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倉漕
鹽倉漕也是後塘河的一條小支流經填埋而成,隻不過它是在北側,就好像後塘河的一左一右兩個小耳朵。其位置應該在113醫院的西側,從中山東路到荷池路的必經之地。它的得名是因為附近有鹽倉庫。漕子南北長120米,東西寬20多米,岸邊種有許多楊柳樹。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漕裏的水還比較清,曾是附近居民生活離不開的好幫手,老百姓洗菜淘米、洗衣洗被都要到那裏去,漕子的東西設有兩個河埠頭,特別是東麵的埠頭,用青石壘成三個台階,有三四米寬,是婦女們洗衣服的好去處,尤其是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要洗被子,埠頭上床單、被麵一次次地被拋到漕子裏去漂洗,就好像漁民在撒網。到八十年代,隨著後塘河被填平,鹽倉漕也成了死水一潭,再因為自來水已接到了家家戶戶,漕子的洗滌功能已經失去,最後也填平了。
潛龍漕
潛龍漕位於現在的百丈街道潛龍社區。《鄞縣通誌》載:“潛龍巷,南至漕邊巷,北到墳堆。”“舊名潛龍漕。其地有漕通後塘河,據傳潛藏蛟龍,水終歲不涸。”這塊地方也被稱為是風水寶地,南宋時出一門三丞相史浩、史彌遠、史嵩之的史氏家族和這裏有著深厚淵源;明末抗清進士錢肅樂故居也在那裏保留;鄞縣、江東區都在那裏建過政府大樓。但那裏終究是漕子地,地勢比較低,台風季節特別是汛期很容易造成低窪地積水,八十年代市政府啟動了低窪地改造工程,使原來的漕子地變成了如今的鬧市區。
柴家漕
柴家漕位於現在明樓街道驚駕社區,曾經是原來東郊鄉驚駕村的一個自然村,漕子在村的南麵,因始居姓柴,故名。可以想見,當年那位姓柴的前輩在此地落戶,擇水而居,漕子應該是相中的原因之一。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柴家漕也曾經熱鬧過,市公安局警察學校、水上分局都在此落戶。到二十一世紀初,也是因為低窪地積水,驚駕村舊村改造,整體拆遷,全部搬入新建的高樓驚駕名庭。柴姓家族的後代在高樓上應該也能望見過去的柴家漕,那裏也將建設成新的城市綜合體。
過去江東的漕子還有很多,如明一的牛郎漕、戚隘橋的周泗漕、陸家的清水漕、王家園的王公漕、張隘的後漕、鬆下的烏江漕、鬆下漕等等。現在這些漕子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被改造利用了。
·池:氤氳著裏井小巷的那些事兒
池,水塘,多指人工挖的。在江東的曆史上池塘也是比較多見的,而且留存的時間也比漕子要長。它跟漕子一樣,也滲入裏井小巷,與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特別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一段時間,寧波非常流行養金魚,家家戶戶都要養,大戶的會搭建水泥魚池,養成百上千條,小戶的也要搞個魚缸養上幾條,養魚需要撈魚蟲來喂,所以每天清晨,大大小小的池塘邊都會有許多撈魚蟲(蝦子)的人。我也就是從那時起,幾乎跑遍了附近的池塘。
荷花池
荷花池在慶安會館北側,有一條小路,從木行路一直通到原寧波三中的西大門。這條路就是荷池路,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路的中段南側有個荷花池。荷花池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約30米,四周都用石坎砌成,北麵有一個大大的埠頭,供人們取水、洗滌之用。荷花池始建於何時,由何人主持開挖,已無法考證了。據老人們講,那時六月荷花開,到荷花池賞花,是江東的一大景觀。據說該池還與甬江相通,所以再大的旱災,池水都不會枯竭。還有人經常會從池壁的石縫裏釣來不小的鰻魚,這也是和江水相連的一個佐證。八十年代中期,寧波開始使用液化氣,荷花池被填平,改造成了江東第一個煤氣站。
梅山池
梅山池位於鑄坊街,原江東中心小學的東側。關於它的名稱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這原來是私人花園的配套池塘,因池邊有種植梅花的小假山,所以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鑄坊街原來有不少經營鑄造業的小作坊,搞鑄造需要煤,池邊就是煤炭的堆場,所以叫“煤山池”。梅山池不大,也就是四五十米見方,一麵臨街,三麵緊挨著居民住宅,唯一的一個埠頭正好是五河橋巷一戶人家的後門。池子不大,但很深,池水墨綠色的,曾有玩水的小孩在池裏淹死。八十年代中期池被填平,改造成了江東人民法院的辦公樓,九十年代法院遷至徐戎路,又成了江東區計經委的辦公地點。 泥堰池
泥堰池原來的位置正好介於太豐麵粉廠和聯工煙廠之間。那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大池子,差不多有標準遊泳池的規模,但水比較淺。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在那些時日,常常會聽到一些不幸的消息從泥堰池傳來。一會兒說是有小孩在池中溺水而亡;一會兒又是有女子投池自盡了;特別是“文革”時期,有所謂的“牛鬼蛇神”在那裏自絕於人民。如今,這一地塊已建成泥堰小區,那些冤魂也隨著泥堰池一起升天了。
長池、團池
長池、團池這兩個池子位於原來的潛龍漕,大概始建於清朝初期。關於長池和團池還有一段民間傳說。據說在那裏住著史氏和錢氏兩家望族,在清朝初年,由於不服清朝的統治,兩家後代相約不去參加科舉考試,以示抵製。可誰知史家的公子忍不住仕途的誘惑,或者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竟偷偷赴京趕考了,偏偏還考了個狀元。得知消息後,錢家後代氣極了,發誓與史家勢不兩立。因為當時大家都從潛龍漕子裏取飲用水,為了和史家劃清界限,錢家專門出資挖池,建造了一個圓的、一個長的兩個池子。圓的那個叫團池,專供吃水;長的那個叫長池,專供洗刷。後來史家狀元在雷公巷與七塔寺之間建了宅子,俗稱“狀元房”。人們為了紀念錢氏的忠烈骨氣,將百丈街的後街命名為“忠介街”。現在,“長池和團池”、“忠介街”、“狀元房”都不在了,但那些故事仍在民間流傳。
江東的池塘還有不少,有的是作為景觀的如原俞佐宸家私人池塘、泥堰池旁邊和一座小洋房配套的三角池,有的用於消防的如和豐紗廠北麵的和豐大池等,不同功效的池子都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隨著歲月的變遷,它們又消失了,悄然離去。
·永遠的水故事
關於江東和水有關的還可以寫很多,如關於建成於1956年的寧波第一家自來水廠;關於橋,不包括已經消失了的,現存的就有80多座;關於碼頭,曾經有許多的客、貨運站點;還有水井、碶,等等。與這些舊景相關的是無數耐人尋味的風情故事。不錯,每當在城市的高樓推開窗,遠望三江時,我總想到從前推開老家那一扇舊杉木雕欞的窗的情景,有多少雋永的水鄉情味撲麵而來,忙碌的碼頭,載著漁家的小河,村口的碧潭一灣,屋旁的清泉一泓,以及看不厭的那些鄉親,融成一幅清晰而明朗的夢裏水鄉圖景。水永遠有說不盡的親切風情,而今已滄桑巨變。
二十世紀開始,隨著保護水域意識的提高,江東區在水文章上做了大量努力。江東正向著時尚水都市發展,甬江、奉化江形成了寬闊的生態廊道,連接起舊時的自然水體形成的綠色空間,構成了“雙矢彎弓”的大氣樣式。這張彎弓是甬江、奉化江、前塘河和後西河圍合而成的弓狀綠帶,雙矢是後塘河、中塘河的生態綠化軸。在江河交彙和江湖交彙處布置著廣場、綠地、標誌性建築;高層建築在水麵上變幻著倒影,從設計來講,前景、主景和襯景的層次清晰、構置和諧,展現出城市的亮麗活躍的姿態。
但我們必須知道,寧波已經變成一座水資源緊缺的城市。從客觀上說,水麵率與上海、廣州和杭州等國內傳統水鄉城市已有著一定距離。專家分析,寧波六個區的水麵率要達到6%至8%以上,才能滿足提供水源、調蓄洪水、降解汙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和調節氣候等要求。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治水興水,永遠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善治國者必先治水”,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其實就是一部治水史、興水史。江東發達的水係滋養出曆史上輝煌的家族文化、宗教文化、青瓷文化、教育文化、建築文化等。走向未來的江東文化,我們也當從水景的全新製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