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走向全國的董氏兒科 一、村野崛起兒科專家,醫名傳揚甬江兩岸
兒科,曆史上稱為少小、小方脈、幼科等。醫者認為,小兒脈微難見,診察時又多驚啼,靠脈診難以辨證;小兒骨氣未成,形聲未正,悲啼喜笑,變態無常,靠望診了解病情有困難;小兒不能言語,有言語也難以取信,憑問診了解病情更難;小兒髒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用藥稍有不當,就可以使病情複雜化。
現存最早的兒科專著為唐末宋初的《顱囟經》,主要是論述小兒脈法及驚、癇、癲、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診治。
曆史上,鄞地境內的兒科疾病,除了麻疹、天花、驚風、疳積“麻痘驚疳”四大證之外,常見的還有瘡、傷風、咳嗽、吐瀉、蟲癖、腮腺炎等等。民間習慣於把痘、疹、瘄等疾病歸入兒科就診範圍,或將痘科、痘瘄科、痘疹科等視同兒科。
鄞地從事兒科專業的醫生不少,負盛名者也多。遠的不說,明清以來,入誌存史或有醫著傳世的兒科名醫有應詩洽、陳氏、仇廷權、趙貞觀、蔡繼周、應統枚、胡紹全、盧銑、邵誠基、範洪宿、金竹亭、董丙輝、陳季桐、李蓴舫、李鏡清、陳奕山、沈望橋、李張冬英、吳曉山等幾十人之多。應詩洽著有《幼科易簡集》,被人譽為“明代錢仲陽”(錢仲陽,宋代人,著《小兒藥證直訣》,世稱兒科之聖);陳氏擅長小兒按摩術,並撰《小兒按摩經》《針灸大成》;趙貞觀有《痘疹論》刊行與世……
更有世代在鄞地從事兒科專業,子承父業、不離不棄,理論上獨樹一幟,臨證有自家絕活的。源自清乾隆年間(1736~1796)的金氏兒科,至道光(1821~1850)末的金竹亭,已曆4代,其子金文英、金瑞棠也傳其業;李氏小兒針科,至清末民國初從業的李張冬英,已經是第7代……兩個世紀過去,至今依然代代傳承,依然出類拔萃的當數董氏兒科。
董氏兒科的發祥地在鄞縣南鄉,與奉化白杜毗鄰的董家跳(今屬鄞州區薑山鎮)。
這是一塊古老的土地。雖然,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居住,但在奉化白杜成為鄞縣治的秦(公元前221)至隋開皇九年(589),約800年間,其地始終是曠野中的小村。其後800年,依然名不見經傳,直至元末明初。
該地三麵臨江(奉化江支流),江的對麵阡陌縱橫,盡頭是天台山餘脈如屏風一般連綿起伏,西北麵為廣袤大地。
明洪武年間(1368~1398),董氏先祖自陝西隴山遷入,因其地可遠眺幾十裏外孤峰插雲、狀似天鵝展翅的金峨山,故而起名“董家眺”。
不過,民間另有一說。說早在董氏遷入之前,此地就由範、戴、周三姓人氏居住,董氏男“跳”入範家為女婿之後發了家,其中有被譽為“董百萬”的,還曾做過官,遂改“眺”為“跳”。
《寧波市鄞州區地名誌》說,改“眺”為“跳”是因為村落遷移,時間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5)。
更有人質疑,範、戴、周三姓人氏居住時,也應該有村名,應該不會叫董家跳吧……
眾說紛紜。
清嘉慶三年(1798),董氏兒科的創始人董雲岩出生在這塊土地上。自然,這是毫無異議的。
據董幼祺、董繼業所著的《董氏兒科·家學淵源》介紹:“雲岩係出名宗,代傳望族,為人剛方,秉性孝友,治田盡職,兼以釀酒,並能治病,惠及鄉裏。”
光緒二年(1876),董雲岩去世,享年78歲。
董雲岩之子名丙輝,生卒年月無確考。《董氏兒科·家學淵源》介紹:“董丙輝……家譜記載,品重儒林,名譽鄉裏,早能勤學,壯年兼醫,得範公之要術,長桑授靈異之方,扁鵲妙藥,因之不但善治內婦,更專兒科,在當地及周邊頗有名望,每日求診者絡繹不斷,為董氏兒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在董丙輝這一代,兒科特色已經顯現。
經推測,董丙輝的壯年當在鹹豐與同治年間(1851~1875)。那時候,以董氏為大姓,經數百年繁衍生息的董家跳,已經居住了數百戶人家,千餘名男女老少,與散落在村子周圍田野上的幾十戶一簇、百來戶一堆的小村相比,儼然大鎮。一條沿河小街,南北延伸,約百餘米光景。街的兩旁有布店、米店、藥店、酒店、百貨店、雜貨店、水果店、南北貨店、鮮鹹貨店等等,還開設有客棧、學校、私人醫寓、牙科診所、廟宇祠堂等等,若逢集市貿易的日子,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熱鬧。
在這沿河的小街上,有董丙輝的醫寓。有時,董雲岩也過去坐一坐堂,為人切脈診病,開處方治病。
晚清時期的董家跳,讀書人不多,成為醫生的更少。然而,人們生病的不少,治病防病能力也遠不能與現今相比。但是,由於不良傳統習俗的影響,因病及時就醫的遠不如因病去寺廟燒香拜佛祈求菩薩保佑的多。而且,當時的董家跳,除了董丙輝這一家,還有其他人的診所、藥店的坐堂醫和每逢集市貿易日子出現的外來“趕市醫生”。所以僅僅在醫寓裏坐堂等候病人上門,是難以養家糊口的,而且行醫的範圍、接觸的病種也顯得狹窄,有礙於臨證技術的提高。因而,董丙輝也同其他的醫生那樣——去“趕市”。那時候的鄞地醫生,絕大多數有“趕市”的經曆。
“趕市”也就是“趕集”,是鄞地民間的習慣性用語,因為鄞人通行將舉辦集市貿易的日子稱為“市日”。舊時,鄞地的一些較大的人群集居地都有“市日”,大多間隔一至四天舉辦一次,或早晨或傍晚,持續時間為半天或一兩個小時不等,且有“大市”與“小市”的區別。“大市”的“市日”持續期相對長,有時能延續至午後。還有被稱為“露水市”的,即持續時間特別短,在天剛剛亮太陽還未露臉,剛好看得清稱杆上的稱花時,“市日”就開始了,太陽一露臉,“市日”也就結束了,“趕市”的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