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新潮 彩虹跨越江東
·序幕:從慶安會館到會展中心
寧波城,自古以來就是商業繁華之地,三江彙流兼運河南端出海口的顯著地理優勢,孕育了這座城市高度發達的船舶貿易。具有河海聯運功能的三江口在明朝時就呈現出“江之兩岸,市肆、舸艦紛集如雲”的繁榮景象,目前仍屹立在甬江之東的慶安會館就是這段曆史的一個重要見證。
慶安會館是古時的船商聚集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裏停泊、上岸、休息,南來北往的商號在此開會、聯絡生意、互通有無。從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彼此交流,聚會、做生意的角度來說,會館與後來發展起來的會展行業有著共通的含義與一脈相承的聯係。
會展,從字麵上來說,就是各種會議、展覽的統稱,包括大型活動、展示會、交易會等等。“聯絡”是寧波會展業創始人之一朱飛躍所領悟到的屬於會展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會展就是搭一個平台,讓供需雙方能夠在這個平台上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從而更好地聯絡。”朱飛躍說。
很巧合,寧波老會展中心東麵的一條街,名叫“彩虹路”。“彩虹”本身所帶有的“跨越、溝通、橋梁、聯誼”之意,與會展業所倡導的主題恰好吻合。於是,在老會展中心落成後的一台晚會上,一首名叫《美麗彩虹》的歌曲成了會展中心的會歌,而那台晚會的名稱也正被叫做“跨越的彩虹”。
可以這樣說,從1997年第一屆寧波國際服裝節在寧波老會展中心成功舉辦開始,寧波城市上空就儼然多了一道靚麗的彩虹,跨過城市、跨越國界,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現出耀眼的光彩。
·東方霓裳舞當空:從服裝節起步的會展業
2013年10月,第十七屆寧波國際服裝節將在新會展中心舉辦。霓裳一曲揚天下,回想十七年前一批興高采烈的年輕人,興致勃勃地四處聯絡,計劃著在寧波籌辦第一屆國際服裝節的場景,不禁讓人覺得恍如隔世。
兩百多年前,寧波“紅幫裁縫”名揚四海,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都是祖先們在寧波服裝史上寫下的壯麗詩篇。新一代“紅幫”人又將如何創造自己的曆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力求在國內、國際擁有更大影響力的寧波人決定靠自己的努力揭開新的一頁。
九十年代的中國麵臨空前的發展機遇,世界經濟的增長中心正在向亞太地區轉移,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好似一把彎弓,而長江像一支引弦待發的利箭。箭鏃似的長江三角洲將成倫敦、巴黎、芝加哥、紐約、東京之後第六個世界級城市群。
懸念驟生,寧波如何才能從這“經濟彎弓”的版圖中脫穎而出?時任寧波市市長的張蔚文敏銳地感覺到,城市對外開放往往需要一個載體,而國內新興的會展業,正是這樣一個可以依靠的載體。
彼時,環視周遭,大連有服裝節,青島有啤酒節,廈門辦起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深圳則有中國高新技術交易會。即便是省內的紹興、杭州,也紛紛辦起了“黃酒節”、“蘭亭書法節”和“絲綢節”。寧波人開始躍躍欲試,有市場、有產業的寧波為什麼不可以辦會展?
1996年,張蔚文要求當時的對外開放辦公室副主任、現在的市政府副秘書長陳國強去做一些市場調研。回憶起17年前籌辦第一屆寧波國際服裝節的情景,陳國強亦多感言:“當時寧波有兩個題目可以做,一個是港口,可以依托原有的北侖港和國際貿易產業。另一個就是服裝,因為服裝業也是寧波的傳統優勢產業。”
調研結果出來後,決策者發現做服裝產業更貼近老百姓,而且從某種角度看,它更具有文化內涵,表現力比較強,權衡取舍,遂拍板,定名“服裝節”。
何以名之?那幾年,寧波服裝產業風起雲湧——全市有各類服裝企業1800餘家,年產量14億件,服裝銷售總額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其中名牌產品占寧波服裝總產量的70%以上,為中國服裝業四大生產基地中的翹楚,極有希望成為“中國服裝名城”。
事實上,在此之前,寧波也有一些小規模的展銷會,以及一些舉“全國”旗號的展覽。比如每年下半年的中國寧波國際住宅產品博覽會,比服裝節開始的還要更早一年。但真正意義上由市政府引導、“全民總動員”的服裝節,啟動在1996年年中以後,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有一幫人去大連等地學習。一行人中除了陳國強,還有時任寧波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副會長彭朱剛,以及對寧波會展業躊躇滿誌、後來成為會展業頂梁柱的朱飛躍、段傑民等人。
學習隊第一個到的城市是大連。大連是當時全國最早的政府主辦服裝節的城市,大連的服裝節先於寧波,大連的會展中心先於寧波,“大連模式”後來成為寧波服裝節的學習對象。第二個到的城市是北京,要做服裝產業的活動,必須和行業掛鉤。北京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集團所在地,在北京,一行人還拜訪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因為我國的涉外展覽都是中國貿促會主持組織的。第三是上海,上海當時也搞服裝節,也是以政府牽頭,並且由許多國際服裝品牌參與。第四是深圳,深圳有一個展覽公司,以市場化運作來做服裝節的經驗很值得學習。
回來後,寧波市政府很快籌建起第一屆服裝節的組委會,由對外開放辦公室主持,市委書記、市長、副書記都是主席團成員。這時,不會一點外語的段傑民奇跡般地從意大利、法國等地拉來國際客商參與主展,政府也將七塔寺對麵一座建造中的大樓定為過渡性的會展中心,由朱飛躍打理場館,解決了場地問題。
好事多磨,1997年服裝節開幕之際,寧波發生了大災。據朱飛躍回憶,那是一次強台風,寧海那邊受災很嚴重,大家對拿出來錢搞會展開始有了不同的意見。“大災之年搞大活動,本身是一個比較忌諱的事。但市委常委會定下來幹這個活動,由我負責,必須把它辦下來。”實際上朱飛躍遇到的麻煩還不止這些,“場館還沒有正式完工,按照規則是不可以來搞展覽的。當時最糾結的一件事就是消防。至於現在搞大型活動有消防車,就是那個時候定下的規矩。政府各個部門都出來保障展會,把消防車開到這裏,所有的地點都塗上滅火的圖樣,我們展館的老總24小時在線上值班,7天7夜,盯著”。應該說,當時的條件的確不成熟,但所有的事情也是在這種不成熟的情況下慢慢搞起來的。這樣,就有了1997年10月6日到10日的第一屆寧波國際服裝節。
盡管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但場麵卻很是熱鬧。第一屆的服裝節,伴隨著各種服裝經濟博覽會、服裝論壇、服裝發布會,以及群眾性的服裝服飾活動。《東方霓裳》大型文藝晚會、服裝博覽、經貿招商等都搞得有模有樣。32.2億元的成交額,450個展位,5000名買家,讓老外蹺起大拇指:寧波人厲害。
一業帶百業。海鮮美食,商品交易,都掛上了服裝節的“火車頭”。其間,賓館爆滿,飯店盈門,行家見此景嘖嘖稱羨。遠迎賓客,近納鄉親,寧波服裝節不斷發展的這17年,堪稱寧波服裝、會展、節慶產業的一個縮影。
2002年年底,總投資7億元、總建築麵積9萬平方米的寧波國際會展中心場館啟用,標誌著寧波會展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新會展中心位於江東區會展路181號,占地1000畝,實際上使用660畝。展覽麵積室內是5.7萬,室外是2萬。場館硬件設施達到當時全國先進水平。巧的是,這個新會展中心的外形也是一座彩虹,朱飛躍覺得挺好,還把新會展中心的徽標也設計成了一道彩虹的圖案,“把溝通、橋梁、聯誼這種意思再延續下去”。對朱飛躍來說,擁有一個真正大型的會展場館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入主新會展中心,對他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
金秋十月,第六屆寧波國際服裝節在新落成的會展中心啟幕,秋日的空氣中飄蕩著時尚氣息。這屆服裝節可謂霓裳共舞競風流,名牌、名城在甬城爭奇鬥豔。意大利的“卡納利”、“麥克·阿薩利”、“維戈洛斯”、“法拉奧”,法國的“聯創”,德國的“駿馬”、“普魯奇”等一批國際知名服裝品牌紛紛登台。寧波本地的“雅戈爾”、“杉杉”、“羅蒙”、“培羅成”、“洛茲”、“仙甸”、“萬裏春”和溫州的“夏蒙”、“報喜鳥”,內蒙古的“仕奇”、“鄂爾多斯”等也毫不示弱,各顯風采。國際服裝界重量級人物如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格巴赫、德國男裝協會副主席呂思南、意大利法拉奧集團總裁米拉奧、伊藤忠集團品牌事業部總裁左左和秀,紛紛前來捧場。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家企業、100多個著名品牌參展,展位總數3000個,旗幡招展,專業客商齊覓商機,成交額達53.56億元。
這一屆服裝節最出彩的活動,還有“時尚十月”大巡遊。俄羅斯普希金芭蕾舞團、德國北萊茵州交響管樂團、智利國家民族歌舞團冒雨行遊,花車美輪美奐,服飾色彩斑斕。10餘萬市民在雨中駐足觀看異國風情,上演了規模空前的激情與時尚“傾城之遊”。
而來自法國的“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鋼琴演奏會,讓人如癡如醉。“東方之約”和“經典聯想”大型文藝晚會,為甬城帶來高貴的藝術氣息和不一般的時尚享受。由毛阿敏演唱的歌曲《東方之約》一夜之間傳遍浙東大地:“藍環抱著家園,心展開的海岸線,每一次凝望這深愛的地方,每個夢都有翅膀。聽召喚的聲音,唱拍岸的旋律,霓裳在飛揚,用最美的想象,用真心守望每片遠方。東方之約,歡樂之約,張開的懷抱繽紛的季節……”雍容自信的歌聲唱出會展人心中的全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