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走向全國的董氏兒科 二、入滬遂成兒科泰鬥,譽滿中國當代醫林(2 / 3)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是年,董廷瑤母親在董家跳去世,享年92歲。

1951年,董廷瑤出麵,組織發動了20餘名中西醫從業人員,共同投資創辦了上海市新成區第二聯合診所,自任副所長。

因為有董廷瑤這樣的名醫通力協辦,該聯合診所業務能力超強,病人信任度高,社會盛譽也高,自給自足有餘。

1958年12月,因氣候反常,連連大雪,上海市城區麻疹大流行,疹多不透,毒向內陷,且迅速並發肺炎或腦炎,死亡率之高為曆年罕見。為了做好防治工作,上海市衛生局作出決定:調董廷瑤去江寧路的新成區大公醫院,負責麻疹危重病人中醫中藥方麵的搶救工作。

這一去,董廷瑤就一頭紮進病房,不分晝夜地搶救病人,並以“推理論病”的辦法深入鑽研,得出了“此乃血分瘀阻,毒不外泄,危症由此造成”的結論。隨之,采用解毒活血方藥,力促麻疹明透,毒泄熱和,使麻疹病人的死亡率由大流行初的10%以上降低到零。1959年3月,搶救工作結束,經總結統計與對比,董廷瑤負責的這一部分麻疹病人死亡率低至3%,為整個上海市最低,獲得了市衛生局的表彰。由於兒科醫技超群,臨床成效卓著,同年5月董廷瑤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傳染病大會。

也就是在1959年,上海市晉升首批主任醫師,董廷瑤名列其中。是年開始,已經擔任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的董廷瑤,兒科診療業務之忙名聞全上海。

“文化大革命”期間,董廷瑤因為家庭成分是地主,自身是反動學術權威“臭老九”。加上新中國成立前,其母90誕辰時,曾在董氏宗祠高懸過蔣介石親筆所寫匾額;新中國成立後,以治病為名,與“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勾勾搭搭等等“罪惡”,少不了受折騰與折磨,整整10年。

有那麼幾次,董廷瑤連死的念頭都有過。不過,一想到死,董廷瑤免不了想起11歲就夭折的長兄、53歲病死的長子維和、1920年63歲病逝的父親和解放那年去世的92歲母親。隨之,腦海中也會出現21歲那年被匪徒綁架的舊事,以及每天都有所見的在死亡線上掙紮的病兒……他也想,若如長兄那樣夭折就不知人生為何物,若如維和那樣早逝自然沒有了這些折騰與折磨,也就不會出現1959年麻疹病人死亡率由10%以上降低到零這樣的事……10%該是多少個鮮活的小生命呢?如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救治,其中的大部分很有可能如同長兄那樣夭折……那一年還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傳染病大會呢……那一年,要是死於劫匪之手,更沒有了之後的五六十年時間……如此驚險、隨時都可能終結生命的日子,非人的生活,卻沒有死的念頭,全然是生的欲望……生,也就是這麼一次,生命隻有一次,且去而不返,即使像母親那樣活到92歲,也不過再短短的30年,60餘年時間也彈指一揮間……每每想到這裏,一切隨之豁然。

因而在這整整10年中,董廷瑤雖然每天感受到活著之沉重,但時刻領悟著生命之寶貴。董廷瑤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職業與病人,盡管內心激蕩如潮,表麵卻似死水一潭,任憑折騰與折磨,坦然麵對,不但沒有被擊倒,反而更為精神。其後,隨著生命的回歸、生活的回歸,整整10年時間的壓抑、積聚起來的生命之火如紅日噴薄而出——年逾古稀的董廷瑤青春再現!不但堅持著一步步地向上登攀,登上了一生事業的頂峰,而且如願以償,達百歲高齡。

1977年,董廷瑤當選為上海市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上海市委委員。從那時候開始,董廷瑤彙集以前在各地各雜誌上陸續發表的50餘篇論文,如《名老中醫醫話》《名中醫談保健》《名醫特色經驗精華》《董氏兒科經驗簡介》等等,編撰兒科專著《幼科芻言》。

1981年董廷瑤擔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長、上海市中醫醫院顧問、《上海中醫藥雜誌》編委會顧問。

1983年8月,《幼科芻言》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共30萬言。這一年,董廷瑤81歲。

《幼科芻言》,分為概論、治療經驗、醫案、醫論、醫話,並附內科醫案醫論等,均是董廷瑤日常診治中有所感悟的精華內容。書中所記述的兒科醫案百餘例、內科醫案60餘例,均是董氏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在臨床實踐中的直接體現。該書結構簡潔,論述精辟,法理具備,方藥齊全,時人評價“是中醫臨床醫生學習借鑒老一輩中醫大家的重要參考讀物”,並獲上海中醫藥研究院科研成果二等獎。

1984年,中央衛生部拍攝《杏林春暖》的電影,在上海,列入拍攝對象的老中醫共14名:張伯臾、張讚臣、董廷瑤、顧伯華、朱春霆、徐仲才、薑春華、陸南山、聞茂康、陳蘇生、施維智、劉樹農、沈六吉、唐吉父。董廷瑤名列前三。

199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又出版了董廷瑤的另一專著《幼科擷要》,該書獲1993年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1年,董廷瑤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6年,上海市衛生局為董廷瑤製作《兒科泰鬥——記中醫專家董廷瑤教授傳記》紀錄片,於1997年6月18日董廷瑤95歲壽辰之際,在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舉行首播式,以誌其業。

董廷瑤從事中醫兒科80餘年,經手病人上百萬名,形成了明理、識病、辨證、求因、立法、選方、配伍、適量、知度“九要”理論體係。其主要意思是,醫者務必掌握生理病理、脈舌之理、方藥之理,明理方能識病,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診治規律,為診治各類疾病提供思路;辨證求因是關鍵,通過四診,從外到內,見證推理,以常衡度,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立法選方配伍,絲絲入扣,對症下藥,才能每獲良效。與此同時,總結小兒用藥經驗,形成了小兒臨床用藥“六字訣”,一是“輕”,處方應輕,藥量應輕,以應小兒特點;二是“巧”,治病尋索巧思,明其病因,用藥巧妙;三是“簡”,用藥切忌蕪雜,分散藥力,影響療效;四是“活”,見微知著,病變藥變,穩操勝券;五是“廉”,不濫施昂貴之品,雖病家初多疑之,但終則奇之;六是“效”,非唾手可得,須諳於醫理,嫻於實踐,更須有仁者之心,靈變之術。

董廷瑤提出,病雖然發生於內,但必然顯形於外,醫者可以從外而察知其內之著落,所以對於臨床應診,應以望診為重。一是望形神動態,以獲整體印象;二是望麵色舌苔,兼視涕痰二便,以辨陰陽寒熱虛實;三是分部麵診、山根色診和望舌質苔色——此“二診一望”,董廷瑤不但看重,而且有精深造詣。

80餘年的從醫經曆原本就具有說服力,積累起來的臨床經驗、心得體會,點點滴滴,集腋成裘,毫無疑問是經典。既融入了董氏兒科世代相傳的精髓,豐富了董氏兒科的診療特色,也向後世中醫兒科醫生提供了臨床實踐的經驗,具有廣泛的指導作用。

如立法遣藥顧護脾胃。這是董氏兒科特色,也是董廷瑤臨證中的一大特點。董廷瑤認為,小兒幼芽嫩質,稚陰稚陽;百病以胃氣為本,先天強者不可恃,先天弱者毋庸過憂,適當調攝脾胃,使後天化源充分,亦能轉弱為強,診治之間尚須刻刻顧護胃氣,一見不足,及時救護,選方用藥時存養胃護津之意;習用山藥、扁豆、石斛、花粉等氣味甘淡之品,深合脾胃之性,參入陳皮、佛手,潤燥互濟,和中悅胃,扶虛培本,祛病強身,效果顯著。

如善於化裁活用經方。擅長於仲景方的運用,是董廷瑤臨證中的又一大特點。急性熱病投白虎湯、承氣湯,立挽危重;暴瀉、重症肺炎導致陽虛欲脫,急以四逆湯、參附湯搶救,每每能得心應手;急性腎炎習慣用越婢湯、防己黃芪湯;泄瀉善用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五芩散之類……其中,尤其是對桂枝湯之變化運用,獨具見解,不局限於太陽表虛之證,內傷雜病亦常用桂枝湯這一類方劑。如常見的小兒厭食,董廷瑤以桂枝湯加味作為基本調燮方,因為桂枝湯能調和營衛氣血,促進脾胃運納之力,使氣血和,脾胃蘇,而思食,獲效顯著。

如對小兒熱病診治,董延瑤既從傷寒六經分辨,又自溫病三焦論治,融會貫通。他識病有定法,療疾有主方,認為外感高熱,邪自外入,初起邪在淺表,強調祛邪安正,擇途逐盜,宗經旨“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給病邪以出路。救治麻疹、乙腦、肺炎、高熱驚厥等熱病急症,以發汗、攻下、利尿、湧吐,甚而用發疹布痧和痘疹引漿等辦法給邪毒以出路。如麻疹逆證兩顴青白,辨為氣血鬱滯,創用解毒活血法,血活疹透,使之迅速化險為夷,轉危為安。董廷瑤就是運用這一救治辦法,挽救患兒,促使麻疹的死亡率降低至零,為中醫搶救麻疹重症做出了重大貢獻。

又如小兒腺病毒肺炎,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冬、春兩季發病率高,起病急驟,高熱持續不退,抗生素不起作用。董廷瑤在家方基礎上,結合自身臨床所得,創製了“熊麝散”,用來救治小兒腺病毒肺炎,獲得成功,使中醫救治熱病重症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西醫認為治屬棘手,我們自製“熊麝散”,一劑熱和,三劑熱淨而愈。”對於自製的“熊麝散”,董廷瑤曾經這麼自豪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