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第一傷科——陸氏傷科 三、父傳子承曆八代,滬甬兩地遍桃李
陸海昌(1935~2013),幼承庭訓,練武學醫皆得家傳精要,21歲起獨自行醫。1958年進入邱隘聯合衛生院主持骨傷科業務,1987年起先後任邱隘骨傷科衛生院、鄞縣骨傷科醫院院長。
陸海昌也是練武之人,能演練世代相傳的具有陸氏特色的少林拳套路、槍械術,幾年前雖已過古稀之年,但演練起拳術來依然虎虎生風、神形兼備;理筋接骨、整骨上骱手法嫻熟,所炮製的丸、散、膏、丹依然能保持陸氏傷科原汁原味的特色。因醫名響亮,醫技精湛,療傷效果好,當時慕名去邱隘聯合衛生院就醫的鄞縣境內及周邊縣(市、區)的骨傷、筋傷病人絡繹不絕。
那時候,供車行的道路少,載人的車更少,私家車一概沒有,凡骨折病人就醫,多是捆綁著固定在門板或竹木製成的椅子上,由親屬或鄉鄰抬著、扛著,或乘坐木船、水泥船、國家經營的客運公司航船去就診。那時候邱隘聯合衛生院門前的那條河流上,每天上午船隻密布;衛生院的候診大廳、走廊、傷科的所有診室擁擠不堪。
有一年,一家醫院遇到了一位非常難以複位的下頜關節脫位的病人。那家醫院四五位外科醫生都到了場,輪番“處理”,麻醉藥都用上了,好長時間過去,下頜關節依然沒有複位。於是,用救護車請陸海昌診治。
一進那家醫院的門診科室,陸海昌坐也沒有坐,徑直走向病人,徒手開始“工作”。
那家醫院的負責人說:“陸醫生坐一坐,先喝一杯茶。”
說著,轉身拿起熱水瓶倒開水,誰知,一杯開水還沒有倒滿,就聽到“哢嚓”一聲,那位40多歲男子的下頜關節就複位了,哭笑不得的麵容頓時笑逐顏開。
在陸海昌的主持下,陸氏傷科以邱隘聯合衛生院為陣地,不斷發展壯大。1987年6月,該院以傷科為基礎,拓展成為邱隘傷科衛生院。旋即新院舍在邱隘盛莫路115號落成、開業。一年後,改稱鄞縣骨傷科醫院。
在沒有X光機對人體進行透視、攝片,沒有鋼板、螺釘對骨折斷端進行內固定的歲月,陸氏傷科的一代又一代傳人,以其自成一體的、獨樹一幟的診療辦法為人理筋接骨,以其行雲流水般的、帶有武術特色的摸、拉、推、捏、拍、挪、扳、拿等各種手法,結合指力、腕力、腰力、腿力,為關節脫位複位,給骨折錯位整複,然後用杉樹皮製作的小夾板加以棉壓墊固定、包紮。用藥,更具有鮮明特色,如丸、散、膏、丹,不論是外敷的,還是內服的,幾乎全是手工製作。但是,在醫學科學技術快速發展,X光透視攝片、CT先後全覆蓋,鋼板、螺釘內固定很快風行,製藥多機械操縱,多成藥,少煆、煨、煮、泡的年代,靠手摸、憑手感,以成方、湯藥為主的陸氏傷科,遭遇了西醫骨科的挑戰與衝擊。
麵對著這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陸氏傷科的第八代傳人陸健祖接過了鄞縣骨傷科醫院院長的擔子。
陸健祖(1957~ ),大專學曆,副主任中醫師職稱。1974年起從父學醫,是陸海昌親自帶教的五個弟子之一。從學醫的第一天起,陸健祖白天跟隨父親學習療傷的手法和中藥丸、散、膏的製作與應用,晚上背方劑、湯頭歌訣。1975年9月,學業初成的陸健祖被分配到鄞縣天童公社衛生院,開始獨當一麵地支撐起該院的中醫骨傷科工作。
5年過去了,陸健祖調回到邱隘聯合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