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塘河應該是曆代人工挖掘的運河。它的興起首先是因為東鄉有大片土地需要灌溉、排澇;其次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需要河流用於航運交通。在1934年寧穿公路建成之前,航運是東鄉唯一的現代交通工具。寧穿路建成後,在如今的江廈橋東堍成立了汽車東站有限公司,開始有了陸上的汽車運輸,但大量農副產品和人員往來,還得依靠航運。後塘河航運碼頭最輝煌的時代是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
一艘小火輪,拖著好幾艘航船從後塘航運碼頭起航,每一條拖船坐著的都是目的地相近的乘客。到一個大站點後,就會主動解纜脫離船隊,由船老大手搖著船把乘客送到家。船艙內大人孩子熱熱鬧鬧,時不時有瞎子敲著小鑼來唱一段新聞;船艙外,後塘河兩岸纖路彎彎,不時有纖夫拉著船迎麵而來;沿河埠頭眾多,船老大都喜歡和在埠頭上洗衣洗菜的姑娘、媳婦們調調情,喊幾句“葷話”;春季裏,放眼望去,紫的苜蓿、青的麥苗、黃的油菜,一片片,煞是好看;夏季裏,看水牛在河裏戲水,牧童光著屁股捉魚捕蝦,又是另一番情趣。
秋冬時節是後塘航運碼頭最興旺的時候。有人民公社的船隊滿載稻穀來繳公糧,楊柳街邊上就有大大的糧食倉庫,糧管員們忙碌地穿梭在麻袋群中,用金屬的取糧器抽查著糧食的幹燥度;有各種水果船裝著西瓜桃子梨來做買賣,惹得城裏人追著船兒跑,船上拋,岸上接,一分一厘地討價還價,不小心碰壞了個把小西瓜,灑得一地紅;還有柴火船給城裏人送來一捆捆燒火做飯用柴,那年頭煤球還是個稀罕物,要憑票供應,冬季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攢下些柴火,賣柴的老鄉還真好,選好的柴他會挑著幫你送到家。後塘碼頭確實是當時的物流中心。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後塘河的西段(俗稱“大河”)逐漸衰落了。先是因為公路交通發達,航船停運,碼頭棄用了。後來到八十年代中期,因為道路拓寬需要,索性填平了,連河上最漂亮的張斌橋也一起拆掉了。江東商業大廈、東方商業大廈都是在河基上建起的。後塘航運碼頭也先後建起過江東青少年宮、鄞縣人民醫院門診部,如今又在為地鐵一個站點作貢獻。幾多興衰雁過也,假如我會畫畫,畫一幅《秋冬大河圖》,再過幾個世紀幸許可與《清明上河圖》媲美。
中塘河
中塘河源於東錢湖,流經莫枝堰、沙家墊、五港、泗港、潘火橋,止於江東鎮安橋。全長12.7公裏,一般水深2.3米,均寬30米,原係鄞東27號航道,可通航15到20噸的船舶。中塘河自四眼碶和前塘河彙合後,流經江東境內的最後一段被稱為“新河”。新河到鎮安街二眼橋後,由南往北有一段400米的人工河,直達新河航船埠頭,據說是明嘉靖年間鄞縣知縣黃仁山組織民工修建的。
中塘河是鄞縣(今鄞州區)東部通往寧波市區的主要內河航道和蓄水排澇河道,由於最後與前塘河合並,向西可以通過車壩進入奉化江,往東又可以連接橫溪、東錢湖等廣袤區域,所以航運和蓄水排澇功能非常突出。
新河航船埠頭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是寧波最繁忙、客流量最大的內河航運碼頭。由於有了航船埠頭,新河頭也成為江東最熱鬧、繁忙的地區,周邊有餛飩攤、水果攤、炒貨攤、柴攤,還有百貨店、煙雜店、白斬店、煤球店、阿林飯店等。因為碼頭有夜航船班頭,所以許多店鋪都經營到很晚,形成了當時絕無僅有的夜市麵。到七十年代末,由於城市改造需要,航船埠頭遷址到四眼碶(現彩虹南路,飛躍時空的北麵),又經營了一段時間。彩虹路原來也是一條河,是連接後塘河的水道。再以後,江東的內河航運就徹底完成曆史使命了。
前塘河
前塘河起自橫溪,經太平橋、雲龍、三橋,於橫石橋由東西向轉彎成南北向,再流經四眼碶水電橋與中塘河彙合,最後到寧波的新河頭,長達19公裏。它的最低通航水位達2.6米,最淺處水深0.8米,最窄處寬12米,最小彎曲半徑60米,河上有14座橋。可不能小看這條運河,前塘河中橫溪至三橋段可通航15噸級船舶,三橋至四眼碶段可通航25噸級船舶。可以想象,一輛解放牌大卡車也不過四噸貨,引擎卻需90匹馬力。而15噸級船舶呢,載上10噸的貨,裝上28馬力的柴油機,就能在水上跑。這就是舟楫之利,在節約能源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水上航運的意義日益凸現。
姚隘河
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還是依靠雨水和附近的河流。雨水就積存在天井大大小小的水缸裏,這是過去每個牆門裏的一道獨特風景。因為依何建房,使得居民集聚起來。當時江東三大居民區為鎮安街道、百丈街道、東勝街道。鎮安街道居民集中在新河頭,主要靠中塘河和前塘河。百丈街道居民集中在大河頭,依靠的是後塘河。東勝街道主要集中在泥堰頭,依靠的是姚隘河、驚駕河、長塘河等一些支流。相對於中南部的大塘河,北麵的河流就小得多也短得多。
姚隘河起於東勝路的李家河頭,並通過碶門和甬江溝通。姚隘河在原來的工人新村、寧波三中北側流過,穿過四江口和現在的中興路、桑田路一直到福明,平均寬16米,長1500米,當時是江東北麵的一條主要河流,就是如今的姚隘路,現在川味人家一帶,原來都是驚駕村的蔬菜地,這些蔬菜地的灌溉主要來源就是姚隘河。初夏時節,河岸上的菜地裏紫色的茄子、紅色的番茄、金色的黃瓜、綠色的帶豆,鬱鬱蔥蔥,煞是好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大規模住宅建設,吞噬了那片蔬菜地。九十年代隨著甬江大橋的建成,姚隘河也退出了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便是平整、寬闊的姚隘路。
甬新河
望名生義,這是江東最新的河流,也是寧波最重要的一條新河。甬新河屬於鄞東南河網,是2005年全線開工挖掘的人工河。始於奉化市東江,穿越奉化、鄞州、江東、國家高新區,最後由甬新閘注入甬江,全長35.6公裏,是寧波最長的人工河,河道河底寬度33米至40米,河麵寬60米,增加水麵210萬平方米,防洪標準達到了20年一遇。甬新河整治是甬江流域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工程,也是省、市重點工程,開挖這條河共投資了8個億。2008年,甬新河全線貫通。甬新河的建成對於江東區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結束了江東幾十年來隻有填河沒有開挖的水利建設曆史,使江東的防洪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甬新河兩岸可能是寧波具最現代化花園城市氣派的區域之一,延綿數公裏長的綠化景觀帶上,木質棧道、亭台、護欄、景觀燈等設計優雅。徜徉在靜靜的甬新河畔,樹綠花紅,水清鳥飛,東望是日新月異的東部新城,新的地標式高層建築在綠樹叢中不斷湧起,滿眼清新亮麗的氣象。在這裏,江東呈現出人與自然能夠開闊對話的場景,河流和道路作為城市的動脈和靜脈又一次完整地出現在新城區,讓人欣喜,也由衷希望這樣的成功範式能在江東處處開花。
·漕:曾經家家浣洗戶戶晾曬
漕又叫漕子,是水道的支流經部分填埋後所遺留下的小水係,它的形狀和池塘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池塘一般由人工開挖而成,而漕則是原有水係的部分保留,漕裏的水是與河相通的活水。江東曾有過許多漕,如今都早已不見了蹤影,隻有個別的還保留在一些地名中。它們在早年城市居民生活中起過重要作用,常常是一個區域活動的中心,每當日薄西山,或者是初陽剛露,女人們捋著袖子,捧著一大堆洗滌衣物,在漕埠頭浣洗,搗衣的木槌聲此起彼伏;有些漕邊還有簡單的曬場,電線一拉便是曬架,上麵飄著各色的衣被。漕頭也是發酵市民文化的地方,各式各樣的社會新聞、家長裏短,在女人一邊洗一邊曬裏,播講開來,故事講得都有板有眼,講到開心時漕頭一片笑聲。有必要記之。
筲箕漕
筲箕漕原是後塘河的南側的一條小支流經填埋而成,因其形狀酷似竹編器筲箕而得名,其位置就在現在的箕漕街。據老人講,因為該地塊正好位於七塔寺後麵,風俗有“廟後發”的說法,是比較熱鬧的。後有田垟、雷公巷等居民集聚,再後來又開辦了萬興紗廠等企業。雖然筲箕漕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填平了,但箕漕街的地名還是得以保留,且已成為如今江東一塊小小的鬧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