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奇 李惠利的鍾表王國與他的江東情緣(1 / 3)

人物傳奇 李惠利的鍾表王國與他的江東情緣

在廣袤的鄞南平原上,有一個風光秀美、民風淳樸的村莊,叫銅盆閘村。此村南靠九曲河,西靠奉化江,雖說麵積隻有0.7平方公裏,但在清末至民國初期,卻連續走出兩位著名的愛國愛鄉人士——嚴康懋先生和李惠利先生。錢莊業巨商嚴康懋先生樂善好施、扶貧賑災的事跡,在甬城家喻戶曉;而“鍾表大王”李惠利先生也是報效桑梓、造福故土的典型,他多次向家鄉捐獻巨款,為寧波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壯舉,詮釋了“寧波幫”樂善好施、造福社會的品質;他們的力量,幫助了故鄉的發展,甚至影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進程。他們以及一大批寧波幫人所演繹的“寧波幫,幫寧波”,已經成為了感動中國、感召世界,最具溫情的世紀故事。

·慧眼識表:起家於上海

李惠利先生1912年出生於上海一個商人家庭,童年在家鄉鄞縣維勤鄉裏四堰(今鄞州區鍾公廟街道銅盆閘村)度過,後回到上海求學。18歲中學畢業後便投身鍾表行業,憑著自身的聰慧與勤奮,4年後年僅22歲的他便自立門戶,創辦了上海華明利記鍾表行,並獨家經銷瑞士“英納格”手表。就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二十世紀初期的旅滬甬人中,雖有不少白手起家並最終獲得成功的商人,但大量的還是以剃頭、車夫、幫傭、裁縫等為業的窮苦百姓,而李惠利先生年紀輕輕就自立門戶經銷起了世界名表。“商場如戰場”,當時上海鍾表行中經銷瑞士名表的,光寧波商人就有亨達利老板孫梅堂,他主要經銷“浪琴”、“麥唐納”、“大羅馬”表。另一位寧波商人亨得利老板應啟霖則主要經銷“摩凡陀”表,每年的銷量都在數十萬隻以上。麵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李惠利先生心裏非常清楚,自己的鍾表行無論從經營規模還是知名度來說,都無法與兩“大亨”相比。但他堅信隻要走獨家經銷之路,一定會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李惠利先生眼光非常獨特,他選擇“英納格”表作為經銷對象。“英納格”表起源於1854年一家瑞士鍾表手工製造作坊,ENICAR的名字,便是由RACINE家族,將其姓名倒轉過來寫而得名。1910年,英納格出產的懷表因為走時精確,受到市場的歡迎,特別是歐洲一些國家的鐵路人員,通常使用英納格表作為他們的計時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納格表成為歐洲國家士兵們腕上的必備品之一。1930年,英納格開始製造自動及有防水性能的腕表,進而才漸漸躋身瑞士名表的行列。英納格這朵才露出點尖角的“小荷”,對當時的中國消費者來說還顯得比較陌生,但李惠利先生乘別人還未對此表關注之際,捷足先登,獲得了獨家經銷英納格表的權利。他的決策是智慧的。從地理上看,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由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生產的恢複、商業貿易的活躍,以及洋務運動的開展,上海迅速成為中外貿易的樞紐和全國工商業的中心,手表業在上海有大量發展的機會。再者,隨著租界的辟設,西方僑民的人數相當可觀,這些對英納格表早有所聞的洋人,無疑是最好的消費群和宣傳者。事實也證明了李惠利先生的英明,英納格表自從進入中國後,很快就打開了市場,取得了非凡的銷售業績。

正當華明鍾表行的生意日漸興旺時,抗戰爆發了。但不管上海變成“孤島”還是全部淪陷,瑞士表依然源源不斷地輸入。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由於瑞士在二戰時是中立國的緣故,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德國曆來是瑞士的最大貿易夥伴。二戰中,瑞士一直都維持了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係。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意大利亦從同瑞士的經貿關係中獲益。二戰中三大法西斯有兩個對瑞士有利益關係,而作為盟友的日本當然不會去阻攔瑞士表在中國淪陷區的銷售了。等二戰結束後,英納格不僅在國內深受消費者歡迎,而且還打開了南洋諸國的市場,而李惠利先生也順理成章地當上了英納格在東南亞的總代理。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華明鍾表行很快就成為了滬上同行業中實力最強的大戶。

·睿智經營:輝煌於香港

而正當人們為華明行的快速發展嘖嘖稱奇之時,李惠利先生卻把目光投向了享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重大,對外貿易幾乎全部停頓,工業生產也告萎縮。但戰後數年間香港就恢複到原來的轉口港地位,對外貿易額超過戰前最高水平。在外貿帶動下,經濟更是得到全麵恢複。基於此,1947年李惠利先生毅然決定將華明行遷往香港,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曆程。此時的英納格雖已名聲在外,但李惠利先生認識到,想在香港這塊商業競爭尤為激烈的地方站穩腳跟,光靠產品的名氣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勤儉誠實”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幫助,才能把生意做得更好更大。其實,縱觀每一個成功的寧波幫人士,幾乎都是一部勤儉艱苦的創業史。勤,使他們極盡人事之運用,富有進取冒險精神;儉,使他們善於積財,注意節約各種資源。同時,他們主張“見利思義,信譽至上”,堅持誠實守信,恪守商業道德。李惠利先生深諳其中的道理,因此香港華明行有限公司一開業就向客戶信守兩個承諾——“待客如待己”:您的一切要求,如同我們自己的急切需求一樣被重視;“信我者即有所得”:用我們的努力讓您獲得最大最好的收益。除此之外,李惠利先生還特別強調“高要求”。他認為:對產品、對員工、對管理,都應該有極致的追求,“要求成就品質,執行成就規範”。後來,華明行第三代傳人高鼎國就指出:“這是華明行的傳統,也是英納格成功的秘訣。”他舉例說,“比如產品,我們新推出的納米係列厚度要求在5mm以下,那麼就要嚴格執行這個要求的標準。這樣可能會在生產中淘汰很多隻差一點點的產品,我們寧願承擔這個成本,這是對客戶的責任”,這個傳統就是他外公李惠利先生建議並執行起來的。

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英納格以其經典的造型、細膩的做工、精準的走時和優質的服務,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1951年美國空軍指定使用英納格手表。不少歐美飛行員及潛水員愛戴英納格的Sherpa(雪葩)係列腕表。據說此表十分精確,可靠性高,能夠耐受極端惡劣的氣候環境,防水深度可以達到200米。1956年瑞士探險隊戴著英納格表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1956年及1960年兩度成為日本越冬隊探險南極時的指定計時器。而最令世人驚歎的是1957年,為紀念著名的“五月花”號帆船,“五月花”二號船在英國德文郡的布裏克瑟姆船場下水,展開了橫渡大西洋之旅。這次航行中,“五月花”二號的船長把一隻英納格表係在船舵上。這隻表浸泡在海水中長達50多天,到達美國時,仍然保持著精準的走時。根據船長所言,英納格“抵受了海水和遊船的任何撞擊……盡管如此,它仍時刻分秒不差地運作,甚至到了現在仍然如是”。世界各國對英納格的認同和喜愛,再加上李惠利先生令人信賴的銷售服務,使之成為當時中國中檔表的中流砥柱。老百姓親昵地稱英納格男表為大英格,中型表則被稱為小英格,年輕人都以佩戴英納格手表而自豪,不少人娶媳婦時,都喜歡買一塊英納格手表當作聘禮。

1962年,英納格開始製造自己的機芯,被稱為“Rubirotor”,製造出來的機芯不僅用在英納格手表內,還供應給其他瑞士品牌的手表製造廠。進入1970年,英納格比其他手表品牌更率先推出超薄型手表款式。同樣是在1970年,英納格成為首批售賣瑞士製造石英表的瑞士表廠,此石英機芯Beta21是由瑞士一家名為CentreElectroniqueHorloger(CEH)的實驗室研製,並於1967年榮獲NeuchatelObservatory的最精確石英表芯獎。麵對如此好的機遇,曆來固守傳統、崇尚雍容華貴的瑞士手表業決策者們卻壓根兒瞧不起這種簡陋的“玩樂商品”,一甩手就把它拋棄了。但日本人獲取這一情報後,卻把它當寶貝一樣抓住不放,而且花了大力氣、大價錢,大規模地投入了生產。正當瑞士人斜著眼睛嘲笑日本人時,手表業的電子時代不可阻擋地降臨了。

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推出了一種新型的以石英震蕩為時源、以微型電池為動源的電子手表——精工表、西鐵城、卡西歐,開始大規模地投放國際市場,並以其價廉物美的優勢,很快使素有“鍾表王國”之稱的瑞士鍾表業銷售額急轉而下。據資料統計,1968年,日本手表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幾乎為零,瑞士表則占據了65%的份額,利潤更是高達80%以上。但是在1947—1979年間,瑞士的手表產量在日本手表的衝擊下,從8400萬隻下降到6000萬隻,從業人員從8萬減少到5萬人。其中,僅1978年就有172家手表廠關閉。到了1980年,出口額甚至還不到1974年的水平。八十年代初期,瑞士表走到了低穀,而首當其衝損失最大的,正是英納格這樣的中檔表。李惠利先生經常靜下心來思考“鍾表王國”瑞士日薄西山的原因。這裏麵,除了瑞士鍾表廠商誌得意滿,故步自封外,主要還是不與時俱進,對新生事物不屑一顧所致,必須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