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第一傷科——陸氏傷科 一、外來少年陸士逵,創浙東第一傷科(1 / 3)

浙東第一傷科——陸氏傷科 一、外來少年陸士逵,創浙東第一傷科

傷科即骨傷科,也有稱傷骨科或外傷科的,但與骨科有區別。前者是中醫的說法,古屬“瘍醫”,又稱“接骨”“正體”“正骨”等,也曾歸屬中醫外科,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後者則是現代臨床醫學中的一個分支,涵蓋了骨科類的幾乎所有疾病,如風濕、骨傷、脊柱病等等。依據現今適用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骨科歸類於西醫外科,為二級科目。

眾所周知,凡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就會有傷筋動骨之疾發生,醫也應運而生。相傳上古黃帝有個臣子叫俞跗(為俞氏始祖——筆者注),是從事骨傷科的名醫,其所使用的器械稱“砭鐮”。晉葛洪的《肘後救卒方》首載用竹片夾板固定骨折。唐藺道人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

宋代,在浙江有個名叫嵇清的,仁和(今杭州)人,以正骨聞名朝野,人稱“嵇接骨”。明代起,骨傷科因社會需求,在浙江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步形成兩大流派。

一是薛己學派,強調整體觀念,注重脈理與元氣的作用。認為治氣應以補氣為主,治血要通過補氣養血實現活血化瘀,強調脾胃肝腎在治療骨傷中的作用,主張健脾培元,固腎治傷;重視內治,反對單純依賴手法和外治;主張使用平補藥物,反對使用寒涼藥物,因而也稱平補派。其代表人物是陳文治,號嶽溪,明末秀水(今嘉興)人,著有《瘍科選粹》,主要彙集了危亦林等人的論述及治法,理論上宗薛己之說,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強調治傷以補氣養血為主,但對骨折脫位的治療,無多創新。

一是少林寺學派,以經絡氣血傳輸理論為依據,提出血頭行走穴道說,編有《血頭行走穴道歌》,如“周身之血有一頭,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時遇穴若傷損,一七不治命要休;子時走往心窩穴,醜時須向泉井求;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巳鳳頭;午時卻與中原會,左右蟾宮分在未;鳳尾屬申屈井酉,丹腎俱為戌時位。六宮直等亥時來,不教亂縛斯為貴”。血頭行走穴道說是經絡學說和子午流注在傷科的具體運用。強調手法複位和功能鍛煉,武術接骨、跌打點穴治傷是其主要手法。治療用藥,除了十三味總方是論穴治傷的主方外,還有七厘散、飛龍奪命丹、地鱉紫金丹等,其代表人物有杭州的陳元贇、寧波的王瑞伯、天台的趙廷海。

幾乎同期,浙江境內也湧現出一大批骨傷科名醫,如鄞縣的陸士逵、餘姚的勞雙龍、遂安的餘俊修、烏程(今湖州)的湯禦龍、海寧的許梿、紹興的俞應泰、黃岩的沈國才和浦江的洪繼憑等。在此基礎上,開始形成或出現了以家傳為主的骨傷科世醫家族,即專科,其中聞名遐邇的有鄞縣陸氏、奉化嚴氏、餘姚勞氏、海寧袁氏、紹興顧氏和“三六九”等等。

幾百年過去了,上述名醫已經成為曆史;名科的後裔也有不少改從他業,或從政或經商,但也有繼續從醫的,如鄞縣陸氏傷科的後裔。

陸氏傷科的發祥地在今寧波市江東區百丈路。

百丈路,曆史上叫百丈街,是鄞城內著名的通衢大道,西起東渡門外的東津浮橋(今靈橋),東至東津禪院(今七塔寺),延伸通達鄞縣東南鄉。街兩旁是鱗次櫛比的店鋪,有綢布店、中藥店、柴炭店、油醬店、水作店、糕點店、鞋帽店、糖果店、紙作店、竹木店、花麻店、茶漆店、蔬果店、雨傘店、茶館、銀樓、南北貨店、鮮鹹貨……更由於東津禪院之所在,星相巫卜術士設鋪擺攤連片成排,香燭店比比皆是。

陸士逵的父親曾經在這裏租屋開設過香燭店,香燭店也就是陸士逵的家。

陸士逵,字鴻淅,祖籍河南,少年時期曾入嵩山少林寺學武。根據資料查閱與民間傳說,在明崇禎年間(1628~1644),為避兵亂,陸士逵跟隨其父,遷徙至江南。進入浙江後,先擇居於慈溪陶家山宋灣村,旋又遷居至鄞縣城區。

陸士逵從醫純屬偶然。《浙江曆代醫林人物》記載:“陸士逵……幼時與群輩角藝,偶戲而傷臂,求治於王瑞伯,得愈,遂師事之,盡其術。”

就是這麼一次偶爾傷臂求醫之事,成了少年陸士逵的從醫機遇。其後,陸士逵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醫事曆來發達的鄞地創造了一個以其姓氏命名的醫學名科,世代相傳至今,曆經8代依然生機勃然。這是一個奇跡!

陸士逵聰明,毋庸置疑,但他之所以獲得如此巨大成功,也離不開王瑞伯慧眼識英才。王瑞伯是內家拳傳人、甬地著名拳師、浙江中醫傷科少林寺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中醫骨傷科的頂級名師。

名師出高徒,此話不假。俗話說,先生領入門,修煉靠個人,促成陸士逵的最大因素還是在於勤奮好學——凡自己認定了並決心幹下去的事,必會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這是陸士逵的真正成功之處。

少年時期,陸士逵入少林寺習武。從那時起,他就把自己的生活,甚至將生命與武術融合在一起。為了強化自己的指功、臂功、腿功與腰功,陸士逵別出心裁,立足於日常生活中的形體動作,演練武術基本功。睡的是木板,洗的是冷水,吃飯用石碗,夾菜用鐵筷,在腿上綁沙袋,吸上了旱煙後用的是鐵鑄旱煙杆……為了提高手法、步法、眼法、身法的靈敏度,陸士逵時刻不讓自己的軀幹、四肢有一會兒的空閑。不是練衝、砸、劈、架、撩、擄、推、摟、鉤等手上的把式,就是練彈、踢、蹬、纏、鉤、掃、踹等腿上的把式,要不就是做俯仰屈伸、翻騰旋轉等動作練身法。不管“三九”“三伏”,在家、出門,走親訪友,隻要有適宜時機,他都練,幾十年如一日,直至老去。

據陸氏後人所說,陸士逵的手力非凡,能用手“捏碎粗毛竹管”,普通的瓷碗、竹筷、竹或木製的煙杆,隻要稍稍用一下力,就可以捏碎或捏斷;輕功驚人,稍微運一下氣,向上一縱,就能輕盈盈地站在影牆上。平時出入家室,不走門戶,而是躍身越牆進出。

一年春日,兩個衣衫襤褸的外地人,來陸士逵家門前乞討。那時候陸士逵已成名醫,居住的是深院大宅,逢年過節,門楣上掛燈籠,門柱上貼對聯,加上陸家出手綽闊,因而常常有乞討的光顧。如同往常,陸家傭人給他們以舊衣、飯菜。