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第一傷科——陸氏傷科 二、登峰造極陸銀華,為一代療傷聖手(1 / 3)

浙東第一傷科——陸氏傷科 二、登峰造極陸銀華,為一代療傷聖手

陸銀華,號延鋆,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出生,為陸氏傷科的第六代傳人。幼年起,陸銀華就跟其父陸維新,一邊認字識文,一邊練武學醫,深得家傳之精髓。

20歲那年,陸維新去世,陸銀華就帶著14歲的胞弟陸同華(號延鏊)自立門戶,開始行醫。北伐戰爭時期,一度息醫從軍,曾任北伐軍上尉。北伐勝利後,退伍返甬,重操舊業。

作為技擊名家陸士逵的後人,陸銀華的武術也十分了得。據其兒輩所見,陸銀華平時演練的武術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槍械,主要有單刀、雙刀、劍術與鈀術;另一類是徒手拳,主要是陸氏家傳的醉八仙、醉彌陀、武鬆脫栲、舍鼎拳等等。還搜集、收藏了數量可觀的少林棍術、槍術、拳術方麵的書籍與圖譜,其中多由手工謄抄或繪製。

眾所周知,練武是為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陸銀華,則是為了理筋接骨。因為陸氏傷科源自少林寺學派的代表人物王瑞伯,淵源在少林寺學派。

由於武功了得,在遇到關節脫穴複位、骨折錯位牽拉進行對位對線需要用力、用功的時候,陸銀華就顯得比其他的傷科醫生輕鬆,一般傷科醫生需要花大力氣才能完成的徒手整複,對陸銀華來說輕而易舉。如治療成年人的肘關節脫位,陸銀華隻需要兩隻手掌在患者的患側肘關節前後看似漫不經心的一扳,脫位的肘關節就會隨之“哢嚓”一聲複位。

1912年,有一位來自百官(今上虞市百官街道)的漁民,因暴力造成髖關節脫位,仰臥在漁船上,一點兒都不能動彈,動則疼痛難熬。於是漁船直駛寧波三江口,在靈橋西麵半邊街靠攏碼頭,船還未停穩,同來的幾個親朋好友,就跳上了岸,直奔陸氏傷科,請求出診。

應邀,陸銀華一人在來人的引領下,來到半邊街江邊漁船停泊處,上船詢問病因、查看病情。在確定沒有合並骨折、沒有坐骨神經損傷之後,陸銀華就環顧了一下狹小的船艙,解下係在身上的那條帆布闊腰帶,一頭牢牢地綁住該漁民傷腿的下端,另一頭作成一個圈,套入自己的頭頸,然後足抵該漁民的髖部,靈巧地運用自己的腰力、腿功,一下就複位成功。頓時,這位連聲呻吟、痛苦萬狀的漁民笑逐顏開。

一般情況下,髖關節脫位的整複,需要有四五個助手相幫助才能成功複位。

陸銀華的這一次出診,轟動了鄞縣城鄉,震驚了甬地醫林,醫名由此鵲起。

那一年,陸銀華才18歲。

作為陸氏傷科第六代傳人,陸銀華深得家傳之精華,理筋接骨的手法嫻熟、精巧、無與倫比,常常徒手解除患者病痛於須臾間。尤其對頭部外傷、海底傷的治療,診療程序環環相扣,辨證用藥別具一格,診療與用藥渾然一體,在當時的甬滬兩地獨領風騷,被後人譽為江南一代療傷聖手!

在常人的眼裏,陸銀華治傷是習與性成、心手合一的體現,根本不需要思考。其實不然,陸銀華的治法信手拈來,並不等於不需要或沒有經過思考,而是善於針對不同的病因、病症、病情進行綜合分析,迅速拿出治療辦法,思路非常敏捷。加上,陸銀華的治法獨特,常常出人意料;實施之時,又因藝高膽大心細,速戰速決。因而,有幾次,在一般骨傷科醫生尚在苦思冥想尋找治療辦法,或雖有了治法卻又猶豫不決之時,陸銀華已經獲得了成功。

有一位患者,因遭人擊打後眼球脫出,急吼吼地趕來,求助於陸銀華。麵對懸在眼眶外的血淋淋的眼球,陸銀華不慌不忙,煮熟了一個雞蛋,待其冷卻後,去殼對剖除去蛋黃,然後拿起其中的二分之一,將凹陷端托起血淋淋的眼球,輕巧地將眼球徐徐推入眼眶內——血淋淋的眼球就這樣毫無損傷地快速而順利複位了。

有一位山民,不慎從岩崖上跌下,竹尖穿腹,腹部破裂,腸子湧出來,其親戚以竹椅為轎抬著患者連夜直奔寧波陸銀華處就診。當時,陸銀華正在吃晚飯,聽說有急診,立即放下碗筷,起身診視病人。經過一番詳細的問診、查體,陸銀華對患者的傷情有了充分的了解——肚皮(腹壁)破了但腸子未破。於是,先用通靈散,讓這位受傷的山民打了一個噴嚏,使裸露在肚皮外的腸子借助腹肌的舒縮功能自動地回納腹腔,然後再進行其他方麵的處理……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外調治,該患者完全康複。

傳說中,有一位婦人,因外力作用,雙肩關節“脫位”——雙手高舉頭頂,無論如何也不能放下來,平臥尚可,站立則疼痛難忍,苦不堪言。其丈夫邀鄰居相幫,一起護送著該婦人上寧波求診於陸銀華。經詳細的病史詢問,認真仔細的傷情檢查,在對該婦人的病因病情、病症充分了解與估計的基礎上,陸銀華要求該病婦站立起來,且不允許其丈夫、旁人攙扶。

該病婦雖然難以獨自站立,其丈夫、旁人也很想給予攙扶,但要想毛病好隻能遵醫囑,何況是陸銀華的醫囑。該病婦艱難地站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