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環境整治是她帶領社區幹部群眾做的第一件大事。如今漫步在劃船社區裏,怡人悅目的綠樹鮮花比比皆是,文化牆和休閑娛樂設施近在咫尺。而俞書記到任伊始時,處處還是老小區普遍存在的問題:環境髒亂差,居民對物業管理意見大、物業費收繳難等。她帶領社區幹部發動黨員帶頭繳費,還向政府部門積極申請老小區改造的經費。正是因為社區下了決心改變現狀,環境得到了整治,物業費的收繳率,也從原來不足30%升到了97%。
最近,劃船社區又在寧波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項目中走在前列。2013年年初開始,社區分批向居民介紹垃圾分類。針對老年人的生活習慣,社區想方設法讓分類意識簡單化:鼓勵自行處理可回收垃圾;區分日光燈管、電池、染發劑等有毒物;回收廚餘垃圾用社區每月發放的專用袋。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要改變,需要時間,但俞書記充滿信心,“隻要發揮身邊黨員誌願者的力量,把他們培養成示範戶”,她說,“互相感染的力量是很強的,如果形成了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大家都會跟著一起做的。”她想出了個主意,如果居民們平時把一些汙染物積累起來,由社區統一回收,可以獲贈綠色盆栽,2個月施行下來效果顯著。俞複玲信心滿滿地說,爭取用1到2年時間,在劃船社區內把垃圾分類真正推廣開來。
她破解的第二個難題是,解決社區居民養老問題。“空巢”是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之下,特別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觀念轉變當中產生的一種客觀必然的現象。劃船社區的居民大都是三十多年的老住戶,隨著老人年齡增長,身體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顧,而身邊無子女或者子女工作忙照顧不過來。麵對這個矛盾,俞書記認為社區對老人的支援就顯得尤為重要。2004年,劃船社區辦起了老年食堂。“三無”老人等,其費用主要由政府負擔。有經濟能力的老年人自己購買服務,社區給予適當補貼。俞書記自豪地說,我們能保證每個有需求的老人吃上熱乎乎的一葷一素一湯。而在情感和心理慰藉等方麵的服務,社區也在積極跟進。
俞複玲經常說:“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但僅僅依靠社區管理人員的工作,社區的有效服務還是難以真正實現。所以,俞複玲發動群眾,進行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牆門文化裏的特色社會組織就是一種最重要的方式,活躍著3000多名誌願者。家裏的電器壞了,“陽光8號”誌願服務隊每月8號雷打不動在社區設崗為居民維修家電。獨居老人沒人陪,“晚霞驛站”會組織誌願者上門問候。居民間有了矛盾,“老娘舅協會”會調處。社區裏的一位修車鋪師傅,受到社區精神的激勵,自發長期為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費維修。社區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息,也從他們的服務中洋溢開來。
365社區服務工作法
“365社區服務工作法”,是江東區政府以俞複玲為代表,在劃船社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全區先進經驗,提煉出的工作法。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倡導全年365天,通過走訪、網絡、電話、短信等方式收集、分析,快速處置居民反映問題,時時處處為社區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精細化服務。二是內容,包括“三聯”、“六服務”、“五機製”。“三聯”指的是社工聯勤、黨員聯動、誌願聯盟;“六服務”指的是區域黨建服務、綜合便民服務、智慧信息服務、社會公益服務、特色精細服務、共享文化服務;“五機製”指民情收集機製、民情分析機製、民情處置機製、民情反饋機製、民情評議機製。
“365社區服務工作法”的雛形,是俞複玲十多年如一日忘我投入社區工作的真實寫照。“有事來找我”,是她的口頭禪。擔任社區書記10年,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她每天一早就到社區角角落落走走看看,記滿了厚厚20餘本“民情日記”,每戶人家情況都爛熟於心。她記的內容大多是家長裏短的小事,但件件都放在心上。她把社區內的每一位居民都當成自己的家人,一見麵就噓寒問暖,工作再忙,都雷打不動地去看望社區老黨員、殘疾人、獨居老人、困難戶,了解他們的要求和希望,臨了總忘不了加一句:有事來找我。
荷花二村的一位失業人員,俞複玲多次聯係用人單位為他提供就業崗位,都被他拒絕。“明明想工作,卻因許多不切實際的要求,不願意接受。”俞複玲就用自己當年40歲重新再就業的例子講給他聽,親身的例子對居民的思想觸動很大,在社區的協調下,他終於又走上了工作崗位。每每提起這事,他都有說不出的感激。“群眾的事情,一分鍾也不要拖,能辦則辦,不能辦也要有個交代。”俞複玲這麼說,也這麼做。
為了使社區下崗貧困家庭重新再就業,俞複玲組織成立了“為民活頁社”。她根據失業人員的不同情況、不同需求,結合居民的實際,進行A、B、C、D分類管理,提供適切的幫助。有段時間,俞複玲每天隻休息5個小時,每天帶著社工通過網絡尋找、電話記錄、上街兜查,與轄區內企業聯係,發倡議書等各種形式,為失業人員收集各類崗位信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留意社區網站和社區門口電子信息屏提供的最新用工信息符合哪些居民。
社區工作確實是良心活,怎麼使服務常態化?“要搞好社區服務,首先靠的是堅強的黨組織堡壘。隻有班子一團火,書記作表率,黨員個頂個,才能把居民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情辦好。”俞複玲經常這樣說。為此,早在2003年劃船社區就開始推行“管線包片聯戶”的聯係群眾方法。社工每人負責一條業務線,承包250戶居民的片區,每月走訪25戶居民。這一帶有溫情的硬性製度,較好地解決社區工作“機關化”、社區服務不到位、社工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等問題。
“群眾的需要就是社區黨委服務的方向,我們力求讓社區的每一項服務都有章可循。”俞複玲說。這就是365社區工作服務法中細分“六服務”的原因。這六類服務詳細地闡釋了為誰服務、誰來服務,以及服務如何“適銷對路”,講求的是服務方式要“接地氣”。這些服務內容不但全麵,而且還創出了劃船的特色。如在養老服務方麵,劃船社區整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家政服務和社區福利院養護服務資源,建立“家院互融”養老新模式。在就業服務方麵,社區借助社會力量組成就業誌願援助聯盟,目前社區總體就業率達到了99.7%。在健康服務方麵,社區為60歲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電子檔案,並每年為居民提供免費體檢。服務的細致入微,使得不少老年居民逢人便說:“兒子再好,還是社區好。”
“做使你快樂的人”
在黨的十八大會議間隙,俞複玲在接受“浙江在線”欄目采訪時,動情地描述劃船社區的幸福奧秘。“這是一個老小區,小區裏的人際關係都很好。在社區裏,人們相識、相知、相助就像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她說,“社區雖然老了點,但是處處充滿著人情味。他們都說住在劃船很幸福……每天看到社區居民臉上都有笑容,那是我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候!”
充滿真誠和善意的微笑,能夠驅除陰霾,化解矛盾。“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情況,在其他社區可能解決不了,但在劃船社區,俞複玲總會想出辦法解決好。”百丈街道黨工委書記馮全國說。停車難曾是劃船社區管理中的一個新難題。作為開放式的老社區,這些年越來越多的私家車使得居民停車陷入窘迫的境地:居民車輛找不到位置停,外來車輛又頻頻來添堵,一到上下班高峰,整個小區成為“困城”。為了解決停車難,一年多時間,她進樓入戶聽取居民意見,跑上跑下協調,單就聽證會,就開了20多次,參加聽證的人群涵蓋了有車的、沒車的,老中青三代,業主和租戶等,這一步步的工作為的就是讓盡可能多的居民滿意。除了做居民工作,她還促使社區、物業、城管進行了三方合作,通過科學劃線,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挖潛”,新辟出60多個車位。此外,她還多次上門與轄區的嘉彙國貿樓宇、寧波成人學院等共建單位協商,努力爭取錯時停車管理,有效地利用共建單位晚間空置的場地。最近,居民們開心地反映:“我現在下班後,不需要心急火燎地趕回家搶車位了。”
在俞複玲和她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做一個使人快樂的人”已經成為了劃船社區的一種頗為流行的道德風尚。有一次,社區裏一位盲人在和俞複玲交談中提起:“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我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到海邊去聽一聽大海的聲音。”俞複玲被深深地打動了。為了圓他這個夢,社區就策劃了“盲人聽海”活動。在“全國助殘日”那天,社區組織盲人們來到了海邊。第一次來到海邊的盲人們用手觸摸著海浪,興奮不已,用心感受著大海的魅力。他們相互攜手走到沙灘上,“我聽到浪花的聲音了,好想跳下去。”一位盲人一邊激動地說,一邊彎下腰去用手插在細沙中。
做一個使人快樂的人,很多時候也意味著擔當和自我犧牲。因為當時社區工作的繁瑣細碎,有時又常常連軸轉,居民們總是看到俞複玲是提著一個裝了飯盒的竹籃上班的。久而久之,社區的居民們便又是感動又是心疼地稱她為“飯盒書記”。細心的居民還發現,社區工作者為了節省時間,自帶午餐在劃船社區工作站成了大家的一種習慣。“我們社區是先進社區的典範,我在這裏工作的幾年感到壓力很大,但社區居民非常支持和配合我們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覺得非常值得”,這是劃船社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的告白。
10年來,社區發生的大事、難事不少,俞書記和承包片區的社工們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為了工作,她自己也忽略了很多作為妻子、作為母親應該擔負的責任。前年,丈夫生病,她分身乏術;去年,女兒結婚,她沒請過一次假……她把所有精力都交給了這個“家”。
做一個快樂的人,點燃了每個劃船人的心。“利群樓”裏退休的黨員幹部多、覺悟高,他們最樂於幫困助貧;“同心樓”裏的居民每戶烹飪一道菜,年年同吃年夜飯。在劃船社區,每一個牆門不同的名字背後都有一段生動的故事。而“鄰裏守望卡”是劃船社區牆門的一張親情“名片”。卡片的正麵印有同一個樓道住戶的室號、住宅電話,以及家庭應急電話、社區辦公室、服務站、醫療站、警務室的常備電話。反麵則寫上了互相溝通、互相幫助等“守望”的內容。“大家都是鄰居,家裏有事打個電話聯係聯係。”這是牆門居民之間打招呼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就是劃船人所做的,“做一個使人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