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巷陌 劃船老牆門的那些人那些事(1 / 3)

花開巷陌 劃船老牆門的那些人那些事

·溫情記憶:質樸而深厚的“劃船”文化基因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城市也變得越來越相似,城市文明的建設也往往趨於雷同。寧波江東區的中心,卻有個例外的社區,二十年來,它的社區文化建設可謂風生水起,獨樹一幟。如果你有興趣尋訪,在寧波繁華的百丈東路和彩虹南路的交叉口,走進朝東的短短的背街小巷——劃船巷,中段跟荷花路垂直,向前直走是櫟木巷,整個“田字格”般的居民區就是劃船社區。這塊麵積0.19平方公裏的區域,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樓群104幢,牆門275個,居民家庭3891戶共10420人,流動人口3265人。漫步其間,依稀還帶著點懷舊的地域色彩,一幕幕平常甚至有點平庸的生活現場撲麵而來,為城市文明增添了真實而有個性的一筆。

劃船社區的模樣有點陳舊,內涵卻極其鮮活而璀璨奪目。社區建設成就斐然,先後獲得五十多項省級以上的榮譽,僅僅是全國和中央級別的就有點數不過來:全國模範居民委員會(1995)、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1999)、全國社區僑務工作先進單位(2002)、全國創建文明社區示範點(2002)、全國文明單位(2005、2009)、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2009)、全國文明社區(2009)、國家級充分就業示範社區(2010)等。

沒有到過劃船社區的人會覺得,如此出挑的模範社區,一定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所以居民素質高,社區文化建設成績突出。在曆史文化名城寧波,這樣的判斷,未必不當。

據江東區檔案記載,江東櫟木鎮櫟木巷有櫟木廟(今劃船社區荷花莊公園邊上),始建於明朝,供祀北宋鄞縣令張峋,紀念他興修水利,體恤民情。廟前東側規定放置“龍船”,每年農曆八月十六,當地漁民都要在張斌橋外的東塘河一帶,進行劃船比賽活動,一直延續至建國初。船賽之日,各龍船掛燈結彩,打扮一新,敲鑼打鼓,相互角逐。河岸兩旁,觀者成群呐喊助威,熱鬧非常。這項喜聞樂見的群眾體育活動與櫟木廟有關,更成了劃船社區的曆史印記。

關於劃船巷來源的另一個傳說是,相傳漢末名醫張仲景為避戰亂,來到■西櫟社一帶隱居。當時江東一帶河道縱橫,張仲景坐著船日夜奔忙,為百姓看病,治好的病人可謂不計其數,老百姓都稱他為“活菩薩”。張仲景後來離開了櫟社,本地的民眾對他依依不舍。老百姓為了表達對張仲景的感激之情,就把每次張仲景上下劃船診病的巷口改名為“劃船巷”。

劃船社區內南北走向的主路——荷花路,也大有來頭。原先此地就叫荷花莊。荷花莊並非村莊,隻是城外的一個荷塘。明末清初,一代武林宗師、武當派的再傳弟子、內家拳的傳承者——王征南,在參加反清複明的抗爭鬥爭失敗後,隱居於鄞縣寶幢同嶴村。他拳術精湛,兼通醫術,與當時的學問大家黃宗羲等交往甚密。他們在這個荷塘邊切磋論道,還在荷花塘內把樁擺成荷花型,站樁練功。王征南晚年熱心傳武功授醫術,弟子中就有撰寫《內家拳法》的黃宗羲之子黃百家,還有至今赫赫有名的“陸氏傷科”的創始人——陸士逵。城郊荷花塘周圍,因為很多人拜師學藝往來方便,紛紛搬來居住,漸漸變成了一個小村莊。後人幹脆稱呼為“荷花莊”。

轄區內還有座已經湮沒於曆史的賣席橋值得一提。時至今日,鄞州區(舊稱鄞縣)是全國席草主要產區之一。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草席殘片,表明七千年前的先民已用野生水草編製草織物,用以鋪地、遮陽。而席草栽培曆史悠邈,有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唐代前。據記載,唐開元元年(713),鄞縣的席草編織品已出口日本、朝鮮。南宋初期,鄞縣西鄉一帶席草廣為種植,特別是黃古林的草席已成為寧波響當當的特產。據元《四明續誌》載:“甬東裏多種席草,民以織席為業,著四方,曰明席。”清光緒年間,黃古林年產草席上千萬條,有席行23家,除內銷外,還遠銷東南亞各國甚至歐洲、非洲。當年,甬城這座連接城鄉的三江交彙通海的河道上的賣席橋商賈雲集,熱鬧程度可以想見。

老百姓賦予這種寧波特產非常傳奇的說法。傳說呂洞賓在得道後來到了江東地界,將沿路細長圓滑的藺草變成了草墊子。有一天他來到現百丈路與彩虹路交界處,到一座石橋邊的藥鋪內買藥材用以救濟百姓。藥鋪掌櫃的女兒白牡丹看到神仙呂洞賓手中用草編織的墊子,便不收錢,用藥換了這個新奇的草墊子。少女白牡丹與左鄰右舍反複琢磨這個讓人喜愛的草墊。終於,心靈手巧的她也編出了光潔耐用的草墊,而且草墊越編越細巧,越織越密實。後來,她把墊子編的與床一樣大,發明了價廉物美的寢具草席。善良的白牡丹又把編織技藝傳授給了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而後人為了紀念呂洞賓和白牡丹,這座石橋便被喚作“賣席橋”。

這些和劃船社區有關的曆史人物故事,亦真亦幻,聽來饒有趣味。但我們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這些熱愛生活、感恩先賢、互助共享的故事中,承載著本鄉本土祖輩傳遞下來的樸素而美好的生活願景,反映的是民間鄉土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這些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為維係人們世代延續和諧共生的動因。

而曆史時空凝聚的優質文化基因,將在潛移默化中持續地溫暖、滋潤著人的心靈,引領一代代的“劃船人”邁向實現人生夢想的通途,使劃船社區的今天、明天能夠迎來另一次嶄新的續航裏程。

·牆門文化:從城中村到新社區的劃船故事

隨著城市化進程在全國範圍的推進,江南水鄉的別致韻律成了過往雲煙,低密度的自然生態也早已蕩然無存。經過三次舊城改造,漁民洗腳上岸,農民告別田野,曾經的“城鄉結合部”成為了寧波的中心區。2001年7月,由原來的劃船小區等四個小區居委會合並成劃船社區。社區裏除了少量居民,住戶大多數是農轉非的漁民、農民。20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居民樓,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後,配套的服務設施幾乎沒有。如何讓昔日的“漁佬兒”成為現代都市的文明市民?如何將“城中村”改變成宜居的城市社區?劃船社區俞複玲書記的心裏,裝著滿滿的社區變革進程中的故事。

“一代四員”,牆門文化的萌芽

劃船社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和諧;而和諧的最大秘密在牆門文化;而牆門文化的核心在於交流。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傳統生活中,最讓人感到溫馨的就是鄰裏之間互相關心與幫助。但是在八十年代已經建成的這一片老區中,主體早已不是原地洗腳上田互相熟識的人們了,如同所有的城市社區一樣,這裏也是一群陌生人的空間。社區成立以前,劃船小區、荷花莊小區等的老一代街道幹部就在想,能不能把傳統老牆門的文化引入現代的社區呢?能不能讓居民走出家門,讓他們相識、相知,就像以前走門串戶一樣,建立有人情味的鄰裏關係?於是他們想到了要搭建一個平台,為居民的相互交流創造條件。

這就要說到“一代四員”了,是1997年的事情。當時社區有104幢樓房,275個牆門。他們讓每一個牆門推舉出一位居民擔任牆門代表,四位居民擔任安全員、宣傳員、勸導員、衛生員。他們的任務就是做好牆門樓道的“當家人”,帶著“安全”“衛生”“宣傳”“勸導”等方麵的關心,走進家家戶戶。這些“當家人”有居民召開牆門會議集體選舉產生、有實行輪值製的,樓道有了主心骨,凝聚的熱力一下子就產生了。比如陳銀蘭,荷花一村4幢西牆門推選的牆門代表。鄰居們親切地稱呼她為“阿蘭姐”。在她的帶領下,她所在的牆門年年被評為先進牆門。她是有名的活雷鋒、活菩薩。荷花一村6幢207室住著中風老人鄔中興,他的肚裏有本愛心賬。身邊有時沒有親人照顧,陳銀蘭不請自來,登門照顧他。有時肚子餓了喊不應,陳銀蘭已經把熱氣騰騰的飯菜端到了她嘴邊。有時常備的藥快吃完了,不會騎車的陳銀蘭已經走到大老遠的“開心人大藥房”把藥給買來了。陳銀蘭常講自己去買藥運氣好得很,她一去藥店就打折,甚至會碰到白送藥的情況。這時老鄔就會流出眼淚,他知道陳銀蘭又為自己墊付了藥費。老鄔知道自己生了病行動不便,也會發發脾氣,但不會嫌棄他的最終還是陳銀蘭。

獨居老人汪桂娣也常常念叨阿蘭姐的好。汪老太太視力不好,行走不便。幾年來,老人卻因為阿蘭姐風雨無阻,幫她買菜,使她餐餐有新鮮可口的小菜。周圍鄰居,看到汪老太太總是渾身上下清清爽爽,精神很好,全然不像一個孤獨無助的老人。因為,就連平時老人洗頭理發,陳銀蘭也會扶著一起去。而周圍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也會念叨“阿蘭姐”,因為第一個到醫院來探望他們的總是陳銀蘭。她的心裏裝著許許多多社區裏跟她無親無眷的老人們。

故事是一個一個交織起來,然後結成了溫暖的鄰裏網。

牆門“一代四員”的帶領示範效應非常顯著,激發了居民們的集體榮譽感,參與意識和團隊精神大大增強,創出了一個個特色牆門。1997年除夕,在原支部委員嚴曉真的倡議下,她所在的牆門通過了一項提議,把牆門命名為“齊心樓”;消息傳開,其他牆門也紛紛響應,打出了“同心樓”、“知心樓”、“學子苑”、“溫馨樓”等28個特色牆門。各牆門根據自己特色,舉辦起豐富多彩的牆門活動,如卡拉OK演唱會、納涼晚會、知識競賽等。每年除夕,牆門裏東家弄兩個炒菜,西家端兩盆點心,大夥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其樂融融。

“八心九情十進牆門”掀高潮

“八心九情十進牆門”聽起來有些繁多,但做起來卻非常簡單,它可是劃船人共同的美好追求。這“八心”指的是愛心扶助老弱、熱心守望鄰裏、誠心獻給他人、信心留給自己、盡心服務居民、專心開創事業、美心優化環境、同心建設社區;這“九情”指的是父母養育情、兒女孝順情、長輩關愛情、晚輩敬老情、兄弟手足情、夫妻連理情、姑嫂姐妹情、妯娌和睦情、親屬同根情。“十進牆門”指的是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公德規範、文明新風、科學技術、科普健教、教子育人、文化藝術、體育健身、美化綠化。“八心九情十進牆門”,實際上就是將這片土地上的傳統倫理道德與現代城市生活的價值理念融為一體,化為具體入微、貼近百姓心坎的話語,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老百姓的話說是可親、可感、可行。

我們一起走近幾位社區裏真心真情的楷模,聽聽她們的故事吧!

朱美琴是劃船社區的老書記。她從鄞州區水產局退休後,任劃船小區支部書記兼主任。1998年,朱美琴帶頭出資3500元,設立了全市第一隻小區慈善基金——“陽光工程”,為下崗失業人員送去溫暖。現在她家從劃船社區搬至飛虹社區了,但她仍保留著每年為基金捐款的習慣。1999年社區居民戎某犯法入獄,妻子、女兒,生活困難。朱美琴知道後,主動上門談心,打消他妻子要離婚的念頭,並從此每年都給他們送去錢物,還為他家還債,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戎某一家感激地說,朱書記是我們的大人(母親),沒有她,我們家就破碎了。兩家人從此還結成了“親戚”。2001年起,朱美琴結對一戶母親患精神病死亡、父親失業、祖母無勞保的貧困家庭。她開始每年資助300元,2003年起又增加到每年600元。社區有個困難戶,她帶著居委會獎勵自己擔任牆門代表的兩瓶油,自己又買了一袋大米送到他家去看望。社區的十名掃街保潔員,朱書記每年出資夏天為她們送飲料,冬天為她們送糯米團。2005年社區裏有個外來務工人員,患心髒病生命垂危,急需開刀,無醫藥費,社區居民紛紛出動資助。朱美琴事後得知,立即捐助500元。這樣的事情實在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