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敏仙被她的親屬們稱為“家族裏的總指揮”。並非巨富大款的她,省吃儉用,幾十年如一日為家族裏幾十位親屬的大大小小事情而奔波。她組織大家族集體旅遊;招呼大家節假日聚餐;她丈夫的大哥重病住院時,在加護病房無微不至地照顧、送飯,四十多個日日夜夜,直至為其送終。同樣,她也是一位心係鄰裏冷暖的牆門代表。劃船巷28號的李國寶,因病重急需手術,而一時又籌措不到所需費用,她聞訊後立即拿出100元錢,又挨家挨戶動員樓群的居民共獻愛心,在短短2小時內就募集到980元,解了燃眉之急;百丈東路15號有一戶因丈夫患大病,生活非常困難的家庭,而偏偏屋漏逢著連夜雨,兒子又得疾病,臥病在床,因為沒錢在家硬挺,又是她前去看望,拿出錢,叫他馬上去醫院治療。2000年的重陽節,她捐贈了一輛價值2000元的輪椅,讓行動不便的居民實現了到小區公園走走的願望。
周美娣是社區老百姓講得最多的一位好媳婦。39歲那年,正當壯年的丈夫撒手人寰。家裏上有63歲的婆婆,下有四個未成年的孩子。婆婆考慮了又考慮,先後四次勸她改嫁,提出自己回鄉下單過。周美娣含著眼淚說:“媽再苦再累,我們一家人要在一起,我會服侍您的。”單身女人養育四個孩子的艱辛可想而知。作為教師,白天她要麵對幾十個學生,繁重的教學任務不敢有絲毫馬虎,因為每個孩子關係到一個家庭將來的幸福。晚上回家,她又要忙裏忙外,照顧四個孩子。幸好,“寒門出孝子”,經濟的拮據也讓四個孩子迅速懂事,個個都努力上進。二十多年過去了,周美娣沒有一刻忘記自己對婆婆許下的諾言。有好吃的,她第一時間端到婆婆麵前;新翻的被子,她第一時間搬到婆婆床上……全家人相濡以沫,最終渡過了命運的坎。現在,同樣衰老的周美娣,還是陪老人到裏弄、公園走走散心。同牆門的老人又是感動又是羨慕,紛紛感歎,有這麼好的媳婦,真是她婆婆前世修來的福分。
實際上,十進牆門最終化成了動人的八心九情出牆門。家庭和諧了,社區也就成為了和諧的大家庭。
劃船社區為了讓普通家庭裏不普通的溫情故事溫暖更多的人,定期進行大規模的評選表彰,把感人事跡彙編成冊、排成節目,使“九情”走進人心,家喻戶曉。社區還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和諧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學習家庭”、“助廉家庭”等創建活動,舉辦家庭才藝展示、廚藝比拚、知識競賽等文藝活動,倡導家庭和睦。對於有疾病、生活困難居民的家庭,社區建立了“糖尿病俱樂部”、“相約星期二”等各類組織,招聘了5名困難群眾擔任聯絡員、信息員,以調動他們的活動熱情。社區還依托黨員聯絡大組,廣泛開展誌願服務活動。完善定向長期幫困結對製度,共結成幫扶對子469個,每年平均發送的各類慰問物資約有16.5萬元。為使居民的生活充分感受到家園的便利與溫暖,社區構建起“一站五圈”的社區社會化服務格局。“一站”即社區服務站,“五圈”即社區生活、衛生、文體、為老和互助等五個“十分鍾服務圈”,全天候提供各類便民利民服務。
“草根文化”秀牆門魅力
社區居民物質生活改善、環境需求不斷滿足以後,必然對精神文化有了更大的需求。劃船社區的文化活動是豐富多彩,在社區的扶植、引導和整合下,這些自娛自樂的草根文化活動,表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與獨特的文化魅力。接地氣的文化讓牆門裏老百姓的心貼得更緊了。
劃船社區最有意思的是文體類的民間組織。劃船社區藝術團,成立於2001年,是從社區牆門中脫穎而出的“新星”。這是一個特別能創造的藝術團,擅長挖掘社區生活的豐富內涵,謳歌身邊的新人新事。像著名《劃船之歌》組曲(《共奔小康向未來》,《請到劃船社區來》、《我們是劃船人》)就是他們的作品,歌曲表現的劃船人在社區創建中齊心協力、乘風破浪的精神風貌,一唱起來,每一個劃船人都激動不已。他們排演的甬劇表演唱《牆門年夜飯》,形式喜聞樂見,充滿鄉情鄉音,每一個劃船人都感覺說出了藏在心裏的鄰裏親如一家的話。其實,這些節目也傳遞著昂揚向上的社區正能量,帶動著居民精神生活的全麵健康發展,也展現出寧波城市民間文化的無窮魅力。
藝術團成立至今,已經發展出15支門類豐富、風格迥異的專業團隊,擁有文體骨幹500多人。各團隊有一大批既有專長又熱心群眾文化的能人,比如被劃船人稱為“百姓音樂家”的呂明老師,住到劃船社區9年了,一直義務為社區寫歌,已經寫了有幾十首。他的曲調和歌詞都充滿了濃厚的生活趣味,因長期住在社區,創作又是圍繞居民們的身邊事,特別受老百姓的歡迎。到社區“市民學校”聽呂明老師的聲樂課,成了老百姓生活的一個期待。呂明老師還創作了一個特殊的馬燈調,那是巧妙地將居民家中補鍋聲、補碗聲、彈棉花等十幾種聲音,編成的樂器小合唱《快樂的手工匠》。這首曲子還有幸被搬上了央視的《夢想劇場》。2002年初,他為社區寫了一首《請到我們劃船來》,從此社區有了一支歡快優美的社區之歌。
藝術團的作品真是數不勝數,如表演唱《小小香袋濃濃情》、《鄰居甜蜜蜜》、《我愛我的好家園》,搖滾快板《劃船明天更輝煌》,音樂劇《悠悠歌聲鄰裏情》等,其中《劃船之歌》獲得浙江省社區之歌大賽創作、演唱金獎。舞蹈隊榮獲街道舞蹈大賽第一名,健身隊榮獲街道第五屆運動會健身球第一名,武術隊獲江東老年運動會42式太極拳、劍冠軍。而富有民族風格的社區腰鼓隊,加入了曆屆國際服裝節的千人腰鼓方隊,參加了跨世紀百人腰鼓大巡遊。“紅石榴”戲曲隊和“紅葉”舞蹈隊,多次走出社區,開展“下鄉送戲”和經常性的節慶義演等。墨香緣書畫組已經出版書畫專輯二期,舉辦書畫展十期,還每年為軍烈屬、老幹部書寫春聯。他們用自己的技藝,為居民們帶來了高雅的藝術享受。
藝術團還是大型活動的骨幹力量。他們參與了社區“講科普、頌八榮”國慶文藝晚會、“桑榆晚晴、社區同樂”重陽節聯誼會、“越劇百年、戲迷同樂”越歌表演唱等專場演出,可以說他們是所有劃船百姓最喜愛的明星。2004年在春節期間,劃船社區組織了“龍舟競渡鬧元宵”活動,藝術團發動踩街表演的人數竟然有上千,有女子舞龍、街頭腰鼓、響器奏鳴等,成為那個春節街頭印象最深的一道風景。
針對不同類型的社區民間組織,劃船社區有不同的幫助辦法。對服務類民間組織,劃船社區引導其更新服務觀念,探索新型社會服務手段,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如老年協會,他們關心同齡人的疾苦和需求,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對精神文明類社區民間組織,使其融入社區的各項活動。如1995年在荷花莊小學組建的全市首個校外文明中隊,由老年教育誌願者擔任校外輔導員,參與社區未成年人幫教工作。
社區有眾多學習類社區民間組織。剛才說的“市民學校”就是其中的一種,市民學校由具有教育經驗的人負責,課堂就是社區教育中心,聘請學有專長的熱心人士任教。每個居民都有機會進入課堂,增長知識和本領。“快樂讀書坊”有自己的學習課題和內容,自學後還集中討論、撰寫心得,社區報《劃船人》還開辟專欄發表他們的作品。“讀書坊”還經常帶領老人外出參觀,如去慈城的縣衙、孔廟、學仕館,更好地了解家鄉寧波這座曆史文化名城。
而我們還欣喜地發現,劃船社區曆史積澱的人文典故的傳播,已經讓全體“劃船人”具有一種深刻的歸屬感。每天走過劃船雕塑,回看劃船人的勃勃英氣,每個劃船人都有一種由衷的驕傲。劃船社區作為城市裏地緣性群體和區域性社會,它的文明建設程度對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意義。劃船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取向,獨特氣質和生活質量,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了寧波新的文化地標。
·小巷總理:黨的“十八大”代表從社區走來
我們不能忘記劃船社區建設的“舵手”——俞複玲。她擔任劃船社區黨委書記已整整10年。她是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中國小巷總理之星。2011年7月1日,她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溫家寶總理親自給她頒獎。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稱讚她“做得很好”。2012年,俞複玲出席了黨的十八大。2013年4月,浙江省委組織部發文,以個人命名的“俞複玲365社區服務工作法”在全省範圍開始推廣,這在浙江省是首次,在全國也屬罕見。
“別人感覺我適合做社區工作”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遇到了這個小巷總理。
“我是2001年下半年到社區工作擔任書記,2003年到劃船社區,之前在企業做管理工作。之前,我也不想到社區來,我的印象裏社區工作是婆婆媽媽的事情。但別人感覺挺適合我的,勸我去試試社區工作。我通過層層筆試、麵試,被錄取了。進來以後,我也沒有大幹事業的願望,但既然自己挑選了這份工作,我就是要對這工作負責。”
金色的陽光落在室內,與俞書記的樸素無華卻擲地有聲的講話一起,給人特別溫暖而清明的感覺。
俞書記說:說實在,社區工作也是蠻苦蠻累的。但做了以後,越做越離不開,因為所做的工作,都直接觸及居民的生活狀態。當我們的工作轉化為他們很樸實的讚揚,對你的微笑和問候,自己覺得蠻開心的。
我們發現言談中,除了工作被認可的成就感,更多的是她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促使她全身心地融入到社區工作中,從而摸索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社區建設之路。她重複最多的是——縈繞在她的腦海裏的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了社區居民生活得好一點,我們應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