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第一傷科——陸氏傷科 二、登峰造極陸銀華,為一代療傷聖手(3 / 3)

對於損傷的氣血論治,陸銀華立足家學,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了“三焦分治”的理論,即“上焦之治、氣血痰,中焦之治、氣血糞,下焦之治,氣血尿”,並據此創立了“疏氣豁痰湯”“六仁三生湯”“海底方”等,在中醫骨傷科中獨樹一幟。

對於辨證用藥,陸銀華別具一格。他曾接手治療過一個傷後吐血、便血、尿血不止,奄奄一息的患者,經參閱病史,反複琢磨後認為,吐血、便血一時不為大害,尿血不止則可危及生命,遂給以通利止血之劑,僅僅兩劑,三血皆止。

這些,對以後的中醫骨傷科的臨床施治,產生了普遍的指導意義。

1962年5月,陸銀華應邀赴奉化人民醫院進行會診。一位林姓患者(男孩),一天前不慎被汽車撞傷,左太陽穴處有破口尚在流血,同時合並有右側肋骨骨折;麵色蒼白,瞳孔縮小,血壓下降,小便不通,呈昏迷狀態。在陸銀華到達之前,西醫已作了會診,會診的醫生一致認為,該男孩有內髒出血的可能,急需要剖腹探查。但是,經陸銀華診視後卻認為,瞳孔縮小必有震腦,建議在未執行剖腹探查之前,暫且先給予鎮神平腦、芳香開竅之中藥予以觀察。於是,按照陸銀華所開的處方劑量給予琥珀、龍齒、參三七、辰砂、天竺黃、甘菊、石菖蒲、蘇梗、川鬱金、藿香梗、桑葉煎服。進服一劑,該男孩睜眼蘇醒,小便也出來了,過了一會兒食欲恢複,想吃東西了。見病有起色,陸銀華就用原方減去天竺黃、石菖蒲、川鬱金、藿香梗,加上天麻、丹參、荊芥穗、燈心草,給以煎服。第二天,該男孩病情明顯減輕,不但神誌清、精神振,而且出人意料地能坐起來自己吃飯了……後經隨訪,該男孩完全康複,無絲毫後遺症。

陸銀華的治傷理論與實踐經驗,經沈敦道、陸海善、葉海的整理,編輯成《陸銀華治傷經驗》,1984年10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全書分內傷、傷筋、腰痛、骨折、脫臼、雜病和常用方劑7個部分,計10.8萬字。

陸銀華生性正直,以治病救人為己任,醫術高超,社會聲譽很高,但生活的路起伏跌宕。

1943年,時任浙江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少將保安司令的俞濟民墜馬手臂骨折,派部下來到淪陷區寧波,找到陸銀華,要他去寧海冠莊都總廟為俞療傷。不想,此事走漏了風聲,被當時盤踞在寧波城區的日本人和漢奸知道了,於是隔三差五地對陸銀華家進行威脅、找碴兒勒索。陸銀華全家老小因此東奔西躲,一段時期惶恐不安。

抗日戰爭勝利了,俞濟民回寧波城區出任專署專員,為答謝醫治臂傷之恩,委任陸銀華為鄞縣江東鎮鎮長。

因為曾擔任過國民黨政權的江東鎮鎮長,新中國成立後,陸銀華被判刑下獄勞動改造。起初,陸銀華被判處的是死刑,是寧波市全體搬運工人集體向人民政府請命:要求留下陸銀華為他們治病療傷!人民政府采納了全市搬運工人的意見,給陸銀華以寬大處理,將死刑改判為死緩。

服刑期間,陸銀華堅決接受改造,堅持以自己的精湛醫術為廣大勞動群眾服務,就是患病發高燒也堅持坐門診為人治病。每天診治傷科病人數百號,使地處孝聞街的寧波市中醫門診部(當時歸屬寧波市司法部門管轄)門庭若市。陸銀華因此也屢獲市司法部門的嘉獎。

在此期間,陳毅元帥曾指名要陸銀華配製陸氏麝香傷痛膏。陸銀華也曾多次受邀赴上海、福建等地,為陳丕顯、葉飛等黨的高級領導人、軍事將領療傷治病。

陸銀華思想開通、做法開明,第一個打破陸士逵訂立的“隻傳兒子、媳婦,不傳女兒、外人”的陳規陋習。在20世紀20年代末,就把家傳的醫道傳給了長女陸芸香(1913~1985),並帶著她和她的丈夫陸清帆去上海,使其自立門戶。陸銀華還敞開門戶,帶了李永慶、鄭寶慶兩位外姓徒弟,其後兩人均成為一地一時之療傷高手。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更好地繼承、發揚陸氏傷科的治傷經驗,浙江省衛生廳、寧波市衛生局先後派遣了浙江省中醫學院教師沈敦道(後任浙江省中醫學會傷科學會主任)、寧波市中醫院主任醫師葉海,跟隨陸銀華學習治傷技術。

不幸的是,陸銀華患上了肝癌。病中,他仍繼續坐門診為人療傷治病,並堅持讀書看報了解國家大事,直至1967年6月12日去世,享年73歲。

陸銀華生有3女3男,長女芸香、次女芸英、三女芸蓮,長子海善、次子海昌、幼子海亮,均承其業,為陸氏傷科的第七代傳人。

在甬地繼續堅守祖業、發揚陸氏傷科醫術的是陸銀華的3個兒子。其中,陸海昌為鄞縣骨傷科醫院的創始人,其兒子陸健祖、陸祖安皆傳其業,均有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