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走向全國的董氏兒科 三、六代經驗凝聚結晶,儼然兒科之《易筋經》
1919年7月16日,董維和出生,是為董氏兒科第五代傳人。
董維和,字味和,號純學,1934年畢業於寧波效實中學,旋即從師於甬上名醫王宇高。是年15歲(以周歲計數,下同)。
王宇高,字墉伯,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卒於1984年,奉化人。少年時,跟隨新昌舉人俞函三學習古典文學,兼向陳淮藩學習中醫,曾當過小學教師。1926年起,在寧波城區設診所行醫。兩年後,任鄞縣中醫協會主任委員,主編該會的刊物《中醫新刊》和《中醫保健》。1929年積極參與“廢止中醫案”抗爭,為鄞縣(寧波)參與這一事件的代表人物。1937年與吳涵秋、莊雲廬、鍾一桂等一起組織創辦“寧波國醫專門學校”,招收甬地學生為主,講授《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金匱要略》等中醫中藥的經典著作。1948年被聘為民國政府總統府秘書處編審,但仍堅持在南京板橋新村應診,是年底返回寧波重振醫名。解放初,任寧波市政協常委,1956年起任浙江省中醫研究所內科研究室負責人,所著有《論醫雜著》等近10種。
在王宇高那裏,董維和白天隨診,學習診療技術;晚上攻讀經典及諸名家的學說。經過兩年時間的勤學苦練,董維和對《內經》《傷寒》《本草》《溫病》等經典醫籍的主要內容(條文)能熟練背誦,對各類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療有了一定的認識,尤其是對王宇高豐富的臨床經驗、所遇到的典型病例,進行一一摘錄或默記在心。
從1937年起,董維和回到西馬弄兒科診所,跟隨其父董廷瑤專攻兒科,臨診抄處方,有空讀醫書,背誦藥性賦、湯頭歌……隨父遷居上海後的這幾年,董維和熟讀了錢仲陽的《小兒藥證直訣》和陳飛霞的《幼幼集成》等醫著,頗有心得。1941年9月又考入了上海中國醫學院,1943年7月畢業,成為該院的第17屆畢業生。至此,董維和曆經了儒醫親授、家學督教、學府深造,整整9年,醫理、醫術日臻完善,已經出色地成長為名副其實的董氏兒科的又一代傳人。
1943年8月,24歲的董維和毅然離開慈祥的父親與繁華的上海,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寧波,在東馬弄2號開設了兒科診所,並應邀在當時的鄞縣中醫師公會擔任編輯委員。
1953年5月,董維和響應黨的“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的號召,發起組建了寧波市鼓樓聯合診所(現稱海曙區鼓樓醫院),自任副所長。其後,曆任寧波市第四、五、六屆人大代表兼第四屆政協委員,其間還被選為第五屆人大財政預算審查委員、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並先後被評為寧波市個人衛生科普模範積極分子,市、省級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浙江省名中醫。
學術上,董維和遵祖訓,熟悉“推理論病,推理論治”,對痧、痘、驚、疳等諸病中的諸多疑難,恒能匠心獨運,自成一體,疏方遣藥,精細微妙,隨機應變。用藥,少的一二味,多的也才八九味。董維和的觀點是:救治之藥,不在多而在於精,古今之方,單味複合,驗之有效,都能錄用。
辨證上,董維和強調並力求詳審、細察、勤檢、多聞。即詳細詢問小兒的發病過程與曾經治療或用藥的情況,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不憑經驗,隨便處方給藥;仔細觀察病兒形體、動態、精神、舌象,乃至大小便,並認為小兒稚陰稚陽,無七情內傷,其致病性質、部位、程度以及轉歸最易從舌體上反映出來,舌候五髒六腑,當為臨床辨證之主要依據。同時,勤快檢查發病部位,不拘泥於望聞問切,必要時望觸叩聽;聞聽患兒的嗓音和呼吸、咳嗽等聲音,嗅聞患兒的大小便氣味等等,必要時進行理化檢查,中西參和。
治療上,董維和擅長於抓主證、識病機、明立法、巧施藥。對小兒急驚、麻疹、疳積等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在當時甬地獨樹一幟。對其他兒科病的治療,也有獨到之處。《浙江曆代醫林人物》載:患兒金某,3歲,形身消瘦,肚大筋露,毛發枯黃,發熱嘔吐。諸醫或謂其感冒,或謂其傷食,治之皆不見效,遂轉請董維和診視。董維和認為,此病既非感冒,也非傷食,而是“蟲積”。先用四逆散加烏梅安蛔丸治之,脘痛止,寒熱退。複診用使君子等蛔蟲消積法。瀉蛔蟲30餘條後,小兒所感到的諸多不適恍然若失。再調治半月,金某就胃納大增,生長發育一如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