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走向全國的董氏兒科 一、村野崛起兒科專家,醫名傳揚甬江兩岸(2 / 3)

鄞地醫生“趕市”的形式各不相同,有步行的、騎馬的,也有雇用腳劃船的;內容卻基本相似,不是去約定的藥店坐堂,就是進受聘的當地診所、醫寓主診,替人切脈診病開處方,很少好似“打街拳”那樣,在街頭設攤賣藥兼治病的。通過“趕市”,醫術高超的,很快醫名遠揚,不管在自己的醫寓、診所臨證,還是去別人的藥店、診所坐堂主診,總會有人上門就診、慕名求醫,自然而然地,或有人邀請,或自行拓展,一步一步遠離家鄉,直至在寧波三江口(城裏)懸壺掛牌。再邁出一步,也就是跨入了上海大碼頭。醫術遜人一籌,病人信任度低的,通過這樣的“趕市”,養家糊口也就不成問題了。當然,醫術高超但沒有去寧波三江口行醫的也有,城裏的醫生來農村“趕市”的也有。

董丙輝“趕市”起先是步行,後來家裏養了一匹馬。他常去“趕市”的地方為奉化的白杜、西塢、方橋等處,由於那時候甬上農村,沒有一個地方是天天舉辦集市貿易的,因而也就是今天去白杜,明天去西塢或方橋,有時也去周邊的胡家墳、蔡郎橋、走馬塘或者薑山、甲村、橫溪等地。

董丙輝的孫子董廷瑤在《我的一生》中說:“先祖丙輝公是中醫,業務不振,家境窮困。”

不過,據傳說,因為董丙輝慷慨,不吝嗇,且樂善好施,為人有口皆碑。平時,與街坊鄰居相處,總是溫和恭順,絕不斤斤計較;對待病人,總是和顏悅色,知曉是貧病者,給予義務診視,有時還助以藥資。

“醫者有仁心,才能有仁術……”

這是董丙輝傳授醫術時,告誡兒子的話。

董丙輝的兒子董水樵,字乾增,號質仙,清鹹豐七年(1857)出生,為董氏兒科第三代傳人。堂名“四勿軒”,戶名“隆盛房”。

《董氏兒科·家學淵源》也說道:“董水樵……家譜記述:誌在岐軒,功深靈素,橘井之深,杏林之精,芳名遠播。”

董水樵的醫術,最初來自於父親董丙輝。其後,曾離開董家跳,去本縣兒科前輩石霖汝處深造,因能勤學苦研,深得石霖汝喜愛而竭盡傳授。“三年業就,懸壺家鄉,中年以後,醫名漸噪,收入因此較豐,積資寬裕,購置田地,已成小康之家了”。

董水樵學有淵源,凡經典醫籍與各名家的臨床經驗無不精度熟思,尤其對葉天士衷心折服。他認為,葉天士的學說不但彌補了前人之不足,而且用藥清靈,臨證每多師法。時人評說,董水樵的兒科診療水平已到出神入化程度,隻要察看一下小兒食指關節紋即能知道該小兒所得之病。

董水樵精兒科,也精內婦方脈,行醫30餘年,屢屢治愈其他醫生所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症。被譽為當代兒科泰鬥的董廷瑤,在他的《董氏兒科經驗簡介》中,對其父的評價是“處方用藥,崇古而不泥古;應溫則溫,應涼則涼,不惑於一家之見而墨守成規”。

在當時,董水樵是甬地城鄉皆知的兒科醫生,奉化不消說,即使寧波城區、慈城、嵊縣等地也常有人慕名來求醫。特別是中年之後,村中的河道、村前的奉化江支流上隨處可見求診者的船隻,董家跳這個村名,也因董水樵而漸見響亮。

民國《鄞縣通誌·文獻誌》第294頁說:“董水樵,以兒科名其學,受其父丙輝而加精研,察食指關紋即能知所受病,方宗葉天士。”

如同其父董丙輝,董水樵為人也有口皆碑。對待病人如同親人,尤其是對董家跳本村病人,無論親疏,免費診治,遇到貧病患者,就慷慨解囊饋贈藥資。

與其父相比較,董水樵的醫術更全麵,小兒科特色更鮮明,對“痘疹驚疳”小兒病四大要證,診療如神。

痘,指天花,鄞地民間稱“麻皮”,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舊時常有發病,現今已被消滅。天花之所以稱“痘”,與發病時體征似豆有關。東漢時稱虜瘡,隋稱宛豆瘡,唐稱天行發斑瘡,宋稱豆瘡,明清及之後稱天痘、天行痘、痘瘡、痘疹、豌豆瘡、登痘瘡、百歲瘡、痧痘等等。之所以改稱天花,據說源自陳黯,宋陶嶽的《五代史補》說“陳黯,東甌人。才思敏速。時年十三,袖卷謁本郡牧,時麵上有斑瘡新愈,其痕炳然,牧戲之曰:‘藻才而花貌,何不詠歌?’黯應聲曰:‘玳瑁寧堪比,班犀詎可加。天嫌未端正,敷麵與裝花。’”這樣的詩,郡牧自然讚歎不已。其事成為美談,廣泛頌揚,以致將痘、麻皮等改稱為“天花”。

對於天花的診治,董水樵有獨到之處。

董水樵認為“痘之將發,類似傷寒,壯熱惜寒,身痛頭疼,唇紅臉赤,嗬欠驚惕,臥則不安。若耳後起紅筋,中指、鼻尖、耳、尻骨冷,頸項有核起者,名曰‘痘彩’,此皆出痘之先兆”。董水樵不但熟悉痘症與身體五髒六腑之間的關係,而且深諳痘症之順逆。譬如順者,一日如麻,二日如粟,三日如豆,四日要出齊,五日要圓渾,六日要起漿,七日要漿足,八日要老漿,九日要回頭,十一二日要漸漸收落痂。如果出現“壯熱目赤,神倦煩躁,昏狂譫語,不思飲食,衄血便血,喉痛舌黑,驚惕嘔惡,鼻燥唇裂,音啞痰嗚,喜飲吐蛔,蚊跡蚤斑,麵色焦枯”等症狀,則為危逆。

察看舌苔,是董水樵的診痘絕活:舌紅活尖薄為佳,白膩苔毒重,黃膩苔亦重,黑苔極重,焦裂危急。

“先辨虛實,審寒熱,識預後,因人因證而施治”,這是董水樵的治痘之法。如有一葉姓小兒,5歲,痘見3日就診,見“痘點繁紅,身發壯熱,腮紅臉赤,舌絳苔黃,毛焦色枯,燥渴欲飲,睡臥不寧,小泄赤滿澀”,董水樵認為“此血分熱盛也”,應用“涼血解毒湯主之”,遂給予“歸尾二錢、大生地四錢、杜敘花錢半、丹皮三錢、赤芍二錢、桔梗八分、木通錢半、大腹皮三錢、連翹三錢、川芎八分、荊芥一錢”,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