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新潮 書城蝶變(1 / 3)

且聽新潮 書城蝶變

一個家庭需要書房,沒有書房的家庭不能安頓靈魂。一個城市沒有書房,這個城市也許隻是一個喧囂與煩躁的棲身地而已。寧波之所以成為幸福城市,我想離不開這個城市有一個安頓身心的選擇。比如2013年的夏天,史無前例的高溫如火炙烤城市,我就無需有戶外出行念想。寧波書城,那裏有一片被繁華包圍的寧靜,與燥熱隔絕的清新,一道道書香飄逸的圍牆,築起了一座安詳的心靈城堡。我十分享受這一個愜意的心靈邀約,這是關於夏天的幸福回憶。

人們不會忘記,2010年5月8日,寧波書城在雄峙甬江兩岸的甬江大橋與外灘大橋之間,江東北路核心區域,正式向市民開放,它的核心工程——寧波市新華書店中心店,也於同日開業。那是多麼熱鬧的一天,一個酷愛書籍的城市,有了嶄新的書房,有了華東地區最大的新華書店。當天上午的書城廣場上,來自全國各地近300名各個出版社和新華書店的代表和寧波市民一同參加了開業慶典。同時舉行的還有第二屆寧波全民讀書月啟動儀式。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啟正遠道而來,作了“閱讀使人生更美好”的講座;家鄉的名人、著名作家餘秋雨在寧波音樂廳舉辦“讀書·明智·發展”的講座;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北師大康震教授在寧波書城四樓報告廳,作“詩詞·人生·境界”講座;著名青春文學作家辛夷塢,在寧波書城一樓大廳,為讀者簽售她的新作《我在回憶裏等你》等圖書;著名健康專家楊奕也來了,在寧波書城四樓報告廳,作“手到病自除”講座……多麼熱鬧的文化盛典,多麼純粹的精神饕餮,多少想見的人,多少想聽的聲音,多少想看的書,一切融彙成難以忘記的溫暖、激動,定格在城市的記憶裏。

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每一個城市終將不能忘記對書籍的敬重、對文化的敬畏。無論世事如何變幻,書籍永遠是人生進步的階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對一個文風鼎盛、鄉賢輩出的城市來說,書籍早已成為不朽的精神符號。經營好書籍,是這個城市肩負的莊嚴使命。

·觸手可及的回憶:從太豐到甬江邊的城市書房

我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甬江邊度過的,隻不過是在與寧波書城隔江相望的對岸。每當夕陽西下,漫天彩霞紛飛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總會在江北退潮的白沙碼頭玩耍,偶爾抬頭的間隙裏,留下對岸地平線上風景的記憶。或許,在孩子們的眼中是無所謂“風景”的,映入眼簾的無非是綿延數公裏的老舊工廠,偶爾夾帶幾塊略帶破落氣息的雜草荒地,蒼老的建築在彩霞的映襯下,幾處棱角閃亮著銅鏽樣的光芒,有些蕭瑟與衰敗的意境。這些印象,從寧波市博物館記錄的甬江東岸故事的老照片裏得到了印證。江的西岸,江廈街與老外灘,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與江東工業帶破舊的廠房、煙囪,以及一堆堆磚礫,形成鮮明對比。即便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江東區商貿圈興起之時,幾百米外的工業區卻依然是一個遠離都市生活的城市角落,鮮有人來問津。

這是一片寂靜的傍河地帶。從曆史上來看,也許是機緣巧合,在冥冥中注定了甬江東岸靜僻的性格。前不久看到,有好事者在網上提問:為什麼甬江的右岸與左岸,在曆史上有這麼大的區別?最終被認可的答案是:因為近代起國際水上航路是靠右行駛的規則,進港的商船為圖便捷,自然就靠右岸停靠了,於是右岸拉起了繁華的商埠。作為左岸的江東,自然地成為了工業用地。

今天的寧波書城正是興建於寧波最古老的工廠——太豐麵粉廠之上。老人們常說,寧波有三支半煙囪,其中一支就是太豐麵粉廠,也就是小時候那個造型奇特的閃著銅光的建築群。這個建立於1931年的麵粉廠,已經刻寫進了寧波的曆史。最初是戴瑞卿等寧波商人創辦的立豐麵粉廠,倒閉後由金廷蓀等人接收,逐漸發展成現存的規模。其間經曆了戰爭、社會動蕩、經濟轉型等,一部廠史也可以說是寧波近代百年風雲變幻的曆史。隨著生產擴大,設備提升,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老廠區已無法趕上飛速前進的經濟步伐。而當時,在這樣的中心區域,製造業加工業讓位於城市新興的產業,也勢在必行。太豐麵粉廠悄然搬遷。一段時間裏,這一帶完全寂靜。如果沒有寧波書城的話,或許這些兀然高高聳立在江邊的塔樓和八個巨大的筒倉等承載著百年故事的老建築將永遠地淡出寧波人的視野。

寧波書城的誕生,是機緣,也是必然。新世紀以來,寧波實施了“中提升”戰略,提出要“創新城市發展模式,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城市建設品位,樹立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一係列改建工程與新規劃項目在中心城區轟轟烈烈地展開。戰略意義遠比建一個商業廣場或是高檔酒店來得深遠的寧波書城,自然成為城市中提升戰略的關鍵項目。要知道,“書藏古今”一直是寧波人的驕傲,但究承載寧波的藏書文化與讀書傳統,重量級的作品,除了拿出天一閣等幾個僅供瞻仰的大古董之外,要想再列舉一二實在會令人麵露難色。“今”在何方?一座名副其實的“書香名城”,必須要有書房。寧波書城的建設就這樣列入了市政府的議程。

許多見證寧波書城誕生的工作者們,都會提及書城的最初定位——“寧波的書房”。這是一個簡潔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情懷的描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詮釋了寧波書城選址的緣由。當甬江東岸的沿江工業長廊機器的忙碌與轟鳴日漸消失後,那種天然的閑暇與靜謐氣質愈加清晰地浮現出來。這裏修建“寧波的書房”,實在是恰到好處:身處城市中心,坐擁江岸美景,有鬧中之靜,無路途之遙。《文心雕龍》雲:“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百年繁華的三江口,正是一個有著縱深曆史感、適合人放飛思想的區域。

有一個問題擺在了決策者的眼前:太豐雖走,廠房猶在。新項目的上馬,將直接決定原有建築的命運。按照除舊迎新的慣常思路,太豐麵粉廠的老舊廠房似乎難逃被夷為平地的命運了。正當人們為老廠房的命運扼腕歎息之時,來自德國的建築設計團隊卻為這群廢棄的磚瓦設計出了一個重煥青春的未來。他們認為,城市的美在於新與舊的對比。在老建築上增建新的樓層、加固原有的結構,或者在建築旁橫向擴建,以及對老建築進行改造和重新利用,將會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一種時空交錯之美。為了實現風格的兼容,書城中兩幢新建築——新華書店和賓館,外立麵均采用了帶有典型工業建築氣息的紅磚,配合玻璃外立麵展現出符合當前時代的特征。作為原太豐麵粉廠最大的工業特征建築——八幢原麵粉筒倉搖身一變成為了新華書店的專業書籍銷售部。在原來的筒倉頂上又擴建了3層的餐廳並帶有室外陽台,使這個新增建築成為一個標誌性的城市之冠。除此之外,極具工業特色的原鍋爐房作為餐廳被保留和改造,與標誌性的煙囪一同構成了書城建築群的南部開端。不得不提的是寧波書城的主樓建築,設計師用簡潔的線條將其設計成了一本巨大的打開一半的“書”。 紅色磚牆編織紋理代表了書的封麵,牆麵水平和垂直的遮陽片則象征著內頁。若要再細細品味,還能發現遮陽片的形式正是來自於寧波著名曆史書院“天一閣”的窗花圖案……

2010年5月項目竣工。寂靜的百年老廠,已成為俊秀高雅的城市麗人,太豐迎來了遲來的繁華與榮耀。而放眼甬江兩岸,由寧波書城、老外灘曆史文化街區、寧波美術館所融合而成的城市建築群,已經成為一個偌大的文化中心,一片時尚與曆史並存的別開生麵的區域。一邊是百年商業文化的積澱,種種風情萬種的中西合璧的建築;一邊是沿江工業帶可以觸摸的記憶,轉變成煥發青春活力的獨特建築樣式。遙想早年商客入甬,大多搭乘輪船進港,那些伴隨著汽笛聲徐徐向後推移的兩岸江景,勾勒出了他們對於這座城市的原始輪廓。換如今重來,他們能否辨析出百年前的模樣?有一點毫無疑問,這裏依然是寧波城市的門戶形象。而這工業遺跡的重獲青春,文化產業在原有工業基礎上發展與繁榮,不正是一代代寧波人對於美好未來前仆後繼拚搏奮鬥的寫照嗎?

·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新華書店

書城的中心實體是新華書店。當提及新華書店這個名字,相信幾乎每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會感慨良多。新華書店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品買賣的場所,而是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人文關懷走近你我心靈的深處。有人認為它是攀登知識高峰的營地,有人認為它是正確人生價值的引導者,也有人相信它是自己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組成,一個精神的家園。在我的記憶裏,學生時代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周末陪父母逛街之後,把自己埋進新華書店的書堆裏,讓自己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徜徉。回想那時,沒有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沒有眼花繚亂的網絡生活,更沒有iPad、智能手機這樣的信息平台,新華書店似乎可以無限地滿足童年的我對於知識的渴求,甚至能記得每一次的離開都有著千萬分的不舍,好似一周中最美好的時光眨眼間被搶奪殆盡。誰能忘記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那本輕小說、那套地圖冊,或是那卷書法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