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巷陌 江河漕池與江東酒影
“地要買東鄉,兒子要親生”,這是一句流傳非常久遠的寧波諺語。這並非講江東的土地是寸土寸金,或者埋有什麼寶藏,而是指江東的土地肥沃,旱澇保收。在農耕時代的江南水鄉,檢驗土地的標準除了土壤的肥沃貧瘠之外,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水利設施的好壞。一塊土地如果沒有良好的水利設施,旱不能灌,澇無法排,那就隻能靠天吃飯了。正所謂“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江東的土地妙就妙在有極好的水利設施作保障。東去30裏,是煙波浩渺的東錢湖,這個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蓄水量達4400萬立方米,可灌溉東鄉的萬頃良田;西向有甬江連接鎮海口,直通東海,是排澇的最佳出口;中間則有前、中、後三條塘河融合、貫通,形成了河網縱橫、漕塘密布、堰碶有度、排放自如的綜合水係。可以想見,當年的江東“小橋流水柳絮飛,纖路埠頭浣女忙”,一派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
現代城市重新定義了土地的價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城市周邊以前廣袤的農田,迅速拔起高樓大廈。農耕時代的河渠反而成為城市擴張的交通障礙,於是填河拆橋,造公路,修防空洞。江東經曆了這樣的變革,昔日的小橋流水,許多隻剩一些老地名了。比如中山東路西段原名大河路,是後塘河的起點;箕漕街原是筲箕漕;曆史悠久南北呼應的張斌橋和賣席橋已不知去向,中間的那條河也變成了彩虹路;柴家漕成了東外灘的一部分;二眼橋巷、五河橋巷、虹橋巷都已淹沒在高大建築中了。前後延續了幾十年的大規模填河運動,地域的外貌從原來的郊區模樣儼然換成了繁忙的鬧市景象。但是河流的填埋,也給城市帶來了諸多問題。2000年14號台風“桑美”和大潮汛共同侵襲,江東、鄞州東部城鎮一片汪洋。2012年受11號台風“海葵”影響,寧波城區內澇嚴峻,興寧路段出現嚴重積水,重災區黃鸝社區積水達50厘米以上,嚴重影響城市交通和群眾出行,當時武警寧波支隊出動兵力趕赴現場排險,解救部分居民被困。造成災情的原因可能還有許多,但水係破壞無疑是最為緊要的。好在如今的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水係對城市的重要性,內河的疏浚、甬新河的開挖都是良好的開端。這也許就是舊時水係風景難以忘懷,需要時時提起的緣由吧。在我記憶裏,江東江、河、漕、池構成的如網水係,刻寫著先人與大自然對話的智慧與經驗,永遠曆久彌新。
·江:東岸舊時繁華
在現代漢語中,江是大河的意思。在我國,通常把注入內海或者湖泊的河流叫河。例如:黃河,注入渤海叫河;遼河,注入渤海叫河;塔裏木河,注入羅布泊,也叫河等。而通常把注入外海或大洋的河流叫江。例如:長江注入黃海,叫江;珠江,注入南海叫江等。而在寧波方言中就直截了當地稱江為“河江”,於是,無論是奉化江還是甬江都叫“河江”。其實聰明的寧波人還是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他們把能連接海洋的河叫外江,而隻能通到江的河才叫內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濠河頭的兩個航船碼頭就分得十分清楚。當時在現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所處的奉化江邊的就是外江碼頭,開的是西塢火輪,通往奉化;而現在早已填平成濠河花園的地塊上,原先還有一個內河碼頭,那是原護城河連接南塘河的水係,開的是經段塘、櫟社、洞橋,一直通達鄞江它山堰的航船。
緊挨江東的這條三江混合的河江實在是讓江東人又愛又恨。正是這條河江之隔,把江東劃在一邊,歸為城外,使江東名正言順地成了邊緣的郊區;一江之隔,讓江東人多少年望城興歎,以至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江廈橋上遇到個張隘人,問他去哪裏,對曰:去寧波。好像寧波隻是那六道城門四方城的專用名。一江之隔,阻礙了交通何止十年、百年、千年,盡管唐長慶三年(823)明州刺史應彪在州治以東奉化江上以舟建東津浮橋,1936年又建成了鋼鐵的靈橋,以後又陸續有了幾處渡船、渡輪,方便了與城裏的交通,但終究是城外之地,與城裏人天然的優越感相比,總有做鄉下人的感覺。
從周宿渡寧豐到朱桑老廟跟,奉化江、甬江沿著江東,劃出了一條由南北轉向東北的漂亮光滑弧線,與江東區南麵邊界的鋸齒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條江對於江東來說是實實在在的母親河。
它是南北商號賴以在寧波發展的基礎。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現在已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的慶安會館、安瀾會館就是南北商號的會所;江東北路一段原來叫木行路,也源於曆史上的木材貿易。這條江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在鴉片戰爭中的屈辱曆史,《南京條約》簽訂後,寧波成了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浙海常關就為洋人所把持,浙海常關原址在慶安會館南側,即現在常關弄一帶。
它給沿江工業興起創造了條件,漁輪造船廠、七八一五工廠、福明造船廠等造船業依靠它建立船塢,造船出海。太豐麵粉廠、聯工煙廠、和豐紗廠、浙東針織廠、農藥廠、電化廠、橡膠廠等輕紡化工業需要它運送大量的原料成品。
它還是內河連接外江的通道,從中塘河、前塘河,甚至是東錢湖出來的貨船、漁船,隻要在車壩道頭過了壩,就好比鯉魚躍過龍門,大江、運河任我遊了。小時候有幸見過車壩,江岸上有一個機械裝置的絞盤,鋼纜係上船頭,絞盤就嘎吱嘎吱轉動了,晃晃悠悠,慢慢吞吞,竟然能把一條大船生生地拖到奉化江裏。
那時的江邊遍布碼頭,有貨物堆場無數。其中最大的碼頭就是現在改造成杉杉公園的港務局二區作業碼頭。繁忙時,幾台吊車同時作業,數十米的卷揚機轟隆鳴響,不一會兒就把黃沙、煤炭、礦石、大麥堆得像小山一樣,說來也奇怪,那時的人們真沒貪心,沒人會想到從那裏去撈點外快。1971年11月4日,二區作業區碼頭等沿江場地有過一次重大事故,擁陷960平方米,翻沉28艘停靠的船隻。
1967年的大旱,幾條內河幾乎都幹涸了,井水也見底了,連12預備醫院(現113醫院)後麵的兩個小池塘也幹了。1956年建成的江東水廠,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居民區僅有的幾個公共自來水龍頭前(江東自來水進家庭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事),排起了長長的等水隊伍,任水龍頭有一滴沒一滴地打發時間。多虧了這條江,人們趕著退潮的時間,挑來一桶桶鹹味不重的黃色江水,用明礬沉澱後,當作生活用水,才得以熬過了那些時日。
江,在孩子們眼裏是生活、玩耍的好天地,特別是到了炎熱的夏天,江邊會出現無比熱鬧的場景。江東的小孩有一半多是在江裏學會遊泳的。膽子小一點的就在江邊泥塗裏捉小魚小蟹,會遊泳了才敢到江裏去撲騰、鬥浪。也有膽子大的,居然敢從靈橋上往江裏跳,趁著退潮隨江水漂遊,一直遊到和豐紗廠。你根本不用擔心他們回不來,他們自有自己的小機靈,遊累了就抓住一條返航漁船後麵的小舢板,做一回免費乘客。還有更奇的,到江北蘭江電影院看電影,他們不願花三分錢的擺渡費,更不會費時間到靈橋去繞,到江邊脫下短褲、汗衫,光著屁股就下水了,一隻手把衣服舉過頭頂,一隻手劃水,沒幾分鍾就抵達對岸,套上衣褲瀟瀟灑灑地奔電影院而去,直逗得在江邊看熱鬧的女同學歡呼喝彩。
如今江上的橋建了一座又一座,原在江廈橋、甬江大橋位置的兩個擺渡碼頭早已無影無蹤了。江岸上的幾十家大工廠也拆的拆,搬的搬,找好去處尋求更大的發展了,取而代之的是舟宿夜江、寧波書城、和豐創意廣場等現代都市的綜合體。三江六岸建設工程,把那些碼頭、堆場改造成漂亮的公園,使江岸美麗了許多。江水依然奔流不息,總覺得江麵比小時候窄了不少,江水也渾黃了許多,但我依然深愛著這條母親河。
·河:風情徑入萬家
寧波的水係素有“三江六塘河,一湖坐當中”之稱。如果說曆代寧波的城市建設,江東吃了邊緣化的虧,那麼在水利建設中,江東是占了便宜的。流經城區的六條塘河中,江東就有三條,即後塘河、中塘河、前塘河。這三條河,加上相對較小的姚隘河、驚駕河、長塘河,密密匝匝,縱橫交錯,將江東千家萬戶聯係在一起,構成了一道道風情濃鬱的水鄉景觀。
後塘河
後塘河發源於三溪浦溪流,流經東吳、小白河頭、沙堰河頭、寶幢、五鄉碶、盛墊橋、福明橋、七裏墊、下茅塘,止於江東大河頭的楊柳街,全長約23公裏(在江東區境內的約5公裏)。一般水深3米,均寬35米,被稱為寧波3號航道,可通航10到15噸級船舶。在江東的三條塘河中,無論是水深、河寬、流長,後塘河都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