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1965年7月,董維和應邀會診。患兒姓施,3歲,高熱經旬,抽搐陣發,甚時角弓反張,西醫診斷為乙腦,因大便秘結一周,西醫藥治療未獲顯效,搶救過程中邀請中醫會診。董維和依據證、脈、舌辨證以後,認為是溫毒鴟張,裏熱積盛,亟當析熱通腑,逐邪外出,遂施以白虎合承氣湯,另加紫雪丹,一劑即解出黑色大便半盂,熱勢頓挫,再劑以後,抽搐漸止,熱勢平穩,後經調治經月而愈,未留後遺症。
再如1967年9月,一彭姓嬰兒,因滿月時喝變質粥湯而致水瀉,經住院治療8天,病情反而加重,西醫已告知病危並已出院,其家人抱著一絲希望,慕名請董維和診治。經詳細診審,董維和認為,該嬰兒因瀉無度,肉削骨立,息微淚無,舌幹無苔,脈微溲少,已呈陰陽元精大耗,病情危重,當務之急,陰陽並補,益胃扶津,宜藥少力專,複其生機。於是,處以移山人參、西洋參燉後頻服,另淮山30克煎汁服。一劑服後病就稍有起色,複以二劑,泄瀉漸減。經悉心調治3月,病嬰完全康複,形體活潑如常嬰。
1972年12月28日,董維和因肝癌不治病逝,享年53歲。遺稿有《小兒麻疹防治》《金匱之剛柔二痙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診治的探討》以及10餘篇臨床心得。
董維和之子董幼祺,1953年2月出生,為董氏兒科第六代傳人。
1973年,董幼祺由寧波市衛生局派遣,赴上海跟隨其祖父董廷瑤學習中醫兒科,同時參加上海靜安區中醫班學習。1976年學成返回,翌年調入剛成立的寧波市中醫院至今。其間,於1980年重赴上海,再度跟隨董廷瑤進修中醫兒科一年。
董幼祺勤奮好學,加上其祖父董廷瑤親傳,深得董氏兒科之精髓。
董幼祺能刻苦鑽研,不但順應了兒科疾病譜的變化,而且有突破與創新。他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既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一些新病種,需要在臨床中細細摸索,不斷地研究、總結,得出它的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找出其正確的治療方藥。要做到拘古不泥,做好辨證論治,推理論病;要根據每一個病例的特殊性,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促使某些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收到更好的效果。
董幼祺從事中醫兒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8年,診療病人80餘萬人次。參與或主持國家、省級科研課題多項:《董氏指壓法治療嬰兒吐乳症臨床研究》《潔腸湯合劑治療小兒黴菌性腸炎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精簡補腎固表方治療小兒反複呼吸道感染的方證效研究》《固本防驚湯預防小兒高熱驚厥複發的療效研究》……
38年來,董幼祺堅持以“推理論病,推理論治”作為指導思想,在充分認識各類兒科病種規律性基礎上,運用董氏兒科的經驗積累和獨特辦法,治療各種常見病與疑難雜症,尤其在小兒發熱、驚厥、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急慢性泄瀉、急慢性胃炎、腸係膜淋巴結炎、厭食、抽動症、過敏性紫癜、癲癇、川崎病等的治療上收獲顯著效果。
38年中,董幼祺先後在國家級、省部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出版參編著作8本。
由於能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繼承與發揚齊頭並進,從而把董氏兒科的診療水平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2012年5月17日《都市快報·寧波·熱點》以“寧波最有名兒科專家董幼祺推薦了一套幼兒《易筋經》”為題,用整整一版介紹了董幼祺的《育兒經》《強身健體按摩術》和《育兒口訣》。
《育兒經》說:“幼兒五髒六腑都很嬌嫩,各器官和生理功能還處在不完善階段,6周歲以下孩子,特別容易生病。平時在門診中,最常見的,主要還是消化係統和呼吸係統疾病,如厭食、腹瀉、營養不良、感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