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巷陌 爛漫民間的滄桑與感動
我們總是在曆史的長河中涉水遠行,曆經滄桑風雨,迎接和煦陽光。當曆史的塵埃最終落定,一切歸於沉寂之時,人生的記憶總會引導我們追溯往昔,盤點過往,努力地把遠古的痕跡串接起來珍藏於現實的細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穿越古今的重要文化紐帶,遊走在傳統與現代的縫隙中頑強地生存。
江東區地處甬東,位居甬江、奉化江、姚江三江的東岸,扼守三江交合的要衝,京杭大運河和海上絲綢之路在這裏交彙,為培育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極好的地理和人文條件。“三江水合夾靈橋,形勢無如此地饒”,300多年前詩人李鄴嗣,為江東留下了一曲膾炙人口的《鄮東竹枝詞》,其中的“饒”字,說出了江東擁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近幾年來,經過挖掘和保護,目前全區擁有省級非遺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2個,區級非遺項目26個,同時還整理了有價值的線索近3000條,這些向上的、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東西,無疑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名片,是城市參與未來競爭的金字招牌。
我們在深入田間民宅、追憶往昔、記載曆史的過程中,也深深地被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所感動,以下我們截取在江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中的一些經典片段,故事中有他,有她,還有我們一直懷著的對曆史的那份深深的感動和敬意,所謂“忽如滄桑撲鼻來,不覺淚已濕衣襟”。
·龍鳳戲袍傳人孫翔雲:一針一線繡出戲袍人生
初夏的一個早上,“真善美”的戲服店的後人,80多歲的孫翔雲老人,坐在窗前,一邊用微微顫抖的手擺弄著一堆泛黃的老相片,一邊向我們講述著他戲服製作的人生經曆。
老寧波或許還會記得,就在現在天一廣場東邊,過去是一條名叫鹹塘街的巷子。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條巷子裏有一家名叫“真善美”的戲服店,生意相當紅火。如今,巷子不複存在,曾經生意興隆的戲服店也早已無處覓蹤影。
“我家阿爺(寧波人對祖父的稱呼)是紅幫裁縫,曾經遠赴日本做服裝的,現在寧波服裝博物館還陳列著一個老式熨鬥,就是阿爺從日本帶來的;到了我阿爹(寧波人對父親的稱呼)手裏,就在城裏開了這家‘真善美’。”老人這樣說道“真善美”的起源。原來,以前的鹹塘街是寧波繡花一條街,孫翔雲的父親從老家孫家漕到寧波謀生,就在這條街的繡花店裏做工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父親用妻子陪嫁的錢開了一家名叫“真善美”的小店,剛開始主要也是做繡花活,同時兼做長袍馬褂。由於“真善美”的繡花活做得好,加上會做衣服,因此定做戲服的人便找上門來,漸漸地“真善美”就發展成了專門做戲服的店。
“真善美”戲服店做工精細,質量有保證,在業內有了口碑,各種戲曲劇團都來店裏定做,生意紅火起來。“徐玉蘭、戚雅仙、毛佩卿等名角都在我們店裏定做戲服,我當時年紀小,大家不知道我名字,毛佩卿幹脆就叫我‘小真善美’。”“真善美”的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寧波乃至浙江省範圍的演員們都以有一套在“真善美”量身定做的戲服為榮。
也正是因為如此,店裏忙不過來,孫翔雲在很小的時候就不念書了,在店裏幫忙做起了學徒。他每天第一個起床把店門的門板取下,生爐火做早飯,把熨鬥裏的炭火準備好。當時店裏請了繪畫功底很深的高師傅專門畫戲服上的圖案,孫翔雲老人便開始向高師傅學習畫圖技巧。潛心學藝的孫翔雲很快掌握了戲服製作的全部流程和工藝。十八歲那年,他與店裏一位繡花姑娘王素貞結婚了,此後,妻子便成了孫翔雲生活的伴侶和事業的夥伴。婚後不久,父親把這個每月用兩鬥米租來的店麵交給他經營。
但是,要經營好一家店談何容易。新中國成立前,戲服製作行當有一條規矩,做戲服之前,演員一般先付一半的定金,等戲服完成後再付清餘下的。但很多時候另一半錢是拿不到的。有一次蘭江大戲院的名角要做一件老生的龍袍,當時隻給了一石米做定金(新中國成立前,因為物價漲得厲害,會用米作價,一般四五石米一件戲服吧,一石就是一百五十斤),這些定金連買料作都不夠。於是孫翔雲向親戚朋友借了錢才把龍袍做好,但等他到劇院給對方送去時,對方經理收下衣服不給錢,年輕氣盛的孫翔雲上前跟他們理論,結果挨了好幾個巴掌。而那天正是年三十夜,本想著拿了錢給孩子們買肉吃的孫翔雲,隻能空著手回家。像這樣的事例老人遇見了不知多少次。
“我們這行在舊社會苦啊,舊社會演員地位本身就低,我們給演員做衣服,地位就更低,演員被欺負,我們連帶著更加被欺負。那時吃拳頭挨巴掌是常有的事,這也是當時很多店隻願繡花不願意做戲服的原因。”老人一邊歎息一邊說。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古裝戲上演不多,生意清淡的“真善美”歇業了,為了生計,孫翔雲隻好去拉人力車。因為他有畫畫的功底,1950年開始在居委會義務做宣教委員。1952年各級工會成立,孫翔雲一家便給工會做錦旗和彩旗,也做過口罩。
1956年,響應合作化的號召,孫翔雲和寧波許多手工藝人一起加入了寧波戲衣戲帽生產合作社,又操起老本行。那時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農村各地成立了宣教隊,寧波越劇團也組建了,戲服供不應求,來定做戲服的人在合作社門前排起了長隊。因為需求量很大,合作社不得不擴大生產規模,孫翔雲當起了車間主任,指導生產,著重抓產品設計。為了推陳出新,提高戲服品位,他還買了好多明星穿戲袍的照片做參考,對不同劇種、角色、地位的戲服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從1956年起連續三年,孫翔雲代表寧波參加浙江省民間藝人代表大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孫翔雲小女兒到慈溪從事繡品生意,老人就被繡品廠聘去做技術指導,產品也不再僅限於戲服。但仍有人斷斷續續地慕名找上門來要求做戲服,近者寧波本地,遠有福建、上海、北京的。紹劇名演員六小齡童是“真善美”的忠實顧客,跟老人交往很深,曾經介紹業內不少朋友、同行到孫翔雲這裏定製戲服。直到天一廣場開始興建,他家被拆遷為止。
現在寧波服裝博物館收藏著十餘套“真善美”製作的戲服,算是為這家老店留下了一份曆史檔案。孫翔雲現在年邁,已經不做戲服了,家裏原來保存的作品有的已經捐獻出去了,有的被借出後就沒還回來,也就隻收藏著幾套戲服,想到了便讓老伴拿出來,細細撫摩著,日子似乎如流水般從手中滑過。“給別人做了一輩子戲服,現在做一些給自己留著,將來好給子孫們做個紀念。”孫翔雲和妻子一邊展示他的戲服,一邊說。
風風雨雨的大半輩子,孫翔雲老人對戲袍的熱愛並沒有減少。老人遺憾的是五個兒女沒有能繼承孫家的這門手藝的。但隨著寧波城市文化的發展,政府對文化保護的重視,老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而今,孫祥雲老人作為首批省優秀民間藝術人才,他的龍鳳戲服繡袍技藝成了江東首批列入省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相信這門手藝又有救了。
·“龍鳳金團”傳人趙文海:悠悠七十載的糕點生涯
在寧波,提起百年老店“趙大有”的名點龍鳳金團,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色黃如金,形體團圓,象征吉慶,其中有一種大小搭配的五代金團,意為“五世同堂”之兆,更能表達良好的祝願,龍鳳金團由此而成了寧波人的高尚禮品,老百姓壽辰、喬遷、滿月、分家、拜佛、敬神之際,都少不了它。不僅如此,龍鳳金團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間流傳著南宋開國皇帝趙構落難時吃龍鳳金團的故事,將其曆史追溯到九百年前。現在,“龍鳳金團製作”已列入了寧波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而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就是“趙大有”的第四代傳人、現年已經九十歲的趙文海老先生。
趙文海先祖所開創的“趙大有”糕團店,是寧波曆史上最悠久的糕團店,創建於一百五十年前的清代同治年間。當時上虞梁湖趙氏家族的人,在後塘街楊柳道口租得單間店麵,製作年糕,招牌取名“趙大有”,因使用原料好,這家店生產的年糕很快在寧波市場站穩了腳跟。但“趙大有”在趙文海的太祖父、爺爺趙來福兩代時沒有固定的店麵,經常遷移。經過第三代趙培德即趙文海的父親二十年的努力奮鬥,1928年“趙大有”終於在百丈路與大戴街交界之處有了固定店麵,此後“趙大有”蒸蒸日上,發展順利。
1942年,二十一歲輟學在家的趙文海,在父母的安排下,於開明街開了一家店,就此他開始了製作並傳承糕點的一生。但缺乏生活閱曆的趙文海因家境不錯,並不重視這個店麵,隻是負責督促,自己不插手製作,也不學技術,因此店麵常常要依靠家裏人把握。
情況到1949年才發生轉變,有了家室的趙文海開始注意到未來和責任,他一麵積累管理方麵的經驗,一麵學習糕點製作手藝。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關係,他很快便熟悉了這些祖傳的製作手藝,龍鳳金團、水晶油包、鬆花團子、黃南糕、定勝糕、灰汁團……樣樣精通。當然,由於原料豐富精致,製作精益求精,龍鳳金團是其中最為出類拔萃的。慢慢地,趙文海在寧波糕點行業闖出了名氣,“趙大有”也穩步發展,生意越來越好。1956年工商業公私合營,憑借熟悉的專業技能以及在行業的好口碑,趙文海被推為私方經理,受到上級的信任和同事的追捧。在此期間,他為了防止糕點業衰頹,在寧波開辦了十個寧式糕點專賣店,以增加糕點業的銷量。
六十年代初的經濟困難時期,糕點業麵對缺麵、少粉、沒有糖的局麵,差不多成了無米之炊。怎麼辦呢?專業公司經理專門上門向趙文海求教。趙文海仔細思考後,便想出了用雜糧代替主糧、用鹽代替糖的具體方法,並親自到工廠指導工人如何製作,總算解決了糕點業生存問題,渡過了難關。當時飲食公司下屬的五十六個行業,隻有糕點業在三年困難時期是賺錢的。
“文革”期間趙文海被打為資本家,被打壓、遊街和批鬥。他十分痛苦,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但想到家裏七十多歲的老母,自己熱愛的糕點事業和明天的希望,他還是頑強地活了下去。1979年,他終於得以平反,並當選為寧波市工商聯委員。
改革開放初期,趙文海在市工商聯的介紹下,成功地開拓了寧波糕點在奉化、天津等地的市場。1984年,他與天津河東區的一家糕點店合營,憑著明顯的特色,“趙大有”糕點很快就在當地打響了名號。10月初在天津傳統的集會上,“趙大有”與當地傳統糕點同台促銷,結果出現“趙大有”一枝獨秀的場麵,讓天津人民都記住了“趙大有”的金字招牌。
1984年末,年逾花甲的趙文海回到寧波,在家休養。他看到在洋式糕點的衝擊下,傳統糕點業日漸式微的現象,出於對“趙大有”與寧式糕點的特殊感情,老先生便決心要做點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況。於是他當年便寫了《“趙大有”糕團店》一文,詳細介紹“趙大有”的曆史以及特色;第二年又寫《介紹寧式糕點》一文,列數寧波八十多種糕點的曆史、特色及其製作方法,而龍鳳金團製作技術更是其中的精華。從此寧式糕點就有了自己的“教科書”和“曆史書”,有效防止了傳統手藝的亡佚。
1987年,趙文海決定在江東老家重開“趙大有”糕團店。因為“趙大有”商標已經在公私合營期間歸屬於政府,一時之間無法申請回來,隻能換名,在深思後他為新店取名“新天福”,寓意“新的開始”。之所以選擇在老家開店,趙文海認為這符合“天、地、人”三個條件:第一,有“趙大有”的金字招牌;第二,是祖傳的地方;第三,有他這個第四代傳人在。開業以後,果然如他所料,來客絡繹不絕,生意興隆,顧客們口口相傳:“趙大有回來了,龍鳳金團回來了。”二十多年來,“新天福”在趙文海和後人的努力下,堅持寧波糕點的傳統特色,已經獲得了寧波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