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巷陌 甬上美食與江東百味
·源遠流長的寧波飲食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寧波是“山海皆優”。寧波西南部為四明山與天台山,東北為平原穀地,地貌集山地、丘陵、台地、穀地和平原於一體。河流發育充分,大江有餘姚江、奉化江、甬江,餘姚江發源於上虞縣梁湖,奉化江發源於奉化市斑竹,曲曲折折沃灌大地,串聯星羅棋布的湖泊。北緯三十度充足的雨熱條件,冷暖氣團交彙影響,加之倚山靠海,形成了多樣的氣候類型,給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東向是漫長的海岸線,港灣曲折,境內有兩灣一港,即三門灣、杭州灣、象山港,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大小島嶼531個,南北冷暖洋流交彙,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東海漁場。而錢塘江、甬江及眾多溪河夾帶著大量泥沙和營養物質,注入大海,在鹹水、淡水交彙的灘塗上,繁殖起豐富的近海生物。可以說,無論山珍海味,還是湖鮮時蔬,寧波皆有之,其豐富程度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人們對“魚米之鄉”的想象。這樣的口福,可能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幾個。
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寧波的培植史可以照亮人類最初的曆史。7000多年前的姚江兩岸,處處是水稻、薏米搖曳的身影。河姆渡遺址上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稻穀,那些稻穀粒粒分明,色彩金亮。這一出土,著實驚呆了許多專家,長江流域也因此有了底氣可以與黃河流域的文明對話。我們發現河姆渡人創製的炊、飲、貯器何其豐富,有釜、缽、盤、豆、盆、罐、盉 、鼎、盂等,他們還發明了甑,表明在6000年前人們就懂得利用蒸汽。他們應該非常喜歡米食,能夠在幹欄建築的地板上自由自在地烹飪香噴噴的飯。今天寧波人喜歡吃米食,不喜歡吃麵食,這種習慣似乎應該就是從河姆渡人開始養成的;至今一些點心,像湯圓、年糕,也是糯米粉做的最為經典。吃飯,自然要“下飯”,下飯的當然有河裏捕來的魚鱉、海裏的大黃魚等。想想,雖然沒啥複雜的調料,但那種簡單、天然的風味,海鮮中純粹的不飽和脂肪酸,醉美了多少味蕾。這種清淡尚簡的飲食風尚,一直影響到當下的寧波人——我們的飲食習慣也許早在7000年前就已基本形成。
物產豐富,炊藝早熟,自然促成美食研究的發展。在六朝時代,寧波已經有不少美食家了。譬如有一個叫虞悰的人,用扁米做成一種粽子,色碧而軟,清香怡人。這種做法,讓當時的皇帝都讚歎不已。《南齊書》記載,世祖臨幸芳林園,到虞悰處討要扁米粽子嚐嚐。據說這一做法在唐代時傳入日本。虞悰還寫了一本《食珍錄》的著作,是記錄南方風味為主的食經,與當時以北方風味為主的崔浩《食經》南北輝映。
六朝時,寧波開始種麥,但那時還認為麥食是貧賤之食。史載一孝子,痛感一天兩餐隻有麥食供養父親,未能盡到孝道。據黃宗羲編著的《四明山誌》記載,當時有藠、韭、蔓菁、竹筍等蔬菜,雞、鴨、鵝、鵝、豬、牛、羊等畜菜,還有梨、桃、橘等水果。藠即藠頭,是一種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的地下鱗莖,寧波人現在還在吃。另外,當時的海洋捕撈業已經很發達了。東晉陸雲的《答車茂安書》有不少寧式海鮮的記載,比如鯊魚、黃魚,做法則有膾、炙、蒸,也有做成肉羹的;還懂得了把黃魚做成鯗。陸雲讚歎:“東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謝靈運在《答弟書》裏則說到,永嘉郡的“蠣不如鄞縣”,說明當時寧波出產的蠣黃已經有很響的名氣了。貝類食品在寧波種類特別豐富,比如奉蚶,在西漢時已是佐餐佳品了;奉化白杜的一座古墓裏曾經出土過一罐奉蚶,足足有五斤重。
唐代,明州最有特色的下飯菜是海鮮。捕魚成為寧波人主要的勞作方式之一,杜牧的《李訥除浙東觀察使兼禦史大夫製》裏說:“提封七州,其間繭稅魚鹽,衣食半天下。”可見魚鹽買賣之興盛。據唐代兩位本土本草學家的著作,即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日華子的《日華子本草》記載,唐代明州常見的水產品有淡菜、海蜇、牡蠣、鯧魚、脆鱸、海蝦、烏賊、蝤蛑、蚶、蛤等。這些水產品多做成生製菜肴,即將海生物原料用幹、醃、浸、糟、醬、脯等方法製作。著名的有紅蝦米等幹貨,海鮮生製,利於貯藏和遠銷。陳藏器說“甜糟……殺腥,去草菜毒,藏物不敗”,說明當時已經有風味獨特的糟製品了。陳氏還提到海蜇,利用明礬水醃漬,海蜇去毒、脫水、防腐、變白的預加工程序,已被熟練掌握,並成為當時的常味。
陳藏器和日華子還懂得海味的營養保健功用。如鯧魚令人肥健,益氣力;魁蛤、海月能利五髒和健胃;淡菜煮熟食之,能補五髒,益陽事。但食有所益,亦有所忌,如淡菜“不宜多食。多食令人頭悶目暗,得微利即止”;“凡鮓皆能誘發瘡疥,不可偏嗜”;至於魚鱠“近夜不食,不消成積。勿飲冷水。生蟲。時行病後食之,胃弱。勿同奶酪食,令人霍亂。不可同瓜食”。關於拚命吃河豚,唐代明州人已經知道河豚的肝、子等部位有劇毒。陳藏器首次提出用橄欖木、魚茗木、烏草根煮汁的解救河豚毒素的辦法。
在唐代,海鮮成為寧波的貢品。白居易的《河南元公墓誌銘》記載,在長慶年間,元稹為浙東觀察使時,明州歲進淡菜、海蚶各一石五鬥,必須快驛運送。因為勞民傷民,元稹奏請朝廷廢除了這項進貢。
宋代,寧波廣泛種植麥子,麥飯成為了普通百姓的常食,以前認為吃麥食是貧賤的觀念徹底改變。寧波人的餐桌上可能已經能看到豐富的麵食,如麵條、餛飩、圓子等。《全宋詞》裏有兩首南宋丞相史浩詠圓子的兩首詞,一為《人月圓·詠圓子》:“驕雲不向天邊聚,密雪自飛空。佳人纖手,霎時造化,珠走盤中。六街燈市,爭圓鬥小,玉碗頻供。香浮蘭麝,寒消齒頰,粉臉生紅。”還有一首為《粉蝶兒·詠圓子》:“玉屑輕盈,鮫綃霎時鋪遍。看仙娥、騁些神變。咄嗟間,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燃,湯初滾,盡浮鍋麵。歌樓酒壚,今宵任伊索喚,那佳人,怎生得見,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幾碗。浪兒門,得我這些方便。”詞中把做圓子的女人比作仙娥,把圓子比作真珠;而用玉碗、鮫綃形容做圓子的工具,文人筆化神奇有此可見。後一首詞細細講述做圓子,吃圓子,加糖,到吃完後消寒生熱的感覺,惟妙惟肖,今天讀來也是十分生動。
當時還流行湯餅,有許多習俗與之相關。如當時新生兒滿月,要舉辦湯餅席。陳著《喜弟觀得男彌月數句識之》雲:“彌月湯餅席,雲集尊與少。歡極不知醉,老懷得傾倒”。又雲:“某今日為新生小兒彌月,徇俗具湯餅,因敢會宗族姻鄰及客。”所謂“徇俗”,即按照社會上流行的風俗。陳著舉辦此類湯餅會,“惟從簡便”,“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意厚”,力求簡樸而又熱鬧。當時的生日會也以請吃湯餅為慶,如樓鑰在日記裏提到:“十五日丁卯晴,生朝作湯餅。”孫應時也有詩雲:“快到村醪供壽斝,也分湯餅及比鄰。”陳著《答範景山湘饋生日》雲:“特枉溪藤之緘,為置湯餅之料。”均以湯餅來慶祝生日。
在宋代,較為重視做羹湯。鄉土詩人舒亶詩雲:“稻飯雪翻白,魚羹金鬥黃。”將飯與羹連在一起,寫出了四明飲食飯羹搭配的常見模式。其中黃魚做羹最被推崇,舒亶所謂“金鬥黃”的魚羹就是指色澤金黃誘人的黃魚羹。陳造《餘姚飯》詩中的“羹魚薦蘭椒”,與舒嶽祥的《寄正仲》“白飯魚羹養好顏”,均力讚魚羹之美。南宋洪邁曾記載劉元八郎與富民林氏在旗亭聚餐,“飲酒五杯,買羹三味”,費錢一千八百。可見宋代寧波人喜歡以羹作為下酒之菜,而海鮮羹應該是酒店中必備的羹肴之一。
明代,蔬菜種植勃興。在江東,以白菜種植為主,最初是小白菜,到明代晚期大白菜逐漸普及。大白菜產量高,而且可以長期貯藏,由此成為冬季的主要蔬菜。白菜製作方法多樣,可以炒,可以煮,又可以生食,還可以醃漬,故而成為老百姓家常最愛。江東田野上鬱鬱蔥蔥還有雪裏蕻,這是非常獨特的一種四明蔬菜,適合醃製食用。清代汪灝的《廣群芳譜·蔬譜五》雲:“四明有菜名雪裏蕻,雪深,諸菜凍損,此菜獨青。”謂此菜於雪時反茂,故名。嘉靖時期,防範倭寇的駐軍要求地方提供“枯魚”,給士兵們下飯。這枯魚大概就是指魚幹。鄞縣知縣陳紀曰:遵守海禁政策,寸板不許下海,哪裏能搞到枯魚?隻能提供一些寧波地方特色的雪裏蕻、大白菜等醃菜。
貯藏食物,是人類生存發展中的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大致就是醃與幹兩種,當然也有酒浸。但以醃與幹最實惠、最普及。寧波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冰凍,這是冷貯海鮮的一種方法。晚清時,江東有大量冰廠。在甬江福明街道桑家村還有一座冰廠遺址,現在這座長約50米、寬約20米、高約5米的土丘上,長滿了青草,青草叢中兀立著10多根1米多高的石柱。土丘中間有一個長方形的土坑,土坑一頭有個高1.7米,寬0.8米的石洞,僅容一人出入。土坑即用來儲藏冰塊,石柱是儲冰室的支架,在支架上鋪上1尺厚的稻草後,儲冰室就像一座金字塔狀的全封閉稻草屋了。儲冰室的門做得很小,是為了防止外麵的熱空氣侵入。《四明談助》裏記載:冰廠窖田覆草,中脊建瓴,前後峻削。據《鄞縣通誌》記載:“梅墟一帶沿江十裏之地,冰廠櫛比而立,自和豐紗廠以東至鎮海方向,鼎盛時,常有數千座冰廠。”據說“最多時有數萬人從事此業”。
·袁枚筆下的甬上海鮮
清代有位大美食家,叫袁枚。袁枚雖說是杭州人,但祖籍在寧波。袁枚對寧波有著深厚的情感,八十歲時,還來過寧波,登過天一閣,看到自己的手跡在天一閣當珍寶收藏,感慨不已。袁枚著的《隨園食單》出版於乾隆五十七年,是一部係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麵。其中記有四樣寧波菜,均是海鮮,三樣放在海鮮單裏,一樣放在水族無鱗單裏。四樣海鮮在寧波海鮮裏簡直就是九牛一毛,但袁子才特地指出來是產於寧波,不妨談談。
在海鮮單裏首先提到的是海蝘。“海蝘,寧波小魚也,味同蝦米,以之蒸蛋甚佳。作小菜亦可。”遍問眾友,不知海蝘為何物,查了字典,字典上說“蝘”在古書上指蟬一類的昆蟲,但根據袁枚的描述,再根據“海蝘”的諧音,我想海蝘一定就是海蜒。海蜒也稱“海豔”、“海鹹”,是鯷魚一類的幼魚,產淺海中,身圓無鱗,兩眼點黑,體細色白,長半寸許。還有個雅名叫丁香魚,因為聞起來有丁香花味,再者體形似漁家女耳垂的金丁香。海蜒喜光怕驚,漁人候夜以燈光誘捕之。有詩這樣寫道:“不用蝦撈不用鉤,生成半寸狎浮漚。燈光射處丁沽集,取盡魚兒萬萬頭”。海蜒肉質鮮美,營養豐富,佐餐時,用它泡湯、或拌涼菜、或炒蛋等均宜,香味撲鼻,生津開胃。像李鄴嗣、全祖望都有作品讚美,全翁詩雲:“一瓶蟹甲純黃醬,千箸魚頭細海蜒。”據藥典記載:“海蜒,味鹹性溫,有清熱、止瀉之功效。”民間還用於治療慢性腸炎、肺結核等病症。海蜒主要產於象山,並以漁山列島所產海蜒質量最佳,故稱漁山海蜒,名氣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