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走向全國的董氏兒科 三、六代經驗凝聚結晶,儼然兒科之《易筋經》(3 / 3)

孩子最嬌嫩的髒腑主要有三個:脾、肺和腎。脾有供給全身營養物質的功能,幼年的孩子,對營養需求很大,而脾胃的運行和消化功能又不健全,就很容易導致脾胃不足而顯得虛弱;肺有保護肌體表麵,防禦外來疾病的作用,但孩子對外界調溫能力差,便會引起肺常不足的生理現象;小孩也會腎虛,腎是人體生長發育之本,但腎又與脾胃輸送的營養情況有關,脾、肺常有不足,便會引起腎虛現象……

孩子最易生病主要有兩個階段:6個月後的嬰兒,隨著斷奶,母體帶給嬰兒的免疫功能逐漸減弱,自身形成的抗病能力還比較低;另一階段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在幼兒園裏運動出汗後,沒及時擦幹,或者午睡起來,穿衣慢容易受涼,另外,進入群體生活也容易交叉感染。

這幾年,過敏性體質孩子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家長沒有給生病孩子合理用藥,孩子反複生病後,機體變得敏感,形成了自身不足——易受交叉感染——自身更不足——更易受交叉感染的惡性循環。要讓孩子少生病,就要隨季節變化、隨時(早、晚)變化、隨體質(虛、實、寒、熱)的不同,而適當增減衣服。

《強身健體按摩術》詳細介紹了補脾經、摩腹、按揉足三裏與捏脊的作用與手法。補脾經,重在補脾,使營養的輸送更流暢有力,手法是,在孩子的拇指末節螺紋麵(有指紋的一麵),操作者同樣用拇指對其進行旋轉式推拿,每日200~500次,有健脾和胃作用。

摩腹,旨在促進腸胃蠕動,增進消化吸收,其手法是,操作者用除拇指外的四根手指末端,在孩子的腹部旋轉按揉。200~500下每次,順時揉摩為瀉法,適用於大便幹結者;逆時方向為補法,適用於脾虛者。

按揉足三裏,此法有健脾燥濕、生發胃氣功能,俗話說“常按足三裏,好比吃個老母雞”,其手法是,操作者用拇指末端,在孩子的足三裏穴位上,按50~100下每次。

捏脊,作用是調節髒腑生理功能,特別是能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提高人體抵抗力,對失眠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其手法是,讓孩子俯臥,操作者用雙手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孩子皮膚,拇指前移,提捏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至大椎兩旁即為捏脊一遍,5~7遍每次。為增加刺激量,也可以捏三提一,即捏三下,提一下,用力為孩子稍有提起的感覺即可。以上四法可每天或隔日一次,睡前操作為佳,操作時可用滑石粉或爽身粉作介質,1至3個月為一療程。

《育兒口訣》是:若要小兒安,常需三分饑與寒;常活動多鍛煉,氣血通暢了,腸胃功能也就正常了;適量調補飲食,葷素搭配,不要偏食,自然攝入強過服藥。

董幼祺,現任寧波市中醫院副院長、黨委委員,兒科主任,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寧波市名中醫,浙江省中醫研究院研究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醫醫院、上海市名中醫診療所特聘專家,寧波市董氏兒科診療研究所主任,寧波市中醫兒科重點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雜誌》特聘審稿專家。寧波市政協委員,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獲得第四屆中國醫師獎、寧波市有突出貢獻獎專家、寧波市第二屆白求恩式醫務工作者、寧波市衛生係統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董幼祺之子董繼業,1982年出生,是董氏兒科第七代傳人。2005年畢業於湖北中醫學院。2010年9月,與其父合作,撰成《董氏兒科》一書,該書有51.2萬字,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董繼業,目前隨其父董幼祺在寧波市中醫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