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與《紅樓夢》的往事和新事 一、《紅樓夢》中有幾處寫到寧波?(1 / 1)

寧波與《紅樓夢》的往事和新事 一、《紅樓夢》中有幾處寫到寧波?

《紅樓夢》有三回書五六處寫到了寧波。(一)第十六回。趙嬤嬤對王熙鳳說起賈府曾經“接駕”的故事,王熙鳳說:“我們王府也預備過一次。那時我爺爺單管各國進貢朝賀的事,凡有的外國人來,都是我們家養活。粵、閩、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其中的“浙”就是浙江,具體所指的應是寧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寧波就已成為我國九大港口之一。唐宋以來,寧波在我國對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曆史地位不斷提高,宋元以後,已成為四大名港之一。誠如宋代詩人梅堯臣所詠:“杳杳向滄海”,“商通遠國多”。北宋明州知州樓異曾倡造“海舫”,這是當時最大的海船。“巍如山嶽,浮動海上——暉赫皇華,震懾海外,超冠古今”,“高麗人見之,傾國聳觀而歡呼嘉歎”,時有“神舟”之譽,深受宋徽宗的讚賞。所以有學者以為,學識淵博的曹雪芹知道這些情況,將其作為原始材料寫了小說第十六回“監造海舫”一事。(二)第四十一回,寫妙玉招待眾人吃茶,眾人用的“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官窯,涉及寧波。官窯,指專門為宮廷燒製瓷器的瓷窯。餘姚上林湖越窯(今屬慈溪)和北宋開封官窯、南宋杭州官窯,號稱“三大官窯”。上林湖官窯瓷器之名貴,曹雪芹當然知道,在小說中提及越窯產品,是可能的。(三)第一百一十四回。寫賈政與甄應嘉談話。甄應嘉說:“近來越寇猖獗,海疆一帶小民不安……”賈政說:“現在鎮海統製是弟舍親,會時務望青照。”又說:“因海口案未清,繼以海盜聚奸,所以(和遠嫁的探春)音信不通。”這一回是直接寫到寧波了。“越”指古代越國地界。春秋時越國常與吳國交戰,至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疆域擴展至江蘇大部、安徽南部、江西東部、浙江北部,寧波始終屬於越國。“海疆”自然是指寧波地區。“鎮海”,即現在的寧波市鎮海區。明清時期,鎮海口內外賊寇之患嚴重,和《紅樓夢》所寫的情節是一致的。探春的公公是鎮海統製。統製,是清代的軍官名稱,大致相當於後來的師級。鑒於鎮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明清時期鎮海的內憂外患不斷,所以朝廷派高級將領駐守於此。(四)賈母、賈政等人在談論探春遠嫁後的事情時,又數次談及海疆、鎮海,這些地名與古代小說中的“天台之路”“若耶之溪”一樣,都是泛指,並非實際地名,就是小說家之言吧,是不能過於較真的。若作為曆史地理名稱來考證,便難以自圓。探春遠嫁故事中幾次提到的鎮海,其地理位置就與現在的鎮海不完全吻合。康熙年間,杭州織造孫文成,與江寧織造、蘇州織造曹寅及蘇州織造李煦一樣,都是康熙帝的特寵親信。孫文成在杭州織造任上,曾奉詔監管浙閩海疆事務。他們在給康熙帝的密奏中多次寫到寧波,如康熙四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孫文成奏折:“商人蘇世觀之船欲往東洋,自寧波海關出海。”同年二月,李煦在給康熙帝的奏折中,報告了張氏兄弟聚合於寧波府慈溪縣數名“盜賊”在餘姚、鎮海等地起事,以及“提”“鎮”派兵進剿的情況;同年閏三月二十四日又報四明山進剿情況。李煦、孫文成奏報的這些情況,都與《紅樓夢》所寫的情節有大體相合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