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後記
本來不打算再寫些什麼的,然而禁不住朋友勸說。
想想也是,盡管擱筆15年,畢竟也曾寫過,何況是寫衛生史方麵的,算是本職。因而先撰寫了《醫林怪傑範文甫》,繼之有《鄞州曆史上的中醫及其名家》《鄞州民間疾病追蹤》《鄞州西醫及其早期機構溯源》等,先後發表在鄞州區地方誌文獻整理委員會主辦的《鄞州文史》上。
接觸鄞州衛生史方麵的資料,算來也有25年了。
那是1988年,新中國成立後鄞州第一次組織人員編修地方誌,因《鄞縣誌·衛生》編寫需要,我被借調到鄞縣衛生局任主筆。完成《鄞縣誌·衛生》之後,轉入局辦公室、局醫政科教科任職,直至2008年年底退下來又趕上第二次修誌,重操舊“業”,掛了一個鄞州區衛生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虛銜。
此生碰上兩次修誌,榮幸之至。後圓滿完成了《鄞州區誌·衛生》的編寫。但《鄞州區衛生誌》的編纂因有製限,未能如願。
2012年初春,文友徐劍飛女士來電,說是為了做大做強鄞州地方文化,區文聯計劃推出《鄞地醫家傳記》,要我動筆。文友相邀,是信任的體現,自然不能推辭,何況將退休,閑著也是閑著,於是與區文聯簽訂了一份協議。其主要內容是10餘位醫家20萬字以上,時間一年,2012年12月30日前完成並提交送審稿。
字數不算多,時間也寬裕,但畢竟沒有退休,時間不能完全自由支配,因而又回到了18年前——開展業餘創作。
重拾舊時愛好,所產生的也就是往日感受。警敏的滑壽、木訥的呂複、弓馬嫻熟的高武、賴在藥攤前的少年陳藏器、在大雄寶殿點數菩薩的幼年趙獻可……一個個如同朋友,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裏。隻可惜本人學識粗淺,雖如期完成了9篇10餘位醫家20萬字的文稿,但難免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尤其是在中醫中藥以及古文、醫古文的熟悉、理解和翻譯上,可能存在不少疏漏或謬誤,懇望有識之士斧正。
本書承蒙戴鬆嶽先生靜心校讀,一一指出錯訛、疏漏與不當之處,特在此言謝。同時還要感謝給我支持與幫助的史曉卿先生,以及直接或間接提供資料、線索的同道、同事、朋友們,雖不予一一列名,但情意亦然。
癸巳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