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巷陌 爛漫民間的滄桑與感動(2 / 3)

從1942年至今長達七十多年的糕點生涯,趙老先生對此有感慨、有感激,也有痛苦。當我們問起趙師傅這一生最驕傲的事情是什麼時,老人雙眼深深望了一眼自己的店鋪說:“我沒有放棄糕點,我把這些手藝都傳承下來了。”是的,他的手藝“龍鳳金團製作技藝”作為寧波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起來,流傳下去,就是趙文海老先生最大的貢獻啊!

·竹根雕傳人楊古城:用竹根雕刻藝術人生

竹根雕是中國傳統雕塑形式,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態,通過藝術構思與雕刻製作成工藝品;是一個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再創造過程。中國竹根雕藝術曆史悠久,寧波地處浙東,盛產毛竹,為竹根雕提供了客觀條件。明代甬上竹刻名手很多,“天一閣”內至今藏有筆筒、抱石等竹刻工藝品。晚清、近代後竹根雕逐漸走向衰弱。

家住寧波市江東區百丈街道的楊古城老先生,是一位愛好竹根雕、並且致力於發展和提高這一瀕臨失傳的中國傳統藝術的老人。

楊古城1938年10月出生在浙江舟山的普陀縣,後一直定居寧波江東。1958年任職於寧波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接觸竹根雕這門藝術。當時所裏承接了一批竹根雕生產任務,所內沒有人能夠承擔這一項目,隻有他一人挑大梁。當時寧波市範圍內會竹根雕的人寥寥無幾,他無法通過拜師來完成任務,隻能憑借自己對竹根雕藝術的執著追求和潛心摸索,邊學邊琢磨,自己找參考資料看,憑借著自己的繪畫基礎,終於研究出門道來,慢慢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竹根雕之路,填補了這一項目的空白,為竹根雕的研究和保護工作盡了一份力。

竹根雕創作有“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之說,作為雕刻的材料,竹根紋理糾結、硌岢不平,因此在造型上必須因質順形、類物刻象,巧妙地利用根材天然的形態、紋理、疤節甚至瑕疵,才有可能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楊古城從1958年開始從事這門手藝一直到現在,在不斷學習與創新中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竹根雕最大的特點是,重視根雕的藝術構思和立意,其雕刻大多是連根帶須的,根據竹根的特點,巧妙運用竹根的須,雕刻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

楊古城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蓑笠翁》、《張飛》、《小姐妹》等,其中《蓑笠翁》於1990年獲得輕工業部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並參加中日工藝美術聯合展。《張飛》、《小姐妹》等均在省、市獲獎。他的作品多是以現實為題材,造型以人物形象為主,男女老少所有人物都活靈活現。比如《蓑笠翁》,就是充分利用毛竹須根的走勢和竹根節疤緊密的特點進行形象刻畫,保留竹的根須,使其成為蓑笠翁的須,誇張的形態展現出人物的神情,契合神形兼備的中國傳統審美原則。又如《小姐妹》,這個作品則將竹根倒轉過來,使根須成為小孩兒的頭發,天趣和人意巧妙結合,整個造型新穎活潑可愛。

製作一件好的竹根雕作品,需要有一套好工具。楊古城家裏有一整套的鋼刀,有平口、圓口(正鋼、反鋼)、三角、斜口等各種類型,而且每套都有四十到五十把,刀具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純手工打造的。楊老的夫人是做木雕的工藝大師,木雕與竹根雕兩種藝術之間有相通之處,所以遇到楊老的刀具鈍了需要打磨的話,都是老太太親自上陣為楊老磨刀。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老兩口正是誌同道合、相輔相成。

除了嫻熟地掌握刀具外,竹根雕最注重的是選材,選材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構思作品的過程。為了選材,楊古城常常是不辭辛苦,跑到深山老林裏尋找。常常是慧眼識才,從山民廢棄的竹根中,他能找到創作的好素材。接著就要對原材料進行處理,包括清洗、剪裁、雕刻等環節。這個過程需要十二分的耐心與細心,有時看似漫不經心、隨心所欲的雕琢,其實是幾十年功夫積累的體現。雕刻過程中,鋒利的刻刀隨時有可能留下功虧一簣的痕跡,所以要膽大心細,尤其是人物麵部和眼神的塑造。雕刻完畢後,再將粗糙的竹根拋光、打磨和上色,一件竹根雕作品就完成了。

目前寧波市的象山縣的竹根雕比較發達,主要是以商品出口為主的。而楊古城並不以出售商品為目的,主要是出於對竹根雕感興趣才從事這門藝術的。在長期的發展和變革中,竹根雕以它自身鮮明的藝術特點和傳統技法沿襲至今,以獨具的姿態呈現於工藝美術之林。楊老深感竹根雕藝術的魅力,創作每一個根雕作品無疑是傾注了他大量的情感與心血。雖然事務繁忙,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竹根雕的熱愛,每天有空必定坐下來細細雕琢。這是一位熱愛中國傳統藝術的文化老人的執著與追求。

楊老自學成才,有多種愛好和特長,這位高級工藝美術師不僅在竹根雕領域有卓越的成就,在織繡、室內外裝飾及理論的研究方麵也碩果累累,他主持設計創作的大型金銀繡《百鶴朝陽》獲國家金杯獎;出版《中國獅子造型藝術》(與人合著)、《現代家庭布置陳設藝術》、《南宋石雕》(與人合著)、《寧波老橋》(與人合著)、《寧波朱金漆木雕》(與人合著)等專著。近年來致力於寧波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不遺餘力,為保護家鄉的一座古橋或一座古代建築而奔走呼告。他年過古稀,仍然長年義務奔波,如癡如醉,為的就是“延續寧波的城市文脈”,因而被稱為“文保狂人”。

·福明街道俞愛寶:巧手縫製虎頭鞋

虎頭鞋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製作的一種童鞋,因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一般在幼童一歲左右時要穿虎頭鞋。此時的幼兒躍躍欲試,正學習走路,但又離不開大人的攙扶,也比較容易跌倒、摔傷,甚至出現意外。這時父母給孩子穿虎頭鞋,既有利於孩子腳踏實地學習走路;同時它又是一種吉祥物,它被人們賦予驅鬼辟邪的功能,穿上虎頭鞋意味著可以辟邪惡保平安,護佑孩子健康成人。

虎頭鞋在寧波最早出現於民國初期,那個時候婦女纏腳,穿繡花尖頂鞋;老年人穿布靴;而嬰孩就穿虎頭鞋。可以說在民國時期,每一個小孩的童年都是穿著虎頭鞋長大的。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虎頭鞋退出了曆史舞台;現在寧波市麵上已經很少見到有賣虎頭鞋的。近年來民俗文化開始熱起來,過去傳統的東西逐漸恢複,虎頭鞋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但是能買到虎頭鞋的地方仍然不多。2008年7月江東區政府將虎頭鞋製作列為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對此傳統手工藝的重視。

說到手工製作布納底虎頭鞋,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那就是做了70年虎頭鞋的老人——俞愛寶。

現年已經八十五高齡的俞愛寶老人家住江東區福明街道,雖已頭發花白,卻非常健朗,帶著慈祥的笑容,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更甚的是她有一雙巧手,會做精致的虎頭鞋,當初是因為家境貧窮,為了補貼家用,她才跟母親學習做虎頭鞋,這一做就做了70年。她做的虎頭鞋每雙都輕靈可愛,讓人愛不釋手。現在對老人來講,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戴著老花鏡,一針一線地縫製虎頭鞋。她說:“前幾年,虎頭鞋幾乎沒什麼人問起;真想不到,現在又成了稀罕物了。”

俞愛寶老人做的虎頭鞋大都為黃色,也不乏紅色與紫色的,長度大約為七八厘米;鞋頭上的虎頭惟妙惟肖,眼睛、胡須、嘴巴,五官俱全,十分精致。像這樣的虎頭鞋,俞愛寶老人起碼攢了六七百雙。老人說:“以前的小孩子一歲左右,長輩們就會給他們穿虎頭鞋,因為虎是百獸之王,穿上虎頭鞋可以辟邪惡保平安,護佑孩子健康成長。”

俞奶奶做的虎頭鞋有一特點:是連幫帶底一體的;這和市麵上銷售的鞋幫、鞋底分開的商品虎頭鞋不同。老人說她做的這種虎頭鞋穿起來較為舒適,也有助於嬰兒學習走路,跌倒後容易爬起來。

虎頭鞋雖小,但是做工複雜,僅虎頭上就需用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修飾。從工藝流程上看,做鞋樣、黏合鞋裏鞋麵、壓幹、拉邊、收口,每道工序都需要精工細作,一點馬虎不得。要製作一雙虎頭鞋,首先是選好緞子和棉布,用糨糊把做鞋麵的緞子與幾層棉布糊在一起,這樣多層粘連又加上有糨糊,所以顯得厚實而硬挺;待其幹,然後根據鞋樣裁剪出兩片分別做適合左腳和右腳的虎頭鞋。在鞋頭位置分別用白線和黑線繡出老虎的眼白和眼睛,再有紅色的線在黑眼珠邊上勾上一圈,突出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再用眼白的周圍繡上一圈金線,最後再在眼睛上麵繡出紅色或者綠色的眉毛,臉部繡完後,在繡花處的反麵黏上一層布,待幹。這是為了讓虎頭鞋的臉部比其他部位更加厚實。再在鞋底上鋪上棉花,用緞子將其縫合,鞋底納上兩朵菱形花。然後將虎頭鞋的鞋尾處縫合,用滾邊布把鞋口包上一圈,縫好。這樣,虎頭鞋的基本形狀就出來了。再用紅布塞滿棉花,用虎頭兩邊的臉頰夾緊“紅鼻子”兩側,縫合起來。老人說她做的虎頭鞋老虎的鼻子很硬,塞了很多棉花,“鐵骨死硬”,形狀好,又不容易被小孩子踢壞。再用彩色的線縫出老虎的胡須,在虎身上繡些花和亮片,一雙精致的栩栩如生的虎頭鞋就做好了。

老人不但會做漂亮的虎頭鞋,還能夠講流傳在民間的虎頭鞋故事。傳說黃河岸邊有個姓石的船工,他樂於助人,為兩岸人擺渡過河從不要錢。一天,一位老奶奶冒雨過河請人為即將臨產的兒媳接生。誰知她剛走到河邊,風一刮,雨一淋,頭像炸開似的疼了起來。姓石的船工看見了,將老奶奶攙到屋裏休息,自己替老奶奶去請接生婆。雨過天晴,老奶奶的兒媳生了一個大胖小子。老奶奶千恩萬謝,送了一張畫給船工。畫上畫的是一個正在繡虎頭鞋的俊俏姑娘,船工看了很喜歡,就將畫貼到了自己的茅屋裏。

從那以後,船工收船回到家裏,總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好飯菜等他。原來,姑娘是天帝的女兒,天帝派她下凡與船工結為夫妻。過了一年,他們添了兒子,取名石虎。可是好景不長,有個縣官想要霸占那位姑娘,就把畫像搶走了。而小虎自從媽媽離開之後就一直哭著要媽媽,送畫的老奶奶告訴船工,讓小虎的姑姑做雙虎頭鞋,小虎穿上它,就一定能夠找到媽媽。按照老奶奶的囑咐,小虎的姑姑連夜做好了虎頭鞋。小虎穿上一試,身輕如燕,立刻向縣衙飛去。見了縣官,虎頭鞋變成了老虎,咬死了縣官。船工的妻子見小虎來救她,趕忙從畫上跳下來,帶著小虎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現在,人們仍認為虎頭鞋能除惡魔保平安,因此都要給孩子做雙虎頭鞋穿。很多地方的傳統還講究小嬰兒要穿三雙虎頭鞋,並保留讓姑姑做三雙不同顏色的虎頭鞋送侄兒的風俗。俗語有:“頭雙藍(取諧音攔,即攔住不夭折),二雙紅(紅能辟邪,可以免災),三雙紫落成(意即孩子在自家長大成人)。”有了藍、紅、紫三雙不同顏色的虎頭鞋,孩子必會安然無恙。在寧波,很多老一輩的人還是延續著這種說法。

在寧波民間虎頭鞋是一種吉祥物,作為禮物贈送時也有講究,“送雙不送單”,可送六雙、八雙、十二雙,寓意是好事成雙。送的愈多,預示著孩子將來的福氣也就愈大;並且姥姥做好鞋還不能縫鞋帶,留下的活兒要孩子的奶奶親手縫上去,據說這樣能使孩子“富貴雙全”。

近幾年,上門向俞愛寶老人買虎頭鞋的人越來越多。老人說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了,眼神也不好了,而做虎頭鞋又是一個精細活,她意識到這門手藝是該有個傳人了。2006年,她的孫女微微懷著好奇心做了老人的第一個徒弟,從看圖樣開始,剪樣、縫合、拉邊,三年後終於學成出山。“她拉邊比我好,現在年輕人不喜歡做手工了,更沒什麼人喜歡做虎頭鞋。她喜歡學,還做得那麼好,我很開心。現在我兒媳婦也都會做一些。”看到虎頭鞋後繼有人,老人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