南京後,他給小孫子雪芹講過遊越見聞,聰穎的曹雪芹“牢牢記在心中”,後來在《紅樓夢》中多次寫到越地杭州、寧波,特別是普陀山的磐陀石成了曹雪芹構思小說中“頑石”的依據或原型。
2002年寧波大學一位教授在《〈紅樓夢〉借殼曆史》一文中引述了上述說法(詳見後文)。
普陀山本是供奉觀音菩薩的名山。磐陀石是一圓形巨石,懸立於普陀山梅嶺峰上。《紅樓夢》第十七、三十九、四十九、七十八、八十八回分別寫過“觀音”“觀音菩薩”“觀音兜”“觀音堂”“觀自在”,由此看來,曹雪芹對觀音似乎頗為在意了。那麼,上述文章與說法似乎都是有依據的了。但是我讀了這些文章後仍心存疑慮,查閱了一些資料,於1994年寫了一篇短文《普陀磐陀石並非紅樓夢頑石》,發表於當年4月22日《中國文化報》上,其主要觀點、論據簡介如下:
曹寅、曹雪芹都沒有來過寧波、普陀山,曹雪芹連杭州也沒有去過,普陀磐陀石與《紅樓夢》中的“頑石”並無關係。主要論據有五個方麵:(一)史料表明,曹雪芹一生酷好奇石,小說中的“頑石”隻是曹雪芹依據他所見過的許多奇石構思而成的一個玄妙之物,僅以磐陀石為曹雪芹的藝術構思依據是沒有根據的;(二)迄今為止尚無任何材料表明曹寅、曹雪芹曾經到過寧波、普陀山。康熙三十一年(1692)曹寅曾“遊越五日”,但隻到過杭州,沒有到過其他地方(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五天內也不可能遊那麼多地方)。在其後的幾次活動中也沒有見到曹寅出現在浙江。如康熙四十年(1701)曹寅曾與杭州織造署的敖福合、蘇州織造署的李煦“公同會議”派人去日本完成一次極為神秘的活動,但這件事完全是由李煦遵旨一手操辦的,三個人是否一起開過會,李煦沒有提及。康熙四十五年(1706)孫文成至杭州接任杭州織造,康熙帝曾傳旨:“三處織造,視同一體,須要和氣……”但根據康熙帝的再三叮囑“千萬小心”“千萬不可露出形跡”“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曹寅是不敢多走一步路的。包括14年前的“遊越五日”,恐非我們現在所說的旅遊,他可能是負有特殊使命的,即使有親戚在杭州,他也是不可能假公濟私帶著老婆孩子一起閑逛的,況且,曹雪芹是曹寅去世三四年後才出生的;(三)曹寅與孫文成是否有姻親關係,人們隻是根據曹寅之母姓孫猜測的,當代紅學家始終無人肯定過他們確有親戚關係。蔡義江師一再說:此案存疑待考。即使有親戚關係,也不能說曹寅及其子孫就來過杭州到過寧波;(四)康熙四十七年(1708)曹寅確曾奉旨為普陀山造觀音像,但是觀音像完成後,是由曹寅之弟曹宜與孫文成送往普陀山的,曹寅並沒有參與此行;(五)曹寅《楝亭集》中有一首《坐弘濟石壁下及暮而去》,其中有“愛此一片石”詩句。這首詩所詠的是弘濟石壁。此壁就是南京燕子磯觀音山後麵的那塊石壁。此壁有1丈6尺見方,上有觀音影像。這首詩顯然與普陀山毫無關係。曹寅詩集中未見另有“愛此一片石”詩句。而且,弘濟石壁是“片”狀的,而磐陀石是圓形的,形狀完全不同,因此也就扯不上任何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