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新潮 書城蝶變(2 / 3)

然而回憶終究隻是回憶,現實總喜歡在不經意間,悄悄修改著我們曾經擁有的那些場景。而對於書店,讓我們在驚訝當中接受一些不願接受的改變。坐落於開明街的新華書店從某一個時間節點起,不再擁有寬敞的臨街櫥窗與氣派的書店入口,僅留下側門與二樓以上的空間;校門口那些五彩繽紛的書鋪,沿街的臨時書報亭,連同那些戴著厚厚老花鏡片的年邁店老板們一並,漸漸一點一點消失於這個城市之中。誰不為此感到心酸與沮喪?想起二十世紀鼎盛時期,市區街巷中有新世界、席殊、城市之光、楓林晚、荷馬等數十家實體書店,海曙區公園路不足500米的步行街上,有4家書店。北京作家肖複興來寧波逛了公園路,認為這是一條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路,回去還專門寫過一篇有關公園路的散文。而現在那些小書店基本上已杳無蹤影,代之而起的是各種花店、水果攤乃至酒吧、珠寶店。

事實上,每一個城市的實體書店都麵臨寒冬。早些年就曾聽聞,鼎盛時期曾擁有數十家連鎖店的民營書店——“光合作用”書店走到了命運的盡頭;而在2011年,擁有十七年曆史的、曾被譽為“北京三大民營書店”之一的“風入鬆”書店也關門停業。雖然圖書業本身所創造的GDP仍在不斷增長,但網絡圖書的銷售增長卻要數十倍於實體書店,實體書店在圖書銷售終端上的優勢地位早已今非昔比。更嚴峻的環境還在未來,信息時代人們獲得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將會進一步多樣化,更加不依賴於紙質書本,電子圖書和其閱讀終端則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著,慢慢占領著讀者的手與眼。一切似乎在向我們昭示,新的閱讀方式正在成為主流,未來關於實體書店的美好回憶很可能將隻留存在老一代人的腦海當中。當今天那些抱著iPad的一代人,長大以後,他們會神往那一個紙質圖書時代的芬芳嗎?

現在,嶄新的“城市書房”已呈現在我們眼前。誠然,寧波書城的建築群極富創意與美感,但入駐其中的新華書店卻背負著艱巨的時代難題。人們在報章上看到了令人自豪的“華東第一大單體圖書零售市場”這樣的頭銜,卻難見新華書店作為國有文化企業所背負的高昂運營成本與強大的市場壓力。同時,由於行業變化太快,政府難以在短時間內出台針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使得書城主體的新華書店雪上加霜。對於決策者來說,此時正是站在十字路口上思索新華書店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

眼前又有哪幾種選擇呢?現在的書店經營模式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記得最早的時候是閉架售書,愛書之人隻能隔著櫃台看看封麵,或者在一步之外遙望心儀的圖書,內容隻能憑書名猜測,若是麵子薄的人,每回開口問價就像經曆一次“上門提親”,讓買書平添了一番神秘與羞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新華書店全麵改革,實行了開架售書,讀者終於能夠和圖書親密接觸,就像“自由戀愛”一樣,可以在親自了解後再決定是否將書帶回家;開架售書同時也使那些囊中羞澀但愛讀書的人得到了大快朵頤的時候,書店延伸出了圖書館的性質。

早年的書店對“免費讀者”的光臨,常以無可奈何置之。這群“不招自來,揮之不去”的“書癡”們,卻成了一些試驗型書店的新型顧客。一部分書店想到了設立書吧,為“書癡”們提供茶水、咖啡、軟飲料供應,營造了一個全新的讀書休閑空間。而書吧的主要利潤來源也逐漸從圖書的銷售轉為飲料咖啡食品的消費和其他文化創意產品的出售。還出現了概念書店,所賣的書隻有藝術、繪本、小說和旅行等少數幾類,雜誌也僅有幾種“小清新”讀物,數量也極少,與傳統書店的“大而全”大相徑庭,更有書吧主打明信片的出售和代寄服務等細致而又人性化的服務。書吧的經營者將大把精力放在“店鋪同消費者”和“消費者同消費者”的互動,並為這樣的互動提供活動的場所與活動的組織,比如作家演講、見麵會、簽售會,二手書交易、讀書會、電影放映、美術作品展覽等形式。書吧的出現,讓書店不再是冷冰冰的爾予我取,轉而成為了富有小資情調的都市慢生活輕休閑的場所。

相對於新華書店這種大而全的書城經營方式,又有一些獨立的中小書店開始另辟蹊徑,一些主題書店和特色書店開始興起。它們或按圖書內容劃分主題,如廣告書店、法律書店、建築書店、考試書店、小說書店;或按讀者對象劃分主題,如兒童書店、女性書店。極負盛名的日本東京秋葉原就擁有著多家漫畫主題的書店,其中漫畫書籍雜誌種類一應俱全。又如那些曆史悠久的英國書店,分別會針對上流社會人群的品位來嚴格定製出售的書目,無形中也保持了英國讀書文化裏那份特有的嚴謹與高雅,陶冶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高尚情操。有了這樣一個高品位、高素質的社會群體,英國“紳士文化”的形成也算是水到渠成了。

如果說書吧和主題書店的出現為實體書店的多樣化經營打開了一扇窗的話,台灣的誠品書店所探索出來的文化商城形式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市場之路。行內人士喜歡將誠品書店比作是書店中的“萬達廣場”,文化Mall,消費者在此享受的不僅僅是買書,還包括了購物、活動、交流、休閑等的一站式消費體驗。“書”是聯結文化商城的關鍵元素,同時也是吸引人氣的最主要噱頭。憑借著良好的圖書內容支撐,以及設計精良的“一站式”消費體驗,誠品書店實現了大型連鎖實體書店在逆境中的盈利奇跡。

十字路口上的新華書店,此時的心情應當是非常複雜的。市場上的諸多成功案例似乎為新華書店提供了充足的多元化發展模板,但對於新華書店和整個寧波書城來說,作為擔當著社會責任的國有企業,所要考慮的絕不能隻是盈利這一方麵。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發揮新華書店應有的社會功能,又能實現經濟上的可持續運營?寧波書城是否可以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成功道路?新華書店能否再次成為一代人心中的精神聖地?寧波期待著書城工作者們的全新書寫!

·做好自己,讓甬城愛上書城

新華書店在寧波書城新的起跑線上,究竟應該如何發展,經曆了一個痛苦的抉擇過程,但最終的選擇是堅定、確定和肯定的,那就是新華書店依然要以“書”為核心,以繁榮書市、書展和書的閱讀為首要要務,在此基礎上聚集文化創意產業,輔助發展文化消費、文化傳播、文化生產、休閑觀光等周邊創新項目。

這是一種堅持中的變革。新華書店的堅持不是沒有由頭的。自1937年第一間新華書店誕生在戰火中之時,對於實現民族複興與社會自由的追求與責任感就與新華書店始終伴隨。哪怕是所有的民營書店悉數打起退堂鼓逃離這個產業,新華書店也要為讀者留存一個飄著書香的地方,這是一種崇高的文化理想,絕不是經濟上的挫折和社會上的質疑所能夠阻擋的。“以書為本”的經營路線是對社會的負責,是對民族進步的負責,更是對中國夢實現的負責。在這個前提之下,新華書店努力尋求著可能的多元化經營形式,來滿足日益發展的讀者需求。而變革,在細節中發生,貼近人性、貼近時代地走入人的心靈。

變革,悄然實現經營模式的多元化。當然,書城新華書店的主業是明確的,傳統紙質出版物即主業的麵積為80%,而多元文化產品為20%。比如一樓,主業是經營社會科學、中外文學(古籍),但又開出了一個約500平方米的“悅書吧”,其中的書籍全部精選而出,堪稱一個小型的人文書店,書吧還免費為讀者舉行讀書沙龍等各種活動提供場地。想象在夏日中,點一杯冰飲,讀上一本村上春樹的《1Q84》,或是手繪一張明信片寄給遠方的朋友,用書城的郵戳表達內心的愜意。或是三五個知心的朋友,在這書香漫溢的清雅氛圍裏,圍桌小敘一番生活軼事,這是何等悠閑與愜意的一個下午;如果忘記時間也沒有關係,悅書吧一直營業到零點。二樓的主業是少兒讀物,生活類圖書、音像製品,但它又是大生活的概念,其間還有包括音像體驗館、家庭影院設備及配套產品,佳能、尼康、索尼等數碼相機,博士倫眼鏡專賣,兒童玩具、進口食品等文化和生活用品。三樓主業各類文教類圖書及外文讀物,多元產品則包含電子教學用品、點讀筆及相關產品配件等數碼產品區及體育用品、戶外用品。西泠印社在三樓開設了全國第二家形象店,其中有印章、字畫、篆刻等作品展示。四樓是專業書店,主營科技圖書、藝術圖書。多元經營中,有海倫鋼琴旗艦店,還有和豐瓷器、千玉琉璃等寧波文化展示,也有吉他、提琴等文化用品。書城已成為以圖書為主體,集文化消費、閱讀交流、休閑聚會於一體的一個文化消費綜合體。

變革,是它切實踐行“書藏古今”的城市文化責任,讓全寧波感受到藏書的魅力。2013年6月28日,國內高端藏書知名品牌“三希堂藏書”落戶寧波書城,為喜愛傳統文化的讀書人、藏書家提供了一個閱讀、賞鑒藝術精品和線裝典籍的文化高端場。它帶來了《石渠寶笈》、《欽定開英殿聚珍版叢書》等數百種高端精品線裝圖書,最為矚目的當屬原大影印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共38735冊6144函。如今,書城新華書店與“三希常藏書”正合作致力於傳統紙質圖書與典籍數字化產品的推廣探索,寧波也正成長為全國“書文化”的發揚與革新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