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茂記香幹:寧波老字號的製作技藝
說起香幹,那是寧波人最常吃、也很愛吃的一種豆製食品,“香幹”諧音“相幹”,即凡事順利、有所依靠的意思,過去城鄉裏辦婚喪大事的酒席上,都必須用香幹。而寧波的香幹,以樓茂記香幹最為著名。寧波有句老話說:“勿吃樓茂記香幹,生活做煞唔相幹。”意思是苦活累活要做,但樓茂記香幹必須要吃,否則就失去生活的意義。可見其影響之大,樓茂記香幹已成為居民日常飯桌上的佳肴。
樓茂記是一家醬園,全稱為樓恒盛茂記醬園,創始於清乾隆八年(1743),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曆史。醬園主要生產經營醬醋、醬油、香幹、鮮麩、黃酒等產品,其中香幹是最有名的。作為樓茂記的傳統產品,在社會上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有其原因的。首先品質好,樓茂記香幹精工考究,價格公道;其次宣傳好,全市小商小販認為香幹攜帶輕便、群眾又喜吃,所以樂於販售,這樣街弄巷尾均可聽到樓茂記香幹的叫賣聲,提高了樓茂記的知名度,在無形中起到了廣告宣傳作用,樓茂記香幹婦孺皆知;第三服務好,顧客光臨,笑臉相迎,顧客離櫃,說聲慢走,禮貌而周到的服務受到顧客的青睞。當然真正能使樓茂記香幹擁有如此長的曆史、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還是運用傳統工藝製作出來的獨特美味。
樓茂記是“子孫店”(子孫代代相傳),在香幹的製作方法的傳承也是代代相傳。相傳,樓氏最先開設的是一家豆腐作坊,做的是豆腐、豆芽、素雞、千層、油豆腐、香幹。有一年,樓茂記老板收留了一位病危的外埠老人,那老人在臨死前,為感謝樓老板的恩德,把祖傳的精製香幹的秘方傳授給了樓老板。樓老板按照秘方如法炮製,果然製作出了色香味俱佳的香幹,從此名聲大振。這雖然隻是個傳說,但樓茂記香幹製作的確有其傳統而又獨特的方法,並且這項技藝一直在傳承,之前具體的傳承人已經無法考證。近代開始,有陳娘子(音似)傳給薛信娣,最後傳給現在的陳伍平。陳伍平是樓茂記公司的師傅,習得樓茂記香幹傳統製作技術,而且從業三十餘年,至今還從事著香幹的製作。還有樓氏後人樓家炳從小就跟著父親製作樓茂記香幹,學到了全套技術,後來參軍後就轉行了,但他對香幹製作的傳統工藝仍然嫻熟於心。
在競爭激烈的食品行業,即便有如此神奇的傳說故事作為樓茂記企業文化的支撐,如果沒有亮得出手的絕活和人無我有的商業頭腦,也不可能成就輝煌。樓茂記香幹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它的食材主料和營銷手段。樓茂記香幹的主料是黃豆和食鹽,但看似普通的食材卻很有講究,鹽需每隔一年使用(使其苦味鹹瀝出),豆則采購花句豆(花句豆,粒大豆且淨),香幹食材精工考究,工藝精湛,是其為百姓接受的重要原因。然而更令人稱奇的是樓茂記的營銷手段,即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也是先進的。因為寧波地處東南沿海,商業經濟自古以來就較為發達,城內有眾多小販,樓茂記就廣泛利用小販的營銷網絡,在這個群體中先行推廣,首先使他們認為既輕便又好吃,樂於販售,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願意做樓茂記的代理,從此街弄巷尾均可聽到樓茂記香幹的叫賣聲,起到了廣告宣傳作用,知名度迅速提高。後來,這個辦法被方怡和、大有、董生陽等行業仿效和采用。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樓茂記香幹的經營者另辟蹊徑,推出了多買打折的舉措,例如一次性購買量多的話可以給予八折優惠等等,雖然這是否是中國商業促銷第一例已無從考證,但是由此可見,樓茂記的業務興旺發達,確實靠的是優質的產品和聰明的經營頭腦。
1956年公私合營改造後,“樓恒盛茂記醬園”改名為樓茂記醬品商店。1988年由寧波江東蔬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接手管理,10年後改製成立寧波市樓茂記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樓茂記食品不但在寧波周邊地區銷售,其中醬醋、腐乳等產品還遠銷到香港、台灣地區,並長年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地。
·紙紮馬燈: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回憶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彩燈,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在中國,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會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的喜慶象征,因此每當家逢喜事也都會大紅燈籠高高掛。
中國燈籠經過曆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達到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說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山水、人物、花鳥、龍鳳、魚蟲等。中國的燈籠製作綜合了繪畫、剪紙、紙紮、縫製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產出的竹、木、紙等材料製作而成。
由此可見,一個看似簡單的燈籠實際上並不簡單,因為它對製作者有諸多要求,是一門綜合各方麵才能的藝術。而寧波江東區百丈街道的孫家駟、東勝街道的徐鶴年、明樓街道的王文娥、東柳街道的費鶴榮等老人掌握了這門精湛的藝術,其中孫家駟和徐鶴年的馬燈製作技藝被列為江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老人們介紹,製作燈籠首先要做的是確定主題,因為不同的主題配有不同的圖案。確定好主題,設計造型並將竹子製成若幹一定尺寸的竹棒,搭好一定的形狀,再固定好並糊上白色宣紙。材料一般是取隔年秋季毛竹,棄其根部竹節密集處及梢部脆弱處,取中部竹節平整、枝幹粗細均勻部位,因其柔軟而富有彈性利於彎曲綁紮。竹篾取用竹青部分,剖削為0.8cm×0.15cm的寬度和厚度。以前做燈彩都是用竹子做原材料,但是竹子要劈成竹篾才能用,很費時,也很麻煩。現在徐鶴年老先生改用包裝帶製作,既簡單又容易尋找原料。而孫家駟老先生製作的燈籠在綁紮時都不是用線繩之類的東西固定框架的,而是用一種稱為“皺紋紙”的紙張撚成的細條來固定,因為皺紋紙強度大且方便,紮完後直接用糨糊糊上即可,不用打結,比較有創意。
接下來就是製作圖案,這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先用鉛筆在紙上繪好圖形的輪廓,然後用剪刀剪下,也可用雕刀刻,但一般剪刀剪得比較粗糙,所以製作精細的燈籠一般使用刀刻。用雕刀刻可以將繪製好的圖紙重疊,用紙撚固定好,然後放在羊油盤上刻,這些圖案一般都是對稱的,因為雕刻起來方便。彩燈一般都代表著吉祥如意,平安富康,所以上麵的圖案通常有龍、荷花、喜鵲、金魚等吉祥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蝙蝠也是寧波人眼中的吉祥物之一,代表著“福到了”。待圖案製作好後再用糨糊糊到白色的宣紙上,最後再在燈籠上方一周係上燈須作為裝飾。這樣,一個燈籠就做好了。孫先生介紹說,製作一個精致一點的馬燈至少要花上一兩天的時間。
當我們問起走馬燈的時候,孫先生有些黯然地說,如今寧波的馬燈一般都是不會轉動的了,即使有也是電動的,已經算不上傳統意義上的走馬燈了。製作走馬燈最重要的一種原料是產自北方的蘆花杆,那是一種質地硬且輕的材料,將它置於燈籠的中央,上麵紮個鐵絲圈,下麵紮針,中間固定一個圓盆,將一個用宣紙製成的風輪放於其中,之所以一定要用宣紙是因為宣紙遇熱不會變形,以保證燈籠不會變形,放入蠟燭或燈泡後,由於熱空氣上升的原理,馬燈便會轉動起來。但是如今這種蘆花杆已經很少甚至沒有了,所以走馬燈也很難製成了。
家住江東區的四位老人均為紙紮燈籠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孫家駟1944年出生在寧波市江東區一戶製作紙紮彩燈的人家,從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孫老先生說,很小的時候他便能製做出一些簡單的兔子燈、星星燈給小夥伴們玩耍。在以後的幾十年裏憑借著對製作燈籠的熱愛,他幾十年如一日地鑽研著燈籠等藝術。孫先生很自豪地說:“小時候大人們傳授我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那時候做的馬燈沒有那麼漂亮,後來更複雜精巧的都是我自己鑽研出來的。”
在“文革”時期,孫先生製作的彩燈曾經在藥行街展覽過並得到一致好評。“文革”後,他更傾心於對這一手藝的鑽研,1979年到1980年之間,他的作品曾兩次在中山公園進行展覽。第一次正值全國進行宣傳儲蓄的時期,為此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山公園舉行了向寧波市民宣傳儲蓄的活動,活動期間所需要的十多盞用於裝飾的馬燈均出自孫先生一人之手。第二次是在春節鬧元宵舉行的燈展上,他代表所在單位參加此次展覽。2006年,在月湖舉行的市級中秋彩燈展中,孫先生的作品“鯉魚蓮花”和“吉祥宮燈”分別獲得了一等獎和三等獎。
孫家駟不僅擅長製燈籠,對刻紙藝術也很有造詣。刻紙就是剪紙的一種形式,即用刀刻出來的剪紙藝術。刻紙作為民間藝術,曆史悠久,它起源於漢代,最早民間刻製的是紅箋、福符等,家家戶戶將刻紙貼在門楣或春聯上端,迎風飄展,以增節日喜氣。也有一些刻紙用於裝飾,貼在窗戶或者燈籠上。寧波一帶刻紙藝術很是盛行,民間常常將刻紙作為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於裝飾門窗、房間的刻紙。孫先生說,市麵上沒有任何一種刀具可用來刻製藝術刻紙,必須自行手工製作。為了防止初學者折斷刻刀,刀具應該稍厚一些,熟練掌握了以後,可逐漸用天然石磨薄一些的刀具,這樣刻的時候既省力又便於刻製精細,雕刻出來的圖案真實、生動。
徐鶴年先生早年師從民間手工藝人,並加上創作創新,熟練掌握了“竹骨紙衣”技術,利用此項技術,製作迎新年的“羊年吉祥”羊燈、“金雞報春”彩燈,“迎奧運獻福燈”;2006年中秋燈會製作豬八戒燈,在《東南商報》主辦的活動中獲獎。他已經多次到學校、街道傳授,並應市群藝館邀請,為寧波市民作講座。除了製作外,他還把自己的技藝整理成文字,出了一本書,名為《徐鶴年畫燈拾趣》。
王文娥紮燈籠的技藝為祖上所傳,由爺爺戴午令傳給公公戴雲來,再由公公傳給丈夫戴仁哉,她於16歲那年從丈夫那裏學習技術開始製作,由祖上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目前無傳承人。老人多次參加各社區元宵節燈籠展,並得到好評。製作的鯉魚燈籠、八角燈、花籃燈、兔子燈等曾在社區多次獲獎。
費鶴榮製作了各式燈籠近百個,有花燈、宮燈、彩燈、走馬燈等,義務為轄區居民進行授課,近兩年寧波電視台多次進行過報道。費老師出於喜好,自行製作自娛,2006年,曾向餘姚的張健老師學習做走馬燈的技術。
“一朝入夢,終身不醒”,我們從老人們對馬燈這門藝術的熱愛中看到了這種執著的精神。他們紮製的是燈籠,流傳的是中國非物質文化傳統,發揚的是一個手工藝者對手藝的執著精神,而留給我們的是中國傳統紙紮燈籠,是中國傳統文化,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
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餘年來無數先人所創造的文明成果,代表著民族氣質或者說是精氣神,是形成和推動當代社會文明建設的根基。發掘、整理和研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我們肩負的義不容辭的堅決使命。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人間正道是滄桑,我們在走訪、整理這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時候,經常會感受到民間脊梁的力量,不會忘記這些項目傳承人堅守的姿態,想起他們,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
抬頭望向窗外,遠方一抹斜陽映射進來,眼前一片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