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巷陌 甬上美食與江東百味(2 / 3)

然後提到的是江瑤柱。“江瑤柱出寧波,治法與蚶蟶同。其鮮脆在柱,故剖殼時多棄少取。”在《寶慶四明誌》卷四“敘產”裏就有江瑤柱的記載“江珧,以柱為珍,東坡有《江珧傳》。一種小者曰沙珧。”“珧”“瑤”同音,珧解釋為蚌、蛤的甲殼,古人用做弓、刀等上的裝飾物。瑤自然是美玉,江珧是一種海蚌,蚌殼略呈三角形,表麵蒼黑色,生活於海邊泥沙中。“江珧柱”,就是江珧的肉柱,即江珧的閉殼肌,肉質鮮、嫩,美味可口,晾幹後是為幹貝,吃起來味醇、無渣、爽口,一種名貴的海珍品。江瑤柱一名最早出處,是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馬甲柱,即江瑤柱。”後來宋代美食家蘇東坡在其《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中說:“似開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蘇東坡是名副其實的老饕,可能荔枝的白晰嬌嫩讓他想到了江瑤柱,於是剝荔枝的感受有點類同剝開蚌取江瑤柱而食,別有趣味。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上說:“明州江瑤柱有二種;大者江瑤,小者沙瑤。然沙瑤可種,逾年則江瑤矣。”明州,就是寧波。魯迅先生在《兩地書·致許廣平(九六)》中說:“我這裏是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不過前幾天很闊了一通,將伏園的火腿用江瑤柱煮了一大鍋,吃了。”看來魯迅先生在飲食上也頗有一道,火腿加江瑤柱同煮,自然是一款美味。幹貝食味鮮甜,軟滑而且容易消化。作主菜可以,作配料也可以,唱主角可以,跑龍套也可以。如在煲粥、熬湯時,加入少許,則味道分外鮮美,有點石成金之妙。而且幹貝還有滋陰、生津、調降血壓、改善腸胃消化不良等功效。

第三樣是蠣黃。“蠣黃生石子上。殼與石子膠粘不分。剝肉作羹,與蚶蛤相似,一名鬼眼。樂清、奉化兩縣土產,別地所無”。袁枚說隻有樂清、奉化兩縣土產,這範圍太小了。《寶慶四明誌》上說蠣黃“道家以左顧者是雄,故名牡蠣。右顧則牝蠣……海人取之,皆鑿房,以烈火逼開,挑取肉食之,自然甘美,更益人美顏色、細肌膚,海族之最貴者也。”蠣黃在曆代的本草藥典,時常被稱道。宋人蘇頌《本草圖經》中描述“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閩中及通泰間尤多……初生海邊才如拳石,四麵見長有一二丈者,嶄岩如山,每一房內有蠔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麵,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饑。海人取之,皆鑿房以烈火逼開之,挑取其肉”。鮮牡蠣肉青白色,質地柔軟細嫩,是唯一能夠生吃的貝類。歐洲人稱牡蠣是“海洋的瑪娜”(即上帝賜予的珍貴之物)、“海洋的牛奶”,古羅馬人把它譽為“海上美味——聖魚”,日本人則稱其為“根之源”、“海洋之超米”。牡蠣中所含的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特別是硒可以調節神經、穩定情緒。崔禹錫在《食經》中說“牡蠣肉治夜不眠,治意不定”,經常食用可以減少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不安、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及耳鳴等症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牡蠣“肉治虛損,解酒後煩熱……滑皮膚,牡蠣殼化痰軟堅,清熱除濕,止心脾氣痛,痢下赤白濁,消疝積塊。”它性微寒,同時兼具製酸作用,所以對胃酸過多、或患有胃潰瘍的人更有益處。《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牡蠣)久服,強骨節,殺邪氣,延年”。牡蠣中鈣含量接近牛奶,鐵含量為牛奶的21倍,食後有助於骨骼、牙齒生長。牡蠣富含核酸,核酸在蛋白質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因而能延緩皮膚老化,減少皺紋的形成。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合成核酸的能力逐漸降低,隻能從食物中攝取,人們日常所飲的牛奶在這方麵明顯不及“海底牛奶”,故蠣黃還有一名叫“太真乳”。現在一般都靠養殖,澆好的水泥柱放入海中,過上一年,就有蠣黃附著在上麵了。

袁枚在水族無鱗單上提及一樣就是蚶。這是一種堅厚的貝殼,呈斜卵圓形,合抱近於球形。一般殼長約8厘米,寬約6厘米。殼麵白色,被棕色外皮及細毛;殼內麵白色,近頂部略灰色。邊緣厚,有與放射肋溝相當的突齒。寧波人食蚶的曆史悠久,古時有蚶作陪葬的習慣。最著名的蚶,自然是奉蚶。袁枚也提及蚶出奉化縣,寧波曆代地方誌均有對蚶的記載,或詳或簡。《四明續誌》載:“有芽蚶,殼棱細布,肉肥,多出鮚埼,冬日有之,亦采苗種之海塗,謂之蚶田。”蚶一般洗淨,用熱水一燙就可以食用,滋味鮮美。元代書畫家倪雲林在《雲林堂飲食製度集》裏寫道:“以生蚶劈開,逐四、五枚,旋劈,排碗中,瀝漿於水,以極熱酒烹下,啖之。不用椒鹽等。劈時,先以大布針刺,口易開”。《隨園食單》中列舉“蚶有三吃法:用熱水噴之半熟,去蓋,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雞湯滾熟,去蓋入湯;或全去其蓋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起則肉枯。蚶出奉化縣,品在蟀鱉、蛤蜊之上”。顯然袁枚的吃蚶方法是複雜了點,不如倪雲林的吃法來得原汁原味。

·記憶中的甬上餐飲老字號

寧波既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商貿發達的商城。自古至今,各路商貿鹹集於此,商幫的筵席發展,促進了餐飲業的繁榮。尤其是到了民國,寧波的飲食業更是進入一個昌盛時期。據民國《鄞縣通誌·飲食》記載,僅三江口一帶上規模的酒樓飯店就有40多家,形成了“六幫三館”的格局。“六幫”指的是菜幫,即甬幫、徽幫、杭幫、紹幫、滬幫、津幫,有甬幫狀元樓、中央樓、王永興等六家,徽幫有聚福園、東福園等,川揚幫有梅龍鎮等,天津幫有味一家等。“三館”指的是野味館如李榮昌,素食館如功德林、同仁館等,還有清真館。知名的寧波小吃有缸鴨狗湯團店、大豐仁羊肉粥店、陳萬興點心店等。

這些餐飲老字號,是寧波商業的“臉麵”,具有濃厚的傳統商業文化的底蘊。它們曆經滄桑,有的已淡出人們的視野,有的還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寧波人鍾愛的商號。特別是老字號的名肴菜係,時時會喚起寧波市民有滋有味的回想,如甬幫的冰糖甲魚、網油包鵝肝、鍋燒河鰻等。這些名菜,就菜係菜幫而言,也就是飯館裏的手藝,它跟一般市民的家常“下飯”是兩回事,一般家庭主婦難以上手,但卻是一個城市菜肴的精華所在。所謂“菜幫”,大抵由過去宦官商賈的筵席發展而來,是脫離了民間食事的專業烹飪。譬如,淮揚菜起於鹽商家宴,魯菜和豫菜是明清河廳(負責治理黃河的官衙)常年吃喝的經驗積累。由於河廳壟斷巨資,盡能雇用最好的大廚,暴殄天下美味。清人歐陽兆熊《水窗春吃》“河廳奢侈”條雲:“其肴饌則容至自辰至夜半不罷不止,小碗可至百數十者。廚中煤爐數十具,一人專司一肴,目不旁及。”如此操練曆久,乃自成菜係。八大菜係中,大概隻有川菜屬平民菜。浙菜中的杭菜,有人認為是從南宋宮廷官府肴饌沿襲而來。而甬菜中的精品也是官邸飲膳曆練而成,如南齊虞悰的《食珍錄》,《南齊書》稱“悰善為滋味,和齊(烹飪調味)皆有方法”。史載他敢與皇帝一爭高下,快速地烹製出數十輿雜肴,供皇上享用,其味令太官鼎味遜色許多。當然,甬幫菜的發展,又基於“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得天獨厚,以及曆代廚師傳承前賢烹飪技藝與其矢誌不渝的努力結果。其幾道能支撐起甬菜門麵的名饌,著實體現出很高的烹飪藝術,體現了寧波人的創作智慧。

寧波老字號酒樓要數甬江狀元樓名氣最大。始創於乾隆年間,距今約有兩百多年了。原名三江酒樓,改稱狀元樓有一段掌故。乾隆年間,相傳當時有幾個舉子上京應試,聚於三江酒樓,店家以紅甲魚奉客,並謂此菜名“獨占鼇頭”。後來這幾個進京應試的舉子都金榜題名,其中一個竟蟾宮折桂,做了天子門生狀元公。狀元歸來春風得意馬蹄香,再宴於三江酒樓,並提筆寫了“狀元樓”三字,酒樓自此便稱為“狀元樓”。在老寧波記憶中,1936年設於日新街16號的甬江狀元樓最為清晰,店堂為五開間門麵,另立三樓一堂。樓上三麵環窗,夏天極為涼爽。顧客多是工商、金融、軍政各界,及各地來甬客商、各類會館等人物,生意較大,小市民不敢問津。特別是聚餐會,即有錢人集個會,置些產業存些錢,或敬神,如文昌會、關帝會、財神會、藥王會等等,祭神後會餐,皆在狀元樓承辦。經營業態還有來電送菜、來電燒菜(電話號為182)、堂吃、紅白喜事包辦酒食等。全堂約四十餘桌,可容納四百人同時就餐;一般從上午九時起,到晚上十一二時方收場。

民國時期,甬江狀元樓經營者是李紀良與孫通堯;大廚叫應阿品,鄞縣石碶人,在日本大阪“大來軒”飯店掌過勺,回國後進了狀元樓。冰糖甲魚一菜,由應阿品親自掌勺。後來有大廚胡常友,燒冰糖甲魚也很拿手。據老人回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狀元樓有近千個餐位,每天掌勺的就是他們師徒三人。吃冰糖甲魚的食客很多,他們是用很大的鍋來燒,滿滿的兩大鍋,再分成小份端上去。這道菜,所用甲魚必要活殺,食客得耐心等待一小時。為了享受口福,都毫無怨言。甲魚選半斤以上,一斤半以下,有八開、六開、四開之分,以一斤重的六開最為理想。燒這味菜,治饌特色是講究火候掌控,濃厚入味,色重芡亮;要的是一個“糯”字,看起來形狀完整,吃起來不生不腥,這就要掌勺師傅能精斷火候。一盆冰糖甲魚上桌,又香又熱,長時不冷,味道醇厚,質地軟嫩,入口即化,令人暢享口腹之欲。

狀元樓由此成為甬幫菜的品牌。1937年,上海的甬江狀元樓開業,以做甬幫菜出名,經營者方潤祥與名廚金迎祥都來自寧波。最初的菜肴有芋艿雞骨醬、肫掌糊辣、苔菜烤肉、黃魚羹、糟雞、新風鰻鯗,都是地道的寧波風味。其中新風鰻鯗鮮美且嫩,是因鮮鰻隻“風”兩三天即上桌之故,頗為食客所情鍾。另有乳汁墨魚大烤、菜心嶴鯊魚、絲瓜鹵蒸黃魚等。後來寧波海味迭出,每當東海魚汛旺發期,狀元樓海鮮以誘人的光澤吸引大批饕餮之徒。此當中,以野生大黃魚為料理的“雪菜大湯黃魚”特別引得上海食客們的青睞。該味以雪菜、筍片與大黃魚川湯,不放油,味極清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